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
“貼秋膘”
“貼秋膘”源于農耕時代,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秋季養生習俗。古人認為,經歷夏季高溫后,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食欲下降,易出現“苦夏”導致的消瘦。秋季天氣轉涼,食欲恢復,此時人們通過食用肉類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補膘”,可為度過寒冬儲存能量。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人體確實可能因出汗多、消化液分泌減少而出現體重輕微下降,但健康人群的生理調節機制可自然適應季節變化。
實際上,“貼秋膘”的核心價值在于秋季飲食調理——通過合理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不過,若盲目“以肉補膘”,可能導致能量過剩、脂肪堆積,反而增加健康風險。
需要“補”,但不能“蠻補”
秋季日照縮短、氣溫降低,人體基礎代謝率略有上升,對能量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秋季是收獲的季節,大量新鮮蔬果上市,食材豐富,為均衡營養提供了條件。
在中醫理論中,秋季對應“肺臟”,宜“滋陰潤燥”,適當補充蛋白質和脂肪有助于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預防秋冬干燥引發的不適。
科學“貼秋膘”有兩個關鍵做法。一是拒絕單一高脂飲食。傳統“貼秋膘”以肉類為主,但現代營養學強調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均衡。過量攝入肥肉、油炸食品易導致肥胖、高血脂等健康問題。二是優先選擇優質蛋白。如魚類、禽肉(去皮雞肉、鴨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既能補充能量,又能減少脂肪堆積。
青少年要不要“貼秋膘”
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對營養的需求高于成年人,但“貼秋膘”需因人而異。
需要適當“補”的情況:夏季因食欲差導致體重明顯下降、營養不良的青少年;體質較弱、易感冒,或有貧血、缺鈣等問題的青少年;運動量較大的青少年,需通過飲食補充能量消耗。
無需刻意“補”的情況:體重正常或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日常飲食均衡,蛋白質、鈣、鐵等營養素攝入充足的青少年。久坐少動、運動量不足的青少年,盲目“貼秋膘”可能增加肥胖風險。
青少年“貼秋膘”要注意這幾個原則。一是以“均衡營養”為核心:保證每日攝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搭配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避免過量食用高糖、高脂零食。二是結合運動需求:運動后可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面包、雜糧粥)和蛋白質(如酸奶、雞蛋),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三是拒絕“突擊補膘”:營養補充應循序漸進,避免短期內大量攝入高能量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健康“貼秋膘”的實用建議
1.食材選擇:溫而不燥。
肉類優先選擇瘦肉、魚蝦、禽肉,避免肥肉、動物內臟;增加“潤燥”食材(如梨、銀耳、百合、蜂蜜、芝麻),預防秋季干燥;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西藍花)和秋季水果(如蘋果、柚子),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2.烹飪方式:少油少鹽。
用蒸、煮、燉、烤等方式,替代油炸、紅燒;控制調味料用量,避免高鹽、高糖、高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如香腸、臘肉)。
3.進食習慣:細嚼慢咽,七分飽。
秋季食欲增強,易暴飲暴食,建議每餐吃七分飽,避免腸胃積食;定時定量進餐,晚餐不宜過晚、過飽,以免影響睡眠和消化。
4.搭配運動:吃動平衡。
秋季適合進行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伽等,幫助消耗多余能量;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5.避免3個常見誤區。
誤區1:“貼秋膘=多吃肉”——忽略蔬菜、水果的攝入,易導致便秘、上火。
誤區2:“喝肉湯比吃肉有營養”——肉湯中蛋白質含量僅為肉的十分之一,大部分營養仍在肉中。
誤區3:“秋膘貼得越多,冬天越不怕冷”——抗寒能力與脂肪厚度無直接關系,反而與肌肉量、代謝率有關,過量脂肪會增加健康風險。
“貼秋膘”并非簡單的“多吃長胖”,而是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應根據自身情況“按需補膘”,以“均衡營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為核心,讓身體在秋季達到最佳狀態。
本文作者: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 趙長海
本文來源:學生與健康微信公眾號
編輯 | 康曉杰
校審 | 孫茜
策劃 | 王菲菲 崔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