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 id="ue9b1"></blockquote>
    
    

    <style id="ue9b1"></style>
      <sub id="ue9b1"><p id="ue9b1"><form id="ue9b1"></form></p></sub>

      <strong id="ue9b1"><button id="ue9b1"><mark id="ue9b1"></mark></button></strong>
      成年午夜性影院,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楊朝明丨《孔子家語》與中華文明研究新視野

      0
      分享至

      摘要:《孔子家語》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奇書”:若論其在中國思想與中國智慧中的價值,可以說罕有其匹;如論其在中國學術史上遭到的懷疑,亦堪稱首當其沖。但是,近代以來出土的簡帛文獻證明,《孔子家語》確為先秦舊籍。鑒于《孔子家語》的內容、體量及相關學術問題,其價值絕不在“四書”之下,完全稱得上“儒學第一書”或“孔子文化第一書”。《孔子家語》最為直接的價值,就是增加了數量龐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獻資料,以資印證校驗《論語》等早期典籍文獻的記載。在傳統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方面,《孔子家語》“偽書”案的終結,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鑒,也是對歷代學者研究得失的一個很好檢驗。

      關鍵詞:《孔子家語》;《論語》;中國儒學學術史

      按照西漢孔安國的說法,《孔子家語》與《論語》時代、性質相同,這與我們的研究結論完全一致。《孔子家語》近57000字,數倍于《論語》,內容之豐富、價值之重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十分珍貴的典籍,卻長期被定論為典型的“偽書”而遭棄,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如果不是戰國出土文獻的成批問世,該書依然會湮沒無聞。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孔子故里,在孔子研究院視察學術成果時,看到桌子上擺放的《論語詮解》和《孔子家語通解》,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是一個特殊的機緣,更引發了人們對《孔子家語》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進一步了解了該書的非凡價值,可以相信,借此契機,中華文明研究會繼續打開新的視野。

      一、從典型“偽書”到“儒學第一書”

      歷史研究以可考可靠的材料為基礎,但在學術研究中,有一類歷史文獻卻“知其偽而不能廢”,《孔子家語》可說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部。在對待《孔子家語》的資料問題上,諸多學者處在矛盾境地,既承認其價值,又不敢輕易使用,因為此書是否可靠等問題一直存在論爭。

      《孔子家語》是集中記述孔門師徒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后附有王肅《序》和《后序》。過去由于疑古思潮的深廣影響,《孔子家語》“偽書說”長期作為主流認識而存在,然而近代以來簡帛文獻的出土一再證明,《孔子家語》確為先秦舊籍,經過認真研究考察,可以發現其價值不在“四書”之下,完全稱得上“儒學第一書”或“孔子文化第一書”。

      《孔子家語》原有孔安國的《后序》及其孫孔衍的《奏言》。按照孔安國的說法,《孔子家語》在性質上與《論語》相同。孔安國說:“《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并時。”

      在審慎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論語》是由子思領纂的觀點。子思在孔門弟子所記材料中選取“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集錄為《孔子家語》”。如果說《論語》的文體相當于孔子“語錄”的“選編”,《孔子家語》則是相關孔子遺說文獻的“集錄”。由《孔子家語》材料來源的角度出發,梳理《論語》《禮記》以及《孔子家語》等文獻相關記載,可以看到孔門弟子有隨時記錄與整理孔子言語的習慣,如“子張書諸紳”“退而記之”“小子識之”等。《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有一則很重要的記載:“叔仲會,魯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歲。與孔琁年相比。每孺子之執筆記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每孺子之執筆記事于夫子”,說明常常有弟子“迭侍左右”輪流記錄,這不僅表明了《孔子家語》等孔子遺說的材料來源,也驗證了孔安國《孔子家語后序》說法的可靠性。宋代王柏等人所謂“王肅雜取”諸書以“混亂粗精,割裂前后,織而成之”的看法則缺少切實的證據。

      唐代顏師古在《漢書·藝文志》的“《孔子家語》二十七卷”下注曰:“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此論的根據還不得而知,他可能看到了不同的《孔子家語》材料。有不同的材料,不能就此認定《孔子家語》不可靠,要充分認識到此書流傳過程的復雜性。學術界對于顏師古此語的解讀是有問題的,《漢志》所列“二十七卷本”應是藏于中秘的官本,不同于孔安國整理的家傳本。“孝景帝末年,募求天下禮書”,當時士大夫“皆送官”,不難想見這些輾轉抄寫的本子之間存在文本的差異,這便是孔安國所說《孔子家語》“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損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輒異辭”的情況。相比于秘府中的收藏本,孔安國本在數量上應有不同,大概少了很多,這就是孔安國所說其中有其“不復錄”的內容,也有“不取”的部分。這也正是司馬貞《史記索隱》所引《孔子家語》的內容于今傳本中或有或無的原因。經孔安國所整理之本,不僅與子思最初匯集的不同,而且也與漢代官府本有異。當然,無論如何編次,作為孔氏后裔的孔安國都會力求《孔子家語》材料之真。這一出發點,孔安國表述為“竊懼先人之典辭將遂泯沒”,孔衍表述為不愿見“孔子家古文正實”卻被“滅其原”。

      綜合出土文獻透露的信息以及學者們的研究,可以肯定《孔子家語》是與《論語》高度相關的儒家著作。《漢書·藝文志》將《孔子家語》歸于“論語類”,與《孔子家語后序》之說若合符節。根據對安徽阜陽木牘的研究,至少在西漢初年已有類似書籍流傳。更有學者推斷《孔子家語》是“孟子以前的遺物”,或者其時間當在“《荀子》之前”,這與我們“最終成于子思的領纂”的推斷不沖突。將《孔子家語·論禮》與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禮記·孔子閑居》等相比勘,也可以側證這一結論的可信。在大多數情況下,《孔子家語》都表現出更為完整、古樸的文本特征,一般還對所述事件原委進行交待,經孔安國整理的《孔子家語》整體看更為近真。

      《孔子家語》不是偽托拼湊的偽書,當然不是說該書不存在任何問題,只是這些問題與該書的不可靠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孔子家語》可能存在孔門弟子記錄整理時的“潤色”、后人傳抄過程中的“增損”、孔安國最終整理時的誤排,這些問題曾是疑古學者判定其為“偽書”的“鐵證”。然而,在了解此書之成書及復雜的流傳過程后,對于這些關于《孔子家語》“割裂”“織成”之類的說法就應當重新認識了。

      《孔子家語》是專門的孔子儒學記述,在規模上超過儒家“四書”的總和。在深入研究之后,我們認為該書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甚至比“四書”更為重要,學習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一定不能不讀《孔子家語》。我們認為,中國儒學最緊要、最基本的典籍可由傳統的“四書五經”加上《孔子家語》而改為“五書五經”。將《孔子家語》與“四書”、《史記》等相比較,更能達成這樣的認識:要準確地理解孔子,要真正走近孔子,決不能舍棄《孔子家語》——該書可以被稱為“儒學第一書”。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仔細看看”《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以來,《孔子家語》的關注度得到了極大提高。學術界進一步思考該書的價值與意義,研究該書的可靠性、可信性,反思既往研究得失,視野更開闊、方法更多元、領域更寬廣,《孔子家語》的學術文化意義逐步得到更突出的彰顯。

      目前,《孔子家語》已有多種標點本和注譯本。在筆者出版《孔子家語通解》(2005年3月臺北萬卷樓、2009年4月齊魯書社)之后,又有圖書以同名出版,如譯林出版社的王盛元的《孔子家語通解》(2014年1月)、研究出版社的高宏存和張泰的《孔子家語通解》(2014年3月)。作為“中國文獻珍本叢書”之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于2013年10月影印出版了《〈孔子家語〉文獻輯錄》,該書收錄了中國歷代的相關文獻十四種,分為八冊,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了宋立林校點的日本學者太宰純《孔子家語》增注本;中華書局于2021年9月出版了高尚舉教授的《孔子家語校注》,列入“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同時,先后出版了多部相關學術論著,如劉巍《〈孔子家語〉公案探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3月)、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中西書局,2015年8月)、王秀江《〈孔子家語〉考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寧鎮疆《〈孔子家語〉新證》(中西書局,2017年4月)、宋立林《〈孔子家語〉探微》(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5月)等。與《孔子家語》研究相關的學位論文也大批涌現。

      圍繞《孔子家語》,全方位研究已經展開,諸如《孔子家語》的材料來源、編撰、流傳流變、歷代書序、斷代研究、單篇研究、思想研究、《孔子家語》與相關文獻比較研究等。李學勤先生在為寧鎮疆《〈孔子家語〉新證》所作的序文中說:“2004年,我應約為山東曲阜楊朝明博士的《〈孔子家語〉通解》寫序,曾說該書的問世,‘正好順應了當前學術界要求深入研究《家語》的趨勢’。十幾年過去了,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淵源的潮流更為發展拓大,為了更好地理解作為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再進一步認識《家語》的必要尤覺凸顯。”李學勤先生指出了《孔子家語》研究的價值與學術趨向。

      令人欣慰的是,對《孔子家語》的關注已不限于學術界,出現了《孔子家語》書法展覽、名言選輯、專題講座、網絡講讀、研讀班等多樣形式的活動,說明《孔子家語》已經溢出單純的“歷史文獻資料”范疇,與傳統儒家“經典”一樣開始對普泛的大眾生活、當下的文化環境產生直接影響。這預示著《孔子家語》這個“寶庫”將被打開,其被冷落、厭棄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二、開啟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新視野

      經過與新出土文獻相互印證、與傳世文獻資料綜合比對,學者們堅定了對《孔子家語》的整體認知:《孔子家語》并非后世“言之鑿鑿”的偽書。《孔子家語》中的文獻資料不僅直接補充了孔子儒學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資料,而且能夠糾正不少傳世文獻的模糊不清之處,更激活了一批為人們長期忽視的“偽書”,擴充了孔子儒學與中國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礎。盡管《孔子家語》可能經歷了整理潤色、傳抄中的增損以及重新編訂,但這與傳統意義上的“作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孔子家語》為今天人們認識孔子儒學、中華古文明打開了全新視野。

      《孔子家語》最為直接的價值,就是增加了數量龐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獻資料。如前所說,《孔子家語》體量大,內容豐富,有許多材料不見于其他典籍。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材料,尤其是關于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研究的資料,只言片語都堪稱珍貴,更何況數量如此巨大的先秦文獻。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規律性,歷代對《孔子家語》的認識也具有自身的內在邏輯。在經歷了被懷疑乃至被否定、鄙棄之后,由新材料的輔助,加以慎重研究,《孔子家語》的成書真相終于被揭示出來,孔子與儒學研究終于重獲長期失落的寶貴材料,此乃今人之幸!

      《孔子家語》與《論語》思想相通,可以印證校驗《論語》等文獻的記載。關于《孔子家語》與《論語》的關系,孔安國說《論語》“正實而切事”,是從眾多材料中選輯出來的孔子語錄。《孔子家語》資料性質與《論語》相當,書中隨處可以看到《論語》的“影子”。比之《論語》的“純正”,《孔子家語》顯得內容“駁雜”。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眾多以“王肅偽撰《家語》”而攻擊《孔子家語》價值的觀點,都是預設了一種由自己劃定的圣人言行的“神圣模式”,以至于凡有不合“模式”的文字則必被打成偽作。而這種預設的“神圣模式”的形成,顯然主要與《論語》及其所謂“純正”的定位相關。以往不少學者對于先秦儒家的研究,往往不顧《論語》有特定的選裁標準,而以“《論語》未見”為理由,否定在此之外的一些孔子言行記錄的真實性,這種思路的偏頗是顯而易見的。孔安國《孔子家語后序》說《論語》是“取”有關孔子言論材料而成,由此出發,我們認為“論語”之“論”有“選擇”“別擇”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曰:“論,叚借為掄。”《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論比協材”,韋昭注:“論,擇也。”如果《論語》書名之“論”為“選擇”之意,則《論語》其名為選自“孔子家”之“語”中材料之意,如是則《孔子家語》對于《論語》研究的意義就更加明顯。

      在傳統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方面,《孔子家語》也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示。《孔子家語》“偽書”案的終結,為歷史文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鑒,也是對歷代學者研究得失的一次很好檢驗。朱子說《孔子家語》“是當時書”,可見其思考之敏銳。只要認真比較今本《孔子家語》與很多典籍材料相同、相通之處,例如將《孔子家語》與大、小戴《禮記》等進行比勘,《孔子家語》材料的優點或優勢就能顯現出來。受疑古思潮的影響,歷史上有不少學者以思想不純、文辭粗陋攻擊《孔子家語》,如清人崔述曰:“然取所采之書,與《家語》比而觀之,則其(按:指《家語》)所增損改易者,文必冗弱,辭必淺陋,遠不如其本書,甚或失其本來之旨。”其實,如果認真對比,不難發現崔述所論是以王肅“雜取眾書”偽造《孔子家語》為前提,其論斷有極為強烈的主觀色彩,是不符合實際的。《孔子家語》與互見者相較往往是各有優劣,甚至更占多數的情況是《孔子家語》優于他書。

      雖受自宋代以來疑古思潮的長期影響,仍有學者發現了《孔子家語》的重要價值,因而在相關的研究中使用該書的材料,這正是清朝四庫館臣所言的“知其偽而不能廢”。如李啟謙先生在談論孔門弟子研究的材料運用問題時就說:“有時可信的書中也有錯誤的地方。……相反,被稱為‘偽書’的《孔子家語》,其所記的很多內容……則都是可信的。”當然,這是在《孔子家語》“偽書”說語境中的表述,這種特別現象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奇觀。

      打開《孔子家語》,就好像進入了孔子思想的廣闊世界,能使人們更加了解孔子學說的豐富來源,《論語》中的許多記載仿佛找到了詳細的注解。例如,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說“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又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家語》則提供了孔子與周公關系的大量材料,讓人明確看到孔子“接著周公說”的學說體系特征。如果找一位孔子最為崇拜的人,那一定非周公莫屬。孔子學習古代文化,鐘情于周公開創的禮樂文明。孔子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暮年孔子之嘆,充分彰顯了周公于其無比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周公是孔子魂牽夢繞的人物。《孔子家語》的《觀周》篇說孔子“適周問禮”,記載了孔子此行的收獲:“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子思考最多的是“周之所以盛”的問題,十分關注周公之德業,《孔子家語》載:“(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老聃乃“周守藏室之史”,司馬貞《史記索隱》曰:“守藏史,周藏書室之史也。”孔子問禮于老聃,定能加深對周朝典章制度的了解。通過《家語·觀周》篇,當能明晰《論語》中孔子“從周”之意。

      孔子把《周禮》設官分職、董正治官的國家政治架構看作一架馬車,用“駕車之道”類比“治國之道”,這樣的例子在典籍中俯拾即是。在《執轡》篇中,孔子深入剖析《周禮》的御政之術及其進退緩急,認為古之“為政”最根本的框架就是《周禮》的“以六官總治”,“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從而注重德法,考課官吏,治理國家。將《周禮》六官以及太宰一職的職掌與孔子此論相對照,可見六官的職分正是以《周禮》六官系統為依據,這說明《周禮》成書很早。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孔子稱“以六官總治”乃“古之御天下”的情形。孔子言其“古”,則《周禮》成書于西周時期的可能性極大。由孔子對包括《周禮》在內的周公創制的深刻理解與傾心服膺,可以想見孔子以前古文明的發展,或許我們之前低估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水平。

      由《孔子家語》的地位所決定,它能夠開辟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天地。與《論語》相比,《孔子家語》內容豐富、具體生動,首尾完備,提供了更多學術信息。《孔子家語》匯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子、時人論說問題的許多場景,還有經過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跡以及孔門弟子材料。作為先秦儒家文獻,《孔子家語》可與許多其他傳世、出土文獻對照綜合,考論印證上古遺文,校勘補充先秦典籍。《孔子家語》全息展現了豐滿的孔子形象,打開的是一個更真實真切、更細致深入、更翔實活潑的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三、中國學術史的絕佳標本

      由于《孔子家語》的特殊性質及其特殊流傳歷程,它一直密切聯結著中國傳統學術每一階段的發展,可謂中國學術史的一個絕佳的標本。厘清《孔子家語》公案,不僅意味著孔子研究、早期儒學研究多了一部可信的、豐富的、珍貴的材料,更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對于中國文化史、學術史認識救偏補弊的意義。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并以自己的方式介入時代與政治。孔子去世后,所留存的“孔子遺說”不斷流傳,并得到了后人精心的整理、編纂。對這個過程的認識,實際是認識《論語》《孔子家語》《孔叢子》等典籍編纂成書、價值高低、真偽之辨等問題的關鍵。對《孔子家語》價值的認識,與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想、漢代的學術與政治、漢代經學的發展歷程也存在直接關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經典具有神圣地位。非常遺憾的是,在漢代經學興盛、儒家典籍經典化的重要時期,《孔子家語》錯過了列于“經”書的機會。《孔子家語》也曾有過幸運,這就是它躲過了秦始皇的焚書之舉。按照孔安國的說法,荀卿入秦,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獻秦昭王,《孔子家語》由此傳入秦國。《孔子家語》與諸子同列,“故不見滅”,卻也于整個漢代只是在孔氏私家流傳。

      《孔子家語》本有機會立為學官。孔衍曾將《孔子家語》上奏朝廷,其在奏言中說明了原委:“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書》《孝經》《論語》,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國為之今文,讀而訓傳其義。又撰次《孔子家語》。既畢訖,會值巫蠱事起,遂各廢不行于時。”孔衍認為《孔子家語》等“典雅正實,與世相傳者,不可同日而論”,不宜任這些“孔子家古文”被割取至《禮記》等書,“滅其原而存其末”,因此他有意將私家藏書獻于朝廷。只是歷史機緣如斯,雖然其時“天子許之”,然而“未即論定而遇帝崩,向又病亡,遂不果立”。

      三國時,孔衍后人孔猛就學于王肅。王肅為《孔子家語》作注,使得《孔子家語》終于流傳開來。但因為王肅反對鄭玄之學,不少人的成見是王肅立說專與鄭玄作對,因而后世為數眾多的學者接受了所謂王肅為反對鄭學而偽作《家語》乃至更多著作的說法。稱王肅反鄭學固無大錯,但說王肅因而偽作《家語》就有問題了。不過,盡管有所非議,仍未影響到《孔子家語》在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的廣泛流傳,唐代編修《群書治要》依然收錄了《孔子家語》。

      宋代疑古思潮興起,《孔子家語》首先遭到質疑;清代懷疑古史古書的思潮更盛,《孔子家語》遂成為“典型偽書”。宋人的“刨根問底”精神發展到清代的考據學,又派生出古籍“辨偽”之學。清代有關于《孔子家語》的疏證著作,乃模仿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體例,也是了解疑古思潮的絕佳材料。然而,同為清代學者的徐文靖作《竹書紀年統箋》,不僅逐字詳注,而且諸凡所引書間之訛誤亦一并箋之,對于《竹書紀年》的認識、態度與那些“疏證”之作判然有別。在時代的整體氣候下,人們過于苛刻地“甄別”史料,以“審慎”相尚,以“謹嚴”自矜,許多寶貴文獻被打入“偽書”行列,有的被疑而不敢用,有的被棄而不再用。以崔述為代表,他的疑古考辨工作對于后來學者產生了巨大影響,胡適稱其為“科學的古史家”,錢玄同也認為他是“兩千年來的一個了不起的疑古大家”。顧頡剛對崔述更是服膺甚至崇拜,其言自己讀崔述的書“高興極了”“讀了大痛快”,其被胡適稱為“剝皮主義”的“層累說”,即是受到崔說的直接影響和啟發。諸多近現代學者推崇疑古思潮,這與當時的時代風氣緊密相連。顧頡剛說:“予若不處五四運動時代,決不敢辨古史;即敢辨矣,亦決無人信,生不出影響也。”“適宜之環境”加上當時其本人“少年之勇氣”,使他走在了疑古風潮的最前端。

      相對于前輩,顧頡剛一方面推崇崔氏的著作,另一方面又“蓄意要辨論中國的古史,比崔述更進一步”,他甚至想到“換了一個方法做去,也足以補他的缺陷”。在《孔子研究講義按語》中,明顯可見顧頡剛與崔述學術立足點之不同。從出發點上看,崔述實際上信任儒經、尊重先王,以捍衛圣道為目的而展開疑古與考信;顧頡剛則經、史等觀,以“經”為史書史料,認為它們無一不經過后世的加工乃至歪曲。就像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推倒了“儒學寶典”的神圣那樣,顧頡剛雖稱自己“不管是非,不管善惡”“立于超然者的地位”“不要糅雜絲毫感情”,但在客觀上,他的研究結果的確消解了“孔子之道”的崇高,這便與崔述在學術終點上判然有別。

      顧頡剛認為,對于孔子,前人稱得上“研究者”的很少,“大多數是閉著眼睛崇拜孔子的人或攻擊孔子的人”,可是他們崇拜或者攻擊的并不是真正的孔子,“孔子只是代人受過”。所以,他寫作《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指出“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孔子”“各時代的人,他們心中怎樣想,便怎樣說,孔子的人格也就跟著他們變個不歇”。他從考察“圣人”觀念的變化入手,認為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圣人觀念,從而各個時代都給孔子披上了自己時代的外衣,因而希望用“客觀的態度來研究孔子”“不存計算功利的念頭”,從而去尋得“真”的孔子,剝去后來各個時代為孔子披上的“外衣”。他以歷史的“超然者”身份自居,希圖純以科學的方式研究人文,然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并不存在純粹的“超然者”。在顧頡剛心目中,孔子僅是“君子”而已,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恢復孔子“君子”的本真,使“各時代人替孔子加上的偉大都還給各時代”,只是不少都“還”錯了對象,而且他的這種認定與取向同樣是一種先在的立場,以“超然”自許者很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并不超然。

      以今天的眼光視之,與孔子一生行跡有關的歷史記載很多是有價值的。如郭沂先生曾經綜論各種孔子史料的可靠性問題,認為《論語》以外,今本和帛書本《易傳》《孝經》《禮記》及《大戴禮記》中的有關文獻、《荀子》中的有關文獻、《孔子家語》和《孔叢子》中的有關文獻、河北定縣竹簡《儒家者言》和《哀公問五義》、上博竹書中的有關文獻與《論語》具有同等價值,都是可靠的史料。孔子所作的《春秋》、整理的《詩》《書》《禮》《樂》《易》,和《春秋》三傳、先秦儒家子書、《史記》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等,都是可靠的文獻。此外,先秦兩漢諸子書、史志、漢代傳記中的有關記載,也都比較可靠。

      類似郭沂這樣的看法,在顧頡剛看來則為大謬。其基本認識是:“孔子傳說經兩千年之編造,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按照顧頡剛的說法,崔述所考信之真孔子,實以《論語》《左傳》《孟子》三書為根本,而《國語》《公羊傳》《禮記》《史記》等皆為次等材料。但他認為這樣的標準“尚失之于寬”,認為《孟子》未必可取,《左傳》未必盡信。在顧頡剛那里,《孔子家語》顯然不可信,系出于西漢人偽造,至王肅又別偽一本,今日之本則又非王肅之舊,可謂“贗中有贗”。此書雖為記載孔子之專書,卻無任何取信之價值。因為該書在學術上“未曾發生影響”,所以,此書連“痛加攻擊之必要”都沒有。如此嚴苛的評判,胡適“剝皮”之形容的確切當而形象。

      對于太史公司馬遷所作的《史記》,顧頡剛認為,《孔子世家》“三語之中必訛其二”。在他看來,僅僅經過崔述和梁玉繩的考證,《史記》中的“偽孔子”就已經被擊得“體無完膚”。因此,司馬遷的《孔子世家》只是西漢人的“《孔子傳》”,而遠非真實的孔子之傳。《大學》《中庸》之類亦不足夠可靠,其中所載孔子之言雖“篤實極矣”,但“自傳說之眼光觀之,彼固與采桑娘、山隱居之故事立于同等之地位者也”。足可信從的看來只剩下《論語》了。可是由崔述考定,《論語》也有竄亂、有續附,出于多人而匯為一本,又復采自他書以足成之,前后十篇文體多異,最后五篇尤不可信。在崔述的基礎上,顧頡剛說《論語》“乃一至不純一之本,乃一三國時凝固之本”。按其邏輯,書既晚成,“中經漢人竄亂者實不知其幾”,其可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孔子與“六經”的關系,顧頡剛也加以否認。他的理由是《孟子》和《史記》所謂孔子刪述六經之語不見于《論語》,“除了樂的一件”,其中“只有他受了《詩》《書》等的影響而說出的話”,而且“就是這幾條也有信不過的地方”。對此,錢穆先生曾言:“儒家亦古學一大宗,《六經》亦古籍一大類,儒家之與《六經》,其自身即為古史一大部。”顧頡剛也承認,這樣做下去,“幾乎牽涉到中國的全部歷史”。顧頡剛也曾意圖寫一部自己“滿意的孔子研究”,卻認為我們所能見到的“真孔子”“其量絕少”,想知道孔子的“歷年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既然寫作真實的《孔子傳》實無可能,其所滿意者,只能是將孔子文獻與孔子相剝離的“辨偽”工作,這種工作的最終結果是把“孔夫子”變為了一個“空夫子”。

      在《孔子研究講義按語》中,顧頡剛特別提到,范家相與孫志祖二人都以《家語》為偽,而他們“一生未嘗相聞問”,兩家之書亦無只字互道,“足見此心此理之同自有客觀之真實,而時勢所趨每不期而歸于一慮,有不可搖之大力在焉”。關于顧頡剛所追求的“客觀之真實”,我們今日仰賴出土材料,得以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看得更清晰。龐樸先生指出:“以前我們多相信,《家語》乃王肅偽作。……現在上博藏簡《民之父母》篇的再世,轟然打破了我們這個成見。對照竹簡,冷靜地重讀《孔子家語·禮論》和《禮記·孔子閑居》,不能不承認,它們確系孟子以前遺物,絕非后人偽造所成。”可見前述所謂“時勢”“不可搖之大力”,也并非真正的“超然”于以往整個學術史,實際僅屬于一個時代的疑古的風潮。

      自今日視之,顧頡剛等人所辨之不當已不難判斷。從《孔子研究講義按語》看,他喜歡酣暢淋漓的懷疑和“辨偽”,只是嫌以往學者“辨偽”不足,認為“缺乏批評精神”。學術研究處于一種思維定勢中,往往容易將問題擴大化。一旦發現“偽跡”,便不再反過來做更細致的考辨。例如范家相判定《家語》三序為偽,顧頡剛還認為其考訂未盡。因《史記》謂孔安國早卒,而王肅之后序則言“年六十卒于家”,所以“豈年六十猶可云‘早卒’乎!顧”頡剛為了證明《家語》為偽,又不得不說它“彌縫甚工”。今日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想:王肅能細密“甚工”地偽作整部《孔子家語》,又怎么會在這種地方露出馬腳?

      顧頡剛的疑古與崔述一樣,同以“考信”為追求,這樣的學術精神自然值得充分肯定。就在疑古愈來愈盛之時,王國維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但每一時代的學術大勢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身在其中之人,王國維也受到疑古思潮的影響,他對《今本竹書紀年》的疏證結論即是一例。所不同者,他較早并充分利用出土材料,因而所受影響相對較小。

      錢穆先生曾為《崔東壁遺書》作序,說“崔氏之于古史,有信之太深者,亦有疑之太勇者”,含有對其疑古太過的批評。錢穆先生看到了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的非同尋常的意義,憂慮“疑古過勇”將會帶來不良的后果,他說:“中國二千年來之人才幾于皆儒教之人才,故二千年來之歷史亦不啻儒術之歷史,二千年來之文化亦不啻儒術之文化也。”“一民族之復興,必將于其民族文化自身為內力之新生;而求其文化自身有內力之新生者又必于其已往之歷史有清明之別擇。”此言可謂語重心長。學術研究不可缺少懷疑精神,但“信之太深”與“疑之太勇”都有所偏倚,正所謂“過猶不及”。對于中國古文明的研究,方法論意義上的偏失,后果是很嚴重的。

      作為一部關于“孔子”的書,《孔子家語》的價值非比尋常。《孔子家語》經歷了如此坎坷波折的命運,實在承載了太多!今天,《孔子家語》是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不能越過的重要典籍,也是超出學術研究領域而同樣值得大眾了解閱讀的經典,需要繼續揭示其價值。尤其在當下的時代,《孔子家語》需要進入到更多人的視野,進入傳統文化研究者的視野,充分認識其地位,發揮其獨特價值。

      作者:楊朝明

      原文刊于《孔子研究》2023年第5期


      作者簡介



      楊朝明,1962年出生,山東梁山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走進孔子》主編。歷任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學刊》編輯、孔子文化學院院長和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古代文明和孔子儒學研究,出版《魯文化史》《周公事跡研究》《儒家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綜合研究》《孔子之道與中國信仰》《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三代文化與儒學的形成》等著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孟子研究院 incentive-icons
      孟子研究院
      扎根孟子故里,打造首善之區
      3967文章數 1823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玖玖视频| 人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的奶头又大又长奶水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国产午夜福利视频合集| 97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女优丝袜|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欧美色aⅴ欧美综合色|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无|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国际在线看|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91|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福利|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樱桃熟了a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av在线|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国少妇人妻xxxxx|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国产av综合色高清自拍| 免费看无码自慰一区二区|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无码av永久免费专区麻豆| 精品国产色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 国内不卡不区二区三区|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