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最簡單話來形容乾隆的話,就是政治動物,天生的政治動物,就是那種對人類關系和社會運行的本質具有極強洞察力,并且沉迷于戰斗和博弈于這些規律的人。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乾隆知兵,作為一個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的乾隆居然知兵,這非常的難得,就軍事能力而言,乾隆應該高于康熙,而雍正根本就不知兵,乾隆能從奏報中的蛛絲馬跡中確定前線戰況,很難糊弄他,調兵遣將十分老道,乾隆一生雖然自詡“十全武功”,但真正說得上“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只有一件,就是在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之戰,此戰應該讓大清穩定的八十年。
![]()
國與國之間的仗,一旦打起來,就沒有什么仁慈可講。既然要戰,誰會留后手?若戰敗,又怎能指望對手網開一面?滅國準噶爾,正是乾隆對這一法則的極致貫徹。而這一切,都與乾隆個人能力和知兵分不開的。
準噶爾汗國是由衛拉特分支準噶爾部在新疆地區建立的草原游牧政權。在康熙十五年,噶爾丹擊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統一衛拉特地區。康熙十八年,噶爾丹在天山北路建立草原游牧君主制政權,定都伊犁,被達賴喇嘛梵封為博碩克圖汗,存世近百年,最后在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在 完全控制衛拉特地區,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
準噶爾汗國在其全盛時期,疆域北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南至天山,東到阿爾泰山和蒙古杭愛山分界線,西包巴爾喀什湖地區,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哈薩克斯坦等地。掌控著7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其軍事架構基本沿襲蒙古的十進制軍政合一組織策略,軍隊由騎兵、火槍手、炮兵組成,是中亞最先使用火槍與大炮的政權之一。但誰也不會想到,就這個強大的草原強權,有朝一日會被從地圖上抹去。
從康熙二十七年準軍的鐵騎沖到離京城只有四百多公里的赤峰,到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徹底讓準噶爾汗國從國家到人種消逝不足七十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不懈,這個幾乎統一了中亞的強悍汗國,最后竟是以滅族的方式告終,實在是一種歷史的宿命。
![]()
綽羅斯·噶爾丹,他自稱是也先的九世孫(估計是瞎認祖宗)。噶爾丹幼年被認定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溫薩活佛)之轉世,曾在西藏班禪和達賴處學習佛法。康熙九年其兄僧格琿臺吉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噶爾丹擊敗政敵,成為準噶爾部琿臺吉。噶爾丹奪得準噶爾統治權后,積極向外擴張,先后擊敗和碩特部,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而后在準噶爾境內改為的郡縣制變革,讓蒙古人告別了烈馬彎刀,開始使用沙俄的火槍、土耳其的大炮,建起了一支威震東西方的火槍騎兵,在康熙十九年踏平葉爾羌汗國,康熙二十二年又殺得哈薩克、烏茲別克臣服。此時的他要的就是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
而對于當時的滿清而言邊疆問題是清朝最大的安全問題,準噶爾是滿清揮之不去的夢魘,雖經康熙雍正兩朝的打擊,卻始終沒有徹底解決,等到乾隆登基后,情況愈發嚴重,因其屢屢入侵,導致乾隆要徹底解決此事。
![]()
乾隆十九年,阿睦爾撒納這輝特部貴族投清,被封定邊左副將軍,助清攻伊犁。清軍分路出兵,班第從烏里雅蘇臺西進,永常從巴里坤南下。二十年春,黑水河集結,清軍進展快,格登山口大捷,達瓦齊三萬騎兵潰敗,他倉皇逃伊犁。六月伊犁陷落,達瓦齊被俘,押解北京。 阿睦爾撒納立功后求統四部,乾隆只給輝特,他不干,于是八月在烏魯木齊叛變,突襲清輜重。
乾隆得知消息之后勃然大怒,命明瑞為靖逆將軍,五萬大軍三路合圍。明瑞從阿爾泰南下,烏什巷戰清剿叛軍,阿睦爾撒納弓斷刀砍勉強突圍。叛軍糧盡,部眾攜家逃齋桑湖,之后清軍撤軍。阿睦爾撒納狡詐多變,投清后又反,野心膨脹,搶掠哈薩克牧場,殺戮牧民。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清廷視之為死敵,不留后患。
![]()
但最初乾隆并不想這么干,二十年正月,乾隆皇帝曾對大臣們說:“準噶爾平定之后,朕意將四衛拉特,封為四汗,俾各管其屬。封車凌為杜爾伯特汗,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班珠爾為和碩特汗。朕曾面諭車凌、阿睦爾撒納二人。”
但乾隆的行為這觸動了準噶爾貴族的利益。所以,不斷降而復叛。而準噶爾的降而又反造成清朝“帝怒于上,將帥怒于下”的情緒。這不僅僅是要耗費巨額軍費的問題。準噶爾人打不過就降,你走了他就叛。準噶爾是在強盛期突然崩潰的,一場要命的瘟疫來了,大汗噶爾丹策零病死,兒子們為爭位內斗不休。
![]()
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清軍第三次進軍伊犁,清軍與準噶爾人及屬民進行了最后決戰。乾隆皇帝鑒于準噶爾反復無常、根本沒有信用可言,所以,“合圍掩群,頓天網而大狝之,窮奇渾沌梼杌饕餮之群,天無所訴,地無所容,自作自受,必使無遺育逸種于故地而后已。”乾隆下了死命令,“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余孽”,在短短兩年內,準噶爾人口從大約60萬銳減至不足20萬,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兒童,他們被分配給了蒙古和哈薩克等其他部落。準噶爾部結果連自己民族的名字都成了一個地名。
乾隆對準噶爾的滅族行動,不僅改變了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也對當時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各國通過商人、傳教士和使節的報告,逐漸了解到這場發生在東方的“大屠殺”,普遍感到震驚。在此之前,西方對中國的印象主要來自于耶穌會士的記述,認為中國是一個文明開化、崇尚禮儀的國度。乾隆對準噶爾的無情鎮壓,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讓歐洲人看到了東方帝國鐵血無情的一面。
![]()
當阿睦爾撒納敗逃沙俄時,乾隆的強硬態度讓整個歐洲都屏住了呼吸。大清理藩院直接行文沙俄要人,沙俄最后慫了,只能把尸體交還給清朝。準噶爾的下場,讓西方列強第一次集體意識到:招惹大清,可能會面臨完全的、物理上的消失。這場滅國之戰,是一把雙面劍。大清靠著屠滅準噶爾的威名,愣是唬住了西方,歷史上,這算得上18世紀罕見的種族滅絕,歐洲大國間爭霸多是你弱我強,徹底抹掉一國的少見。西方觀察者得知清軍雷霆滅準噶爾,重新評估東方帝國的實力,一些潛在侵略推遲了。這份震撼了西方的捷報背后,藏著的其實是帝國最后的一抹余暉。
公平來講,大多數皇帝能力不如乾隆,但是為惡能力也不如乾隆,起碼不會出議罪銀這種一看就是絕大惡政,能徹底毀掉一個大一統王朝根基的政策。乾隆把清朝推向了國力頂峰不假,但也把文字獄和腐敗推向了頂峰,是清朝的中衰之君。也許有些小王朝,有乾隆這樣一個君主是福分。但是幾百年的大一統王朝,沒幾個能遭得住連續兩個乾隆的。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