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蘋果8條產線從中國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說蘋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稅,而且全球營業額的總稅收…
2020 年的印度市場曾洋溢著一種志在必得的興奮,他們終于把蘋果的 8 條核心產線從中國吸引了過去。當時的新德里用各種優惠政策鋪路,又是簡化審批流程,又是承諾稅收減免,一副要打造 “南亞制造中心” 的架勢。
蘋果也砸下真金白銀,在泰米爾納德邦建起超大型工廠,帶動了當地數萬就業崗位,一度成為印方招商引資的標桿案例。
誰都沒料到,這份看似雙贏的合作會在幾年后迎來驚天反轉。印度稅務部門突然翻出塵封半個多世紀的 1961 年所得稅法,拋出了一個讓蘋果始料未及的要求:不能只按印度本土的營收繳稅,必須把全球營業額納入征稅基數。
一張高達十億美元的稅單就這樣直接拍在了蘋果印度分公司的辦公桌上,相當于給這家科技巨頭來了個 “關門打狗”。
熟悉國際稅務規則的人都清楚,這種按全球營業額征稅的操作在全球范圍內都極為罕見。正常情況下,跨國企業只需根據在當地的實際營收,按照所在國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這也是國際通行的 “屬地征稅” 原則。
印度突然搬出六十多年前的老法律,本質上是鉆了法律條文的空子 —— 這部法律制定時,全球化分工尚未形成,根本沒有考慮到現代跨國企業的運營模式。
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用類似手段對待外資企業。此前,亞馬遜、沃爾瑪等巨頭在印度市場都遭遇過稅務突襲,一些中國手機廠商也因當地政策頻繁變動而損失慘重。
有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已有超過 200 家跨國企業因政策不確定性從印度撤資,營商環境排名長期徘徊在全球 100 名開外。蘋果此次的遭遇,不過是印度招商引資 “先畫餅后搶食” 套路的又一次上演。
從商業邏輯來看,印度的這種做法堪稱殺雞取卵。蘋果將產線轉移到印度,原本是看中了當地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龐大的消費市場,計劃在南亞建立新的供應鏈基地。
如今突如其來的稅務重擊,不僅讓蘋果的印度布局陷入被動,更向全球投資者釋放了危險信號:在印度的投資可能隨時面臨政策風險。
這種不確定性會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規劃,恐怕未來沒有哪家跨國公司敢輕易在印度進行大額長期投資。
更深層次來看,這背后反映的是印度發展模式的深層矛盾。一方面,他們迫切需要外資來推動制造業升級,另一方面,又缺乏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和法治保障。
想要成為真正的 “世界工廠”,靠的不是一時的優惠政策吸引,而是長期穩定的營商環境和對國際規則的尊重。動輒拿出舊法律 “割韭菜”,最終只會砸了自己的招商招牌。
對于蘋果而言,這次稅務風波或許會讓其重新審視全球供應鏈布局。中國作為全球最成熟的制造業基地,不僅有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更有穩定的政策環境和法治保障,這也是眾多跨國企業難以割舍的核心優勢。
印度想要取代中國的制造業地位,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首要任務就是學會如何尊重市場規則,如何留住外資企業的心。
印度對蘋果的這次 “稅務突襲”,看似賺了短期利益,實則輸掉了長期信譽。一個國家的招商引資不能靠 “畫餅誘惑”,更不能靠 “事后翻臉”。唯有建立穩定、透明、符合國際規則的營商環境,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優質外資。
對于全球企業來說,這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選擇投資目的地,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好風險賬。而印度想要實現制造業崛起的夢想,終究還是要回到尊重市場、敬畏規則的正確軌道上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