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擔著政策落實、服務供給和居民訴求響應的功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大興區瀛海鎮,作為中央社會工作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通過打造“紅色物業”品牌、開展基層治理金點子行動、擦亮議事品牌等具體舉措,不斷創新、深化黨建引領社區“紅色治理”機制,走出了一條與居民共治共享的治理之路。
體制機制創新,從“小馬拉大車”到“協同共治”
瀛海鎮的基層治理之路,曾面臨普遍性難題。2012年,瀛海鎮完成城市化大躍遷,2萬余村民變居民,全部拆遷、回遷、轉非。為服務回遷居民,瀛海鎮成立了鎮管物業公司——北京瀛海尚志益民物業管理中心,服務著南海家園一里等13個回遷小區,隨著城鎮化進展,服務新老居民總數接近7萬。
“員工規模曾達到802人,但服務意識薄弱、效率低下。”瀛海尚志益民物業管理中心負責人韓文才坦言,當時居民對物業服務不滿意,而且居民習慣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對物業服務缺乏概念。物業公司面臨“小馬拉大車”的困境:一方面服務面積大、人口多,管理難度高;另一方面居民對物業服務不理解不認可,物業管理與服務提升面臨嚴峻挑戰。
2017年,瀛海鎮黨委政府著力對鎮管物業公司進行改革。將物業公司所在的社區項目經理納入居委會管理,兼任席位制副主任,工作納入社區黨支部監督,定期通過黨員會、居民代表會等渠道匯報工作,打破了社區和物業各說各話的壁壘,由此“一正兩副”(即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服務站站長“一肩挑”,配備兩名副職)的回遷社區運行機制改為“一正三副”,開啟“紅色治理”1.0階段。
![]()
圖為:居民贈送物業中心錦旗
有了身份加持,物業服務使命感和榮譽感逐步增強,極大激發了物業服務動能。通過優化機構設置、加大物業員工業務培訓等措施,各社區面向居民推出由物業提供的包含更換燈泡、疏通下水管道等31項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免費維修項目,至今維修項目已拓展至36項。切實的服務,贏得了居民對“紅色物業”的投票,物業繳費率連年攀升。2022年度至2025年度,全鎮回遷社區物業費收繳率連續四年達到100%。
![]()
圖為:物業人員開展上門免費維修服務
有了成功的治理經驗,瀛海鎮不斷完善黨建引領社區“紅色治理”機制,從“一正三副”逐步升級為“一正五副、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一正: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服務站站長;五副: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黨員社區民警兼任席位制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物業項目經理兼任席位制居委會副主任、業委會主任兼任席位制服務站副站長),形成了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十年同心致遠,從“政府干”到“一起干”
走進瀛海鎮社區建設辦公室,在社區治理回顧展走廊前,這里清晰展示了瀛海鎮社區這十年以來的巨變。從28個行政村到如今56個現代化小區,從2萬余人到17萬人的規模跨越,瀛海鎮用十余年時間,探索出一條城市回遷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從村民到市民不僅是身份轉變,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變革,如何讓大家更快適應城鎮化變遷,主動融入到基層治理中來,對基層治理能力來說是一場綜合考驗。”瀛海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13年,在大興區委組織部指導下,瀛海鎮成立了南海家園社區黨委,由鎮長兼任社區黨委書記,統籌協調各社區開展服務管理工作,為社區深入開展工作奠定組織基礎。
![]()
圖為:南海家園六里召開”拉家常“議事會
為讓回遷的居民適應社區生活,瀛海鎮創建了“六有”“六無”工作機制,引導群眾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觀念和生活習慣轉變。同時,為加快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圍繞黨建引領、社區主導、多方參與、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瀛家匯”拉家常議事會品牌,并在各社區落地生根。
“比如,南海家園六里社區打造了‘六曉鄰通’拉家常品牌,用六種渠道獲取信息來源,并確保居民反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拉家常”解決了社區南大門改造、居民糾紛調解等一系列問題,居民沒了煩心事、揪心事和操心事,也主動融入到社區治理中,社區志愿者也從最開始的幾十人拓展到現在的1900余人,基層治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服務升級升溫,從“被動回應”到“主動感知”
走進瀛海家園一里社區,一種安寧而充滿活力的氛圍撲面而來。這一切的變化,得益于社區近年來積極探索的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治理模式。作為一項重要的基層治理創新,“紅色物業”不僅提升了物業服務的專業水平,更激活了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使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變得更加暢通、更有溫度。
![]()
圖文:居民在社區廣場納涼
“我們社區常住人口接近一萬人了,主體多元,居民服務需求范圍也廣,在鎮黨委政府的引領下,社區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瀛海家園一里社區黨委書記劉學敏介紹道,社區構建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紅色物業”體系,積極落實“一正五副”的工作機制,打破了以往社區、物業、業委會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了黨組織統一領導下多方聯動的治理共同體。
“在我們小區,家里馬桶堵了、換個開關這些小事,給社區打個電話,15分鐘以內肯定就有回應了。”居民王阿姨開心地說。這樣的效率不僅要歸功于“紅色物業”,社區建立的“民呼我應15分鐘”響應機制更起到決定作用。
![]()
圖為:社區召開“一正五副”工作例會
此外,社區還深化“紅色網格”治理,以“1+4+N”模式(社區黨委牽頭,居委會、物業、網格員、流管員協同,黨員、樓門長、志愿者參與)包樓到戶,開展政策宣傳、幫扶調解、安全巡查等工作。獨居老人關愛、特殊群體幫扶、節假日值守……一樁樁小事匯聚成居民心中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社區要想提高治理效能,隊伍建設必須抓牢。”劉學敏介紹道,社區創新推出“六比六看”評星法,打造“全能社工”。通過比標準、比態度、比團結、比奉獻、比創新、比效果,社工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居民滿意度從90%增至95%。
從“紅色物業”的破題探索,到“紅色治理”的系統構建,瀛海鎮的基層治理創新之路,正是大興區探索共建共治基層治理路徑的生動縮影。站在《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五周年的新起點,大興區將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和諧氛圍。
(責任編輯:王晨曦)
版權聲明:
1.凡本網站注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
2.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