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Genbridge
來源:啟承商業筆記(ID:GenbridgeCapital)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什么樣的飲用水,一瓶能賣99歐(820元)?
“全球最貴水“榜單第一名Svalbarei Water有話要說。它源自挪威4000年前的古老冰川,水質純凈而稀缺,提醒著人們關注冰川消融的環境議題。極具藝術感的設計呈現和環保理念,使其成為高端禮品和米其林餐廳理想之選。
![]()
價值99歐的水,多少算得上聳人聽聞。但在日常生活中,“高價水”卻并不是稀罕事物,愿意為此買單的消費者也比比皆是。
例如,在我們國內市場,從1元的今麥郎到10元以上的高端VOSS芙絲水,瓶裝水的價格帶橫跨了十倍以上的價差。
![]()
無論你是哪瓶水的忠實用戶,看到這張圖,心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個疑惑:同樣是解渴,當大部分人都無法分辨其口味差異時,這十倍的價差究竟從何而來?
如果只看功能屬性,瓶裝水的價格方差絕不可能如此巨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用戶價值”的概念——它超越了商品本身的基礎功能,涵蓋了產品所承載的體驗、故事與身份認同,回應著消費者的綜合需求。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借用“Be-Do-Have”模型,來理解不同價位的瓶裝水所關切的不同用戶價值。這是一個洞察用戶深層動機的分析工具,索尼Walkman、任天堂的Wii……許多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明星產品,都是在這個模型的指導下誕生的。
依托“Be-Do-Have”模型,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提供差異化的用戶價值,來拓展新的市場機會。希望這些案例和模型能夠對屏幕前的你有所啟發。
1
解碼用戶價值的框架
Be-Do-Have模型
“Be-Do-Have”模型最初源自個人成長領域,背后融合了自我決定論、身份認同理論等多種心理學及行為學原理,后來被廣泛應用于產品開發和商業分析中。
它將復雜的用戶需求剖析為三個層次:
HAVE (擁有層):指具體的產品選擇,即“我需要擁有什么”
DO(行動層):指使用場景與體驗,即“我的消費場景是什么”或“我想獲得什么樣的體驗?”
BE (存在層):指理想狀態與自我實現,即“我想成為誰?”,指向一種普世性的基本精神需求
以早晨喝咖啡為例。最表層的需求是“我需要一杯熱咖啡”;進一步拆解后,喝咖啡可能是為了“快速提神醒腦”,或“在商務會談中顯得專業體面”;更深層的動機可能是:“我想成為一個高效的商業精英”。
![]()
這三個層次構成了消費者決策的內在邏輯鏈條。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驅動關系:
“成為(Be)”的渴望,決定了我們“要做(Do)”的事;
“要做(Do)”的事,又決定了我們“需要擁有(Have)”的工具。
回到咖啡的案例里,當消費者決定早上喝咖啡時,Ta的決策鏈路是這樣的:
Be (存在/目標):我想成為一名能從容掌控全局、引領團隊的商業精英。
Do (行動/場景):為此,我需要在早晨9點的CBD,與關鍵伙伴進行一場高效的會談。
Have (擁有/工具):因此,我需要一家8點開門、位于CBD、環境安靜、提供SOE現磨咖啡的場所,來促成這次完美的會談。
理解了這層關系,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關鍵的商業啟示:
如果一個品牌只停留在“Have”層面競爭——即只強調“我是一杯更好的咖啡”,那么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價格和效率的競爭中。但換一個角度,深度探索用戶體驗需求(Do),乃至身份認同(Be)的需求,也許能打開新的思路。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個模型回到瓶裝水的世界。Have代表其最基礎的功能價值——解渴;Do代表在何種場景下、為了何種用途而喝水;Be代表“喝這種水暗含的身份敘事”。
我們將在每一層價格帶選取一個代表性品牌進行解讀。
2
低價水(0~1元)
今麥郎:將Have做到極致
今麥郎是將“Have(擁有)”層戰略演繹到極致的典范。它的核心哲學并非創造豐富的體驗或崇高的身份,而是聚焦于一個最根本的目標:讓消費者以最低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擁有”一瓶足以解渴的水。
價格是它的核心武器。以新出的“藍標水”為例,無論是1元的零售價,還是電商折扣后低至0.5元甚至更低的價格,今麥郎都在傳遞一個最直接的信號——“我是你能買到的最劃算的水”。
![]()
為此,藍標水舍棄了多規格、多場景的產品創新,將“務實”進行到底。其所有營銷資源,從“性價比之王”的宣傳到強調“銷量領先”的賣點,都在反復鞏固這一定位。甚至連代言人也選取了接地氣的大眾明星,將所有賭注都壓在“Have”這個物理層面上。
與之相應,依靠極致精簡的SKU,藍標實現了對供應鏈和成本的極致把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價格壁壘,完美滿足了“需要一瓶便宜、方便解渴的水”這一基礎需求,可以說是“Have”層戰略的教科書式勝利。
3
中價水(2~3元)
Do的體驗大師
與今麥郎極致強調價格和日常解渴(Have)需求不同,農夫山泉的成功則在于將“飲用(Do)”這個簡單行為的體驗價值做到最高。它很少提到價格和成本優勢,而是讓喝水這件事,本身就成為一種與健康、自然相關的積極體驗。
觀察農夫山泉的包裝與營銷,會發現,那些本該是功能性價值的元素(也就是Have層的元素),都被轉化成了一種體驗價值(Do層)。
最顯著的就是那句家喻戶曉的“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句天才的廣告語,將農夫山泉與其所有其他瓶裝水區分開來。它傳遞的價值不再是“解渴”,而是“獲得一份來自大自然的健康補給”。無論是長白山、千島湖等純凈水源地的宣傳,還是瓶身上標志性的山水圖案,都變成了支撐其“天然、健康”體驗的有力證據。
為了強化“天然健康”的心智和體驗,農夫山泉通過精準的場景化產品,將其深度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針對母嬰、家庭泡茶等對水質有更高要求的特定時刻,它推出了寶寶水、泡茶水等一系列產品。這些特定形態的產品抓住了消費者最關心“健康品質”的場景(Do),并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Have),從而將品牌與“高品質、可信賴”畫上了等號。
![]()
這種“Do”層面的統治力,最極致的體現,莫過于眾多知名餐飲品牌開始將“使用農夫山泉烹飪”作為宣傳賣點。這標志著農夫山泉已經成功地將“喝它的水”這一行為,定義為一種對健康和品質的追求。
![]()
總而言之,農夫山泉的成功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Do”層戰略勝利。它沒有在價格(Have)上與低端水肉搏,也沒有在身份符號(Be)上與高端水硬碰,而是通過強大的品牌敘事和場景化產品,將“喝水”這一行為賦予了“健康、自然”的豐富內涵,從而牢牢占據了最廣大的主流市場。
4
高價水(5元及以上)
VOSS:販賣成為Be的向往
提到高端水,VOSS是一個繞不開的挪威品牌,以其標志性設計和奢華定位聞名全球。初入中國時,其玻璃瓶裝單價一度超過20元,是頂級消費場所的專屬符號。
近年來,通過與華彬集團合作,VOSS開啟本土化戰略——啟用中國水源地并推出PET瓶,價格調整至10元價格帶,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比農夫山泉貴出5-6倍。
VOSS的顛覆性在于,它不像其他高端水標榜自己擁有悠久歷史或稀缺水源(例如,法國依云—阿爾卑斯山水源地),VOSS的故事基于“創造”——創造一種“水可以成為奢華與優雅的象征”的理想,并圍繞它構建完美的“Be”層價值。
![]()
第一步:以設計定義產品,讓瓶子成為身份符號。VOSS的創始團隊找到了前Calvin Klein創意總監,從香水瓶中汲取靈感,設計出標志性的圓柱形玻璃瓶。這個極簡而優雅的設計使其在貨架上脫穎而出,它不只是包裝,更是產品本身的核心差異化。消費者購買VOSS,很大程度上是在購買這個瓶子所承載的審美與品味,它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可被展示的“時尚宣言”和社交工具。
第二步:以渠道定義場景,讓品牌與高端綁定。為了將“身份象征”植入人心,VOSS早期嚴格控制渠道,只出現在能夠定義“高端”的場所。例如,你會在麗思卡爾頓、君悅、W等豪華酒店的客房,以及像“新榮記”這樣的米其林餐廳的餐桌上看到它。
在這些對價格不敏感、卻對品味高度關注的場景里,VOSS成功將自身與“奢華”、“專屬”等概念深度綁定,為日后進入Ole'等精品超市維持高價,奠定了堅實的心智基礎。
![]()
第三步:以敘事定義精神,讓名人成為價值化身。VOSS的品牌敘事,巧妙借用“挪威”的國家形象,講述關于“純凈、卓越、責任”的現代故事。更關鍵的是,它通過綁定意見領袖來具象化品牌價值。從早期麥當娜奠定的“小眾精致”調性,到后來與“巨石”強森合作,將品牌形象拓展為“大眾渴望的精英生活方式”。
![]()
![]()
在中國,VOSS也頻繁贊助并亮相于上海時裝周、國際馬術大師賽和高端藝術博覽會等場合,通過在這些場景的不斷“出鏡”,讓消費者清晰地看到:喝VOSS的人,就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
至此,我們便能看清VOSS與農夫山泉最本質的區別:農夫山泉的價值主張是內向的:“我是什么”(我是天然、健康的水)。而VOSS的價值主張是外向的:“我能讓你成為什么”(我能彰顯你的品味,讓你看起來更優雅、更成功)。
總而言之,VOSS的成功是一場“Be”層戰略的勝利。它有力地證明:即使在功能性最強的紅海市場,只要能與消費者最深層的“成為”的渴望相連接,品牌的價值天花板就可能被無限抬高。
5
結語
超越產品本身,回歸用戶價值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一瓶水,為何能產生十倍的價值鴻溝?
通過三個品牌的案例,我們清晰地看到,答案在于它們滿足了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今麥郎聚焦“擁有(Have)”,農夫山泉營造“體驗(Do)”,而VOSS則販賣“成為(Be)”。
這為我們的產品開發與品牌創新,帶來了兩點核心啟示:
第一,真正的差異化,源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
當一個產品的物理功能(Have)被充分滿足時,僅停留在這一層競爭,終將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真正的創新機會,來自于向上挖掘用戶的場景體驗(Do)與身份認同(Be),從不同的價值層面切入市場。
第二,追求更有價值,而非簡單的“更昂貴”。
向上探索“Do”與“Be”層,本質是為用戶創造超越功能的附加價值。在我們的案例中,更高的價值帶來了更高的付費意愿,因為產品從“生活必需”變成了“內心想要”。
但必須明確,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價值,而非標榜昂貴。
要知道,單純做貴并不難,只要堆砌好材料就可以,但如果能通過深度用戶洞察,在不大幅提升價格的前提下滿足用戶的深層需求,品牌將有機會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科學、系統地洞察用戶,發現那些隱藏在“Do”與“Be”層面的真實需求?
這,就是我們下一篇文章將要探討的核心。敬請期待。
「玲聽創新研學社 | 日本研學第二期」
六大導師親授,五場靈感探店,四家巨頭工廠實地參訪,三位神秘嘉賓閉門晚宴...
12月14日–19日,與二十多位國內大咖一同,從“看見”到“看懂”、從“靈感”到“行動”的深度研學,在存量時代找到增長新密碼。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研學資訊
親愛的讀者朋友,星標《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及時接收每日新鮮的推文,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每日相見!
更多行業前沿資訊和優質供需資源對接,掃碼添加「食品創新官」Cherry即可進群。
![]()
相關內容推薦
三連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