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條生命,就這樣說沒就沒了.....
10月25日晚上,有不少網友發帖稱,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37歲教授劉昊霖于當天不幸突發疾病去世。
![]()
說來也蹊蹺,根據知情人透露,這個教授前一天還好好的,還給學生們上課,他也深受不少學生的喜愛。
但僅僅只過去一天,一個好好的人就這樣說沒就沒了,事情在互聯網上爆發之后就引起了不少的陰謀論,最后家屬的一句話直接戳破了真相......
![]()
![]()
提到湘潭大學,不少人知道它是“雙一流”,但未必清楚這所學校的分量。
作為一代偉人親自倡辦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湘大如今是湖南省與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高校,綜合實力穩居全國高校100位左右,絕非普通院校可比。
![]()
它的學科實力相當硬核,數學是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6個學科的ESI排名都沖進了全球前1%。
其中還有8個學科還登上了2023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全校光一級學科博士點就有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更是多達41個。
![]()
在高校圈里,湘大的計算機學院算是王牌院系之一,畢竟計算機科學能躋身ESI全球前1%,說明其科研與教學實力都經過了國際檢驗。
能在這樣的學院評上教授、當上博導,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人中龍鳳”級別的成就,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所實力雄厚的大學里,一位青年才俊的生命突然戛然而止。
![]()
10月25日,湘大計算機學院的一則訃告打破了校園的平靜:37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昊霖,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離世。
這個消息砸懵了不少人,尤其是他的同事和學生,因為就在前一天下午,劉昊霖還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上《Linux系統》的最后一課。
![]()
有學生錄下了那堂課的音頻,原本是為了復習,如今成了老師最后的聲音,他鏗鏘有力地劃重點、答疑問,誰看了都覺得他身體倍兒棒。
自從這件事情在互聯網上曝光之后,不少上過他課的學生開始在下面留言稱,特別喜歡這位老師,負責又有耐心,今天聽到消息像做夢一樣。
![]()
更讓人揪心的是,10月24日晚劉昊霖突發疾病后,醫院甚至用上了ECMO(人工心肺機)全力搶救。
可還是沒能留住他,10月25日上午9點29分,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7歲,消息一出,全網爭論瞬間炸開。
![]()
![]()
如果說熟悉高校規則的人都知道,能夠在37歲的時候評上湘大正教授,簡直是“天花板”級別的速度。
要知道,湘大的教授考核向來嚴格,劉昊霖能在2023年度考核中獲評優秀,還手握7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多篇CCF推薦期刊論文、10余項發明專利。
![]()
這樣的履歷已經甩了同齡人一大截,但在劉昊霖成功的背后或許是加倍的努力,這也是網友最質疑的一個點,明明都已經獲得這樣的成就了,怎么還停不下來?
如同前文所述,湘大在當地本身就是“雙一流”的學校,除了計算機學科實力強勁,平臺資源并不差。
![]()
按常理說,評上教授后完全可以放緩節奏,可劉昊霖反而更拼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還在連軸轉。
他身上這種“拿命換成就”的狀態,讓不少人想起了今年其他猝然離世的青年學者,比如說,8月浙江大學35歲博導杜某某墜樓。
![]()
還有南京大學33歲女博導東思嘉去世,中國計量大學32歲講師石召君離世,最年輕的也僅僅只有30出頭。
這些人都有個共同點:履歷光鮮,壓力山大,而高校“非升即走”的規則像根鞭子,科研考核、項目競爭、教學任務壓得人喘不過氣。
![]()
雖然劉昊霖的同事說“他突然就沒了”,可這“突然”背后,大概率是長期熬夜、精神高壓埋下的隱患。
醫學上早就有結論,這種突發疾病多是猝死,隱匿性基礎疾病加上過度勞累,就是壓垮身體的最后一根稻草,這背后還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真相....
![]()
如同前文所說,自從劉昊霖去世的消息在互聯網上曝光之后,就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評論區里面也是各抒己見。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稱,很多985博士去了雙非拿命干,我們老師華工博士來的,帶科研帶課,帶研究生,帶比賽,還有培養方案修改,老的都不干都交給他了。
![]()
我那會上的一門課就是他新加的,怕我們搞不懂,他經常錄課實操上傳到網上給我們跟進,沒有一次錄課視頻是早于凌晨12點的,2-3點都是正常時間。
甚至有一次實驗比較復雜,他通宵了整晚給我們踩雷排錯。但大家都看在眼里,他的項目,比賽一堆人爭著去報名。
![]()
還有網友表示,37歲能夠評上教授,就是拼命,熬夜科研+整理材料+應酬+上課+家事,沒時間睡覺。
還有網友評論稱,37歲正當壯年的教授前一天還在上課,第二天竟然突發去世,這是湘潭大學的損失,更令我們深思。
![]()
剛評上教授一年,生命就已經終結,最大的可能就是為了評上教授,拼命地寫論文搞科研,心理壓力巨大。
最后導致身體早就透支,不幸英年早逝,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這樣的成功有何意義?不論多高學歷,都要保重自己。
![]()
就在大家猜測劉昊霖“拼命”的原因時,疑似他的親堂妹在評論區的留言揭開了謎底:“哥哥一直想通過人才引進回長沙工作,給孩子更好的資源。
估計很多人聽到這句話,瞬間讓所有爭論沉默了,不是為了自己評職稱、拿項目,而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
在家人眼里,劉昊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006年考上985高校四川大學,一路讀完本碩博,2015年博士畢業就進了湘大任教,從講師到教授只用了不到10年。
這樣的人生軌跡,是全家人的驕傲,可這份驕傲背后,藏著為人父母的焦慮,他想回的長沙,有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這樣的985高校,計算機領域人才濟濟。
![]()
即便劉昊霖已經是正教授,想通過人才引進進去,還得拿出更硬的成果,為了這個目標,他只能不停地申請項目、寫論文、做研究,把弦繃得緊緊的。
但仔細想想,這份焦慮真的有必要嗎?湘大所在的湘潭,基礎教育資源并不差,而且湘大作為“雙一流”,其教職工子女在教育上本就有一定優勢。
![]()
長沙的資源或許更好,但未必是“非去不可”的程度,就像很多家長擠破頭買學區房,以為這樣能給孩子鋪路,卻忘了自己的健康才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
劉昊霖的悲劇,戳中了無數父母的痛點,我們總在為孩子的“未來”奔波,想著給他們攢資源、鋪道路,卻常常忽略了“當下”。
![]()
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再優質的資源也失去了意義,他37歲評上教授,本可以陪著孩子長大,看著他們考大學、成家立業,可這份期待,永遠停在了10月25日。
10月26日下午6點,劉昊霖的告別儀式在寧鄉舉行,湘大計算機學院的官網已經換成了黑白色調。
![]()
那個前一天還在給學生劃重點的老師,那個想給孩子更好未來的父親,就這樣匆匆走了,最后希望他一路走好吧!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