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煙臺一家烤肉店用玉米粒當燃料,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和爭議。而店家在10月20日的回應中稱,不認為是浪費,而是幫助農民銷售增收,且使用的是陳化糧(指儲存品質明顯下降、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糧食)。
玉米粒當柴燒,是助農還是浪費糧食?新京報采訪了中國頂尖玉米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資深首席、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指導組組長李少昆。他表示,不贊同也不支持,很惋惜,我國糧食還處在緊平衡狀態,節約糧食仍然是社會共識,不應該浪費。
農業專家:玉米粒不適合做燃料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也是生產面積最大、單產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7億畝(4474萬公頃),接近前期歷史高點,總產量29492萬噸,連續第4年刷新歷史紀錄。
這么多的玉米,都用來做什么?李少昆介紹,玉米雖然是糧食,但更多是用作飼料和工業加工,其中飼料約占60%,加工占30%,食用不足7%。
接近3億噸玉米,夠用嗎?是否已經充足到了可以當柴燒的程度?李少昆說,“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需求快速拉動,玉米飼料用途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我國每年仍要進口約2000萬噸玉米,所以并沒有到充足的程度。事實上,我國糧食依然處在緊平衡狀態,14億人的糧食安全仍需警鐘長鳴。”
即便是作為燃料,玉米也并非好的燃料。在過去,農民會用玉米秸稈和玉米芯做燃料,但不會用玉米粒,一方面是愛惜糧食,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李少昆說,“雖然玉米產量大幅提升,但必須看到,在玉米生產中,國家、地方、農民、科研人員、農技人員、社會服務機構,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成本非常高。所以,無論是功能還是成本,都不合適,尤其是作為農業工作者,看到這樣的事情,會感到特別惋惜。”
種糧大戶:愛惜糧食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記
“種了半輩子玉米,看著心疼,生氣。”10月21日,內蒙古通遼種糧大戶馬忠臣對新京報記者說。看了網上商家用玉米粒當燃料的視頻,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馬忠臣是當地一家合作社負責人,他所在的合作社,管理著1萬畝左右的耕地,每年種植玉米,幫助農戶們增產增收。
對煙臺燒烤店“助農消化滯銷玉米”的說法,他并不認同,“玉米確實存在價格波動,但國家有保底收購政策托底,農民種的合格玉米根本不愁賣。市場價高時,農民可以賣到市場,市場價低時,農民可以賣給國家收購機構。”他說,“只要你種出來,符合標準,就有地方賣。”
近期黃淮海地區因陰雨天氣影響玉米收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10月19日再次召開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政策性收儲托底作用”,并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從家庭種植到合作社集約化種植,幾十年中,生產方式在變,產量在不斷增加,但愛惜糧食的習慣從未改變,“地上掉個粒兒都得撿起來,不敢想象有人會放到爐子里當柴燒,太心疼了,國家千方百計地鼓勵我們農民多種糧,多打糧食,怎么有人就忍心燒了呢?”馬忠臣說。
我國是農業大國,數千年農耕文明傳承不斷,愛惜糧食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記,即便在物資豐富的今天,糧食仍然牽動著人們的心。李少昆說,“全社會都應提倡節約糧食,不支持玉米做燒火燃料。”
也有觀點認為,我國工業用玉米數量占比不少,如玉米乙醇,同樣也作為燃料,為何不能直接燒?對此,李少昆表示,我國糧食緊平衡,耕地資源緊缺,但在白酒、醫藥、化工等領域附加值更高,玉米乙醇生產是一條低成本高產出的工業途徑。更重要的是,作為玉米乙醇使用和直接燒玉米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互相比較。
每一粒玉米都凝結著巨大的社會資源成本,甚至有許多無法量化的勞動成本在內,不應以這種低效方式使用。商家這種將糧食(即便是陳化糧)直接用于燃燒的商業行為,也向社會傳遞了一種錯誤的信號,可能沖擊和淡化全民珍惜糧食的社會共識,因此不應被宣傳和鼓勵。
記者/周懷宗
編輯/張樹婧
校對/李立軍
運營編輯/樊一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