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衛紅
朱海濤先生的《黃海濤聲》收錄了1998年至2022年間發表的137篇散文隨筆與雜文時評,文字如黃海潮汐,在歲月沖刷中沉淀出生活的本真。全書五章如五顆珍珠,串聯起親情的溫度、時光的痕跡、生活的肌理、時代的印記與民生的重量,字里行間皆是對人間煙火的深情凝視。
一、親情感悟:藏在煙火里的溫柔鎧甲
親情是《黃海濤聲》最溫暖的底色,朱海濤以細膩筆觸揭開日常褶皺里的愛與擔當。《布鞋情》中,母親在燈下“飛針走線”的身影,將新年的期盼縫進布鞋,那專注的神情里藏著無需言說的牽掛。而《父愛無言》中的父親,用日復一日的廚房忙碌詮釋責任——不管電視節目多精彩,做飯時間一到便起身;無論深夜睡得多晚,清晨總能端出溫熱的稀飯與煎蛋。這份“不善言辭”的愛,沒有華麗辭藻,卻在柴米油鹽中筑起最堅實的港灣。
《父親的信》將這份愛延伸至遠方。南國軍營里,父親的字跡帶著“鞭策與勉勵”:“理想與現實總有距離,要做真正的男子漢,把困難踩在腳下。”寥寥數語,是父親對成長的理解,更是穿越山海的力量。《鄉下的岳父母》則展現了另一種親情模樣:遷到城里仍要租地種菜,只因“自己種的放心”;岳父強忍腹痛,只為不攪擾女兒的生日。這些細節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讓我們看見親情最本真的模樣——它藏在布鞋的針腳里,盛在清晨的粥碗中,寫在家書的字行間,更隱在“怕你擔心”的隱忍里,成為每個人行走世間的溫柔鎧甲。
二、歲月沉香:舊時光里的味覺記憶
“歲月沉香”一章,朱海濤化身時光的拾荒者,從記憶碎片中打撈起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棒冰里的童年》一文中,夏日的叫賣聲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關于“鉛角子”與廢品換棒冰的往事。那從棉絮木箱里取出的冰棍,帶著“淡淡的霧氣”與“薄薄的白霜”,一口下去“暑意全消”,簡單的清涼里藏著物質匱乏年代最純粹的快樂。
《神仙湯》更添幾分酸楚與溫暖。六歲那年,面對頓頓咸菜的餐桌,母親用醬油、味精與蒜花沖調的“神仙湯”,竟成了難忘的美味。這碗“黑紅色的湯液”,哪里是“神仙難喝上”,分明是母親在拮據日子里為孩子編織的善意謊言,讓苦澀的生活透出一絲甜意。而《與書為伴》則勾勒出軍營生活的另一種樣貌:不打牌、不侃大山,將微薄的津貼換成書籍,在燈紅酒綠的鬧市中守住內心的寧靜。這些記憶或許帶著舊時光的斑駁,卻因真實而鮮活,讓我們在回望中懂得:快樂從不在于物質多寡,而在于對生活的感知。
三、生活韻味:故土與廚房的雙重眷戀
“生活韻味”一章,朱海濤將筆觸轉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熱愛,字里行間是對“人間煙火”的沉醉。《難舍故土》中,他放棄在廣州工作的機會,毅然從“中國最大的沿海城市”回到小城故土。旁人惋惜的“機遇”,在他眼中抵不過故鄉的牽絆——這份“舍不得”,是對熟悉鄉音的眷戀,是對根脈所在的堅守,更是明白“心安處即是故鄉”的通透。
《快樂在廚房》一文,則展現了生活的另一種詩意。在他眼中,鍋碗瓢盆是樂器,油鹽醬醋是音符,烹飪如“指揮一場音樂會”,更似“指揮非凡戰役”。糖醋排骨的酸甜、梅菜扣肉的醇厚、粉蒸獅子頭的軟糯,這些拿手菜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對家人的溫情告白。他繼承的哪里是“父輩的光榮傳統”,分明是將生活過成詩的能力——在煙火繚繞中,把平凡日子釀成滋味悠長的醇香。
四、綠色回眸:軍營歲月里的家國情懷
“綠色回眸”一章,朱海濤以軍人視角,記錄下時代坐標上的重要時刻。《難忘“七一”進駐香港》一文中,1997年的回歸盛事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鮮活記憶:凌晨4時的集結地,右舵東風卡車上手持鋼槍的戰士,5時10分引擎齊鳴的瞬間,3000多名官兵分三路“似巨龍奔涌”向香港進發。
這些細節帶著強烈的現場感:指揮員“抬起手腕對表”的專注,卡車列隊“迎風而立”的莊嚴,長達幾十公里弧形隊伍的壯闊,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百年恥辱一朝雪”的激動。朱海濤沒有過多抒情,卻用“歷史的記憶”幾字,道盡這場盛事背后的家國分量。這身“綠色”軍裝,不僅是一段歲月的印記,更是一代人對“家國”二字最直接的詮釋。
五、民生抒懷:筆尖上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全書唯一的雜文時評章節,“民生抒懷”展現了朱海濤作為寫作者的社會責任感。《讓“太平官”不再太平》直指作風漂浮的頑疾,借寧夏黨委領導的話,呼吁對“只說不干”者“讓其沒有面子、混不下去”,言辭間是對“實干”的呼喚。《寧聽“罵聲”,不聽“哭聲”》則聚焦安全生產,山西代省長的表態——“對隱患排查絕不放松,對非法生產絕不手軟,對責任追究絕不姑息”,道出了為官者應有的擔當:與其事后聽百姓“哭聲”,不如事前扛下整改的“罵聲”。
《“大”“小”換位體現為民情懷》更顯深刻:干部眼中的“小事”,或許是群眾的“頭等大事”。這句樸實的話,點出了民生工作的核心——少些“想當然”,多些“換位思考”。這些樸實無華的雜文,雖無華麗辭藻的修飾,卻蘊含著直面現實的勇氣與為民請命的熱忱。它們以筆為劍,不僅記錄著時代的脈搏,更彰顯了文字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這些文字猶如一束光,照亮了社會進步的路徑,展現了責任與擔當。
合上《黃海濤聲》,仿佛隨朱海濤走過二十余年的時光。從親情的溫暖到歲月的回甘,從生活的詩意到時代的壯闊,再到民生的關切,他的文字始終立足大地,于平凡中見真情,于細微處見精神。在這片文字的海所揚起的濤聲里,回蕩著個人的成長軌跡,也匯聚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更承載著對家國民生的深沉關懷——或許,這就是文字最動人的力量:它為流逝的時光賦予重量,為平凡的日子點亮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