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近日報道稱,因韓國炸雞價格持續上漲,多家炸雞連鎖品牌陸續漲價,單份外賣價格逼近3萬韓元,韓國消費者感嘆“炸雞通脹”,炸雞在韓國有多火爆?為何突然開始漲價?
作為韓國人的靈魂食物,炸雞可謂是家喻戶曉,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許多的韓劇里,經常會有男女主吃炸雞的鏡頭,一口下去表現出來的那種滿足感,仿佛什么絕世美食。
![]()
之前去首爾玩,就嘗了下他們的炸雞。不知道是口味差異還是什么,感覺外面的酥皮炸老了,還很厚,上面抹的醬又甜又膩,吃了幾塊就吃不下了。還不如KFC好吃,還敢賣那么貴,韓國真是美食荒漠,難怪一個泡菜都當寶了。
可韓國人現在對炸雞的癡迷,并不亞于泡菜了——它早就不是什么“偶爾奢侈”,而是快變成刻進DNA里的日常剛需了。
想想看,韓國許多都市,每平方公里有超過十多家炸雞店,這夸張的密度,快趕上便利店了。可美食這么多,為什么韓國人對炸雞情有獨鐘?
他們不吃炸雞又能吃什么呢?除了干不拉幾的韓式烤肉片沾各種醬,就是泡菜,那個什么部隊火鍋,就是各種素菜配倆火腿腸……而所謂的韓式炸雞,其實脫胎于美式炸雞,最早由美軍帶到韓國。好不容易從美國爸爸那里學會吃炸雞,肯定當成上流食物啊。
![]()
那如果把漲價的鍋甩給雞,雞也是挺冤的——今年四月起,Zicoba把整份套餐抬價兩千五韓元,校村在首爾的部分門店更狠,直接加兩千。
聽著好像也就一杯奶茶錢,可韓元兌人民幣這半年咔咔往下掉,兩千韓元≈十塊人民幣,疊加起來,一份外賣輕輕松松飆到3萬韓元,換算完一百五,錢包當場裂開。
那是不是原料貴?根據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的月報,雞胸批發價同期反而降了8%。那漲的部分從哪兒冒出來的?——商家自律定價制,這六個字聽著像行業協會的溫柔提醒,其實就是“想漲就漲”的遮羞布。
外賣平臺抽成12%到15%,騎手一單配送費漲到3500韓元,這些成本被老板們“順滑”地揉進售價里,反正消費者看不見,看見了也跑不掉,誰讓深夜的胃最沒出息。
![]()
據統計,韓國人均一年啃掉近15只炸雞,比泡菜消費頻次還高。炸雞+啤酒=??,這個詞被收入了國家標準韓語大辭典,文化地位約等于我們的“火鍋”。文化越剛需,越容易被拿捏,你饞這口,就得接受溢價。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超市開始抄后路。樂天瑪特6月甩出5000韓元一只的“超大炸雞”,限貨10萬只,三天搶空。別以為大媽大爺圖便宜,他們精著呢:同款雞,外賣平臺賣1萬8,超市自己烤,省下的1萬3剛好買兩罐Cass啤酒,性價比直接拉滿。
![]()
但降價只是權宜,成本結構沒動,傷口還在滴血。按韓國餐飲業協會2023年抽樣,原料只占售價21%,房租人工占33%,外賣平臺手續費+配送占18%,營銷折扣再吃掉10%,凈利潤剩不到7%。——也就是說,雞肉就算腰斬,老板也省不出一杯星巴克。
真正的大頭在平臺抽傭和騎手費用,而這兩座大山,政府目前沒打算動,《外賣產業發展法》草案討論兩年還在國會打太極,商家除了“往消費者頭上甩鍋”,還有別的招嗎?
有人喊“那就別做外賣,只做堂食”。兄弟,太天真。韓國統計廳9月數據,外賣占炸雞銷售額73%,放棄外賣等于把三分之二的市場扔給競品,誰敢?于是大家集體吊在同一根繩上:平臺漲→商家漲→消費者嚎→熱搜爆→政府喊話“再研究”。
循環往復,像極了一場大型擊鼓傳花,鼓點由算法敲,誰接到炸彈誰自認倒霉。
![]()
那消費者只能躺平?倒也不是。歷史告訴了韓國人,每一次“國民食品”危機,都會催生新物種。2014年泡菜漲價,超市推出“ DIY小包泡菜”,現在占四成銷量;2018年辣白菜斷貨,中國產泡菜趁機逆襲,進口量翻三番。
至于炸雞會不會繼續貴?我看短期還得再沖一波。
目前韓元兌美元還在貶,進口面粉、棕櫚油成本跟美元掛鉤;11月取暖季來臨,油價一漲,配送費鐵定在抬。
![]()
拒絕漲價
韓國央行9月把全年通脹預期上調到3.3%,食品類CPI權重高達24%,炸雞作為“精神主食”鐵定被拉出來繼續當代表。——除非平臺抽傭上限被法律強行摁死,否則3萬5韓元一份的炸雞,元旦前就能跟你見面。
可話又說回來,貴到頂也就那么回事。首爾大學消費學教授李順姬在《韓國飲食欲望史》里寫:民眾對炸雞的執念,本質是“小確幸”的代償——房價、就業、股市,哪個都夠糟,唯獨咬下一口酥脆的瞬間,多巴胺能救命。
只要這層心理錨點還在,老板就不怕沒人買單,無非是從“天天吃”變“一周一次”,再從“一周一次”變“發獎金那天吃”。需求曲線在,生意就在,只是換了個節奏跳舞。
所以這150塊的炸雞,不過是把韓國經濟的所有慢性病——平臺壟斷、匯率疲軟、政策拖延、情緒消費——濃縮成一塊金黃的外殼,端到了所有韓國人面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