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保險,許多人的內心總是五味雜陳。有人抱怨“理賠難如登天,這個不賠那個也不賠”,有人質疑“收益還不如銀行定存”,也有人對頻繁彈出的廣告頁面和電話推銷感到厭煩。
![]()
但現實數據卻描繪出截然不同的圖景:截至2025年,中國保險行業年度賠付總額已正式突破萬億元大關。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動背后,反映出保險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中的關鍵角色,然而公眾對其的認知偏差依然廣泛存在。
這種觀念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或許能在一家扎根香港長達一個世紀以上的國際險企身上尋得解答線索。
早在1892年,彼時的香港仍保留著濃厚的漁港氣息,清朝政權尚未終結,加拿大永明金融便已攜帶著“看不見、摸不著”的保障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
一張留存至今的清代保單靜靜訴說著歷史——泛黃宣紙上,以工整楷書書寫的文言條款赫然在目:“若遇天災人禍,庚子年應付若干”。
語言雖古樸簡練,卻毫無含糊其辭之處,明確承諾了特定事件發生后的給付責任。更令人注目的是,早在光緒年間,這家公司就已向投保客戶派發年度分紅,展現出跨越時代的契約精神。
事實上,保險自誕生起就不只是“身故才賠付”的單一功能工具,“風險防護+財富積累”的雙重機制才是其本質所在。
![]()
19世紀末的香港已是遠東重要的航運樞紐,商業往來頻繁,從業者既面臨海難、貨物損毀等突發風險,也需要長期穩健的方式儲備資產。永明當時推出的產品結構精準回應了這一時代需求。
反觀今日部分產品設計,卻逐漸偏離初心。一些保險方案將大量保費用于支付渠道激勵,導致真正回饋客戶的利益空間被嚴重壓縮。
還有些銷售過程過度渲染“預期收益率”,對免責范圍、理賠條件輕描淡寫,最終埋下爭議隱患,引發大量糾紛。
而回歸本源,無論是一百年前的手寫保單,還是如今數字化簽署的電子合同,保險的核心始終是“可預期性”。客戶最在意的,無非是每年按時到賬的分紅金額,或危機來臨時能否迅速獲得經濟支持。這份清晰可見的確定感,才是行業得以存續的根本。
![]()
后來者的破局之道
長期以來,香港壽險市場呈現高度集中格局,友邦、保誠、安盛等巨頭憑借深厚品牌積淀和龐大代理人網絡牢牢占據主導地位,新進入者幾乎難以撼動既有秩序。
盡管永明是最早進入香港市場的外資機構之一,但在過去百年中主要聚焦北美業務。當其近十年決心發力本地市場時,優質客戶資源與銷售渠道早已被瓜分殆盡。
面對常規路徑受阻的局面,永明選擇了一條背離行業慣例的戰略方向。
![]()
熟悉保險生態的人都知道,“客戶—中介—公司”構成一個固定的利益三角,總盤有限,渠道拿得多,留給投保人的自然就少。
此前某些所謂“爆款產品”的熱銷,實則源于高額傭金驅動下的強力推廣——代理人因回報優厚而積極推薦,消費者被短期高收益吸引下單,結果往往因實際分配紅利未達宣傳水平而心生不滿。
永明則主動下調分銷環節的費用比例,把節省下來的成本全部注入產品端優化。
以旗下分紅型終身壽險“萬年青星河尊享”為例,該計劃創新采用“富貴紅利+雙鎖定”機制,通過結構性安排增強收益穩定性。數據顯示,100萬美元初始投入,在30年后預期賬戶價值可達246萬美元。
相較之下,友邦推出的“環宇盈活”雖然靜態回報更具吸引力,但其收益高度依賴波動較大的中期分紅,在資本市場低迷時期可能出現顯著縮水。
![]()
不過需指出的是,永明旗下28款分紅產品的平均分紅實現率為87.8%,其中八成產品達成或接近演示水平,略遜于友邦的93.1%。同時,其較高收益潛力建立在相對更大的投資敞口之上,意味著客戶需權衡收益前景與潛在波動風險。
正因堅持客戶優先原則,永明近年來贏得市場積極反饋。2024年,其在香港非銀行渠道的標準保費同比增長高達88.4%,增速居全行業首位,并首次躋身該指標排名前五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美元級別保單貢獻了整體保費收入的三成以上,這不僅契合其“祥月吉祥年金”系列的高端定位,也映射出當前高凈值人群對長期穩定現金流工具的強烈需求。
![]()
普通人的保險選擇
購買保險與購房、投資股票類似,同樣存在“擇時”邏輯,只不過這里的時機并非基于短期漲跌,而是取決于利率周期的長期走勢。
儲蓄類保險的收益水平與市場利率密切相關。保險公司通常將保費配置于國債、基礎設施項目等固定收益資產,當基準利率處于高位時,投資回報更高,進而能為保單提供更強的保證利益。
一旦利率步入下行階段,受監管規定限制,具備競爭力的高收益產品往往會陸續退出市場。此前英國保誠緊急停售多款高保障儲蓄險,正是順應全球監管趨嚴的整體趨勢,而非單純應對利差損問題。
![]()
永明近期上線的“祥月吉祥年金”正是利率周期影響下的典型代表。該產品在繳清保費后次月即可啟動年金領取,保證利率區間為4.5%至5.5%,且支持終身領取。
但簽約時間的微小差異會直接影響最終收益——早一周或晚一周投保,每月到賬金額可能相差數百美元。原因在于,保險公司每周根據最新市場利率動態調整年金發放率。
目前正處于美元利率的歷史高位區間,盡管未來普遍預期將逐步回落,此刻鎖定長期高保證收益,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十年內最具性價比的時間窗口。
![]()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挑選保險不必深陷冗長復雜的條款迷宮,只需聚焦三個核心維度即可做出理性決策。
第一,產品利益是否真正惠及投保人?應警惕由高傭金驅動的“網紅爆款”,綜合考察分紅實現率、收益構成(靜態/動態)等真實表現指標。
第二,保險公司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是依靠歷史優勢維持現狀,還是正通過讓利策略開拓新增長曲線?像永明這類處于追趕階段的企業,往往更有動力用優質產品打動客戶。
第三,當前利率處于周期哪個階段?在監管收緊、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趁高位鎖定長期收益,遠比日后被動接受低回報更為明智。
![]()
結語
130年前,永明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第一份保單,以“天災人禍必予賠付”的樸素承諾開啟在中國的服務旅程。
130年后,合約形式早已進化為標準化電子文本,技術手段不斷迭代升級,但貫穿始終的理念未曾改變——將未來的不確定性轉化為可規劃的確定現金流。
人們在籌劃子女教育基金、個人養老安排時,無需過分糾結當下某個百分點的利率變動,而應放眼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發展軌跡。
哪種金融工具能夠穿越經濟起伏,在增長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對“確定性”的執著追求,正是百年保險發展史留給現代人最寶貴的智慧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