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于“1元奶茶”的話題又火了。
10月15日開始,新版《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式實施。
其中一條規定格外引人注意:平臺經營者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商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
簡單點說,就是不準再逼商家賠本做活動,消息一出,奶茶圈、外賣圈、餐飲圈全都沸騰了。
商家松了口氣,覺得終于有法可依,消費者卻炸鍋了,質問:“難道喝個便宜奶茶都不行?”
同一個政策,兩種情緒,也揭開了“低價時代”的真相。
01
過去幾年,外賣和新茶飲行業最有名的玩法,就是補貼大戰。
你打9.9元,我打8.8元;你搞0元購,我就再來個“滿18減18”。
活動看著眼花繚亂,消費者下單爽,平臺流量暴漲,但這些熱鬧的背后,其實沒人真正賺錢。
不少奶茶店老板都說過一句話:“爆單的時候最怕爆單。”
一場活動下來,打單機不停,騎手擠滿門口,員工連軸轉,最后算賬才發現單量上去了,利潤沒了。
![]()
原料漲價、人工加班、平臺抽傭,這些成本都沒消失。
那“便宜”從哪來?答案是:商家在虧,平臺在補,消費者在薅。
但補貼不可能一直燒下去。平臺補貼一停,小店跟著倒。
所以,“1元奶茶”看著熱鬧,其實是一場飲鴆止渴,消費者省的是一時的錢,商家丟的是一年的命。
“1元奶茶”會寫進法律條文,并不是為了管奶茶本身,而是管亂象。
新法的重點在于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低價銷售。
什么意思?
就是說,平臺不能再用算法逼商家參與低價活動,也不能因為不降價就限流。
過去幾年,很多商家被動“卷”進去,你不參加活動,平臺不給你流量,你不打折,搜索排名靠后,不跟著卷,連老顧客都看不見你。
![]()
長此以往,價格越打越低,品質越來越差。
最終商家虧、平臺虧、消費者也被拖著一起降體驗。
監管層的思路很明確:
不是不讓優惠,而是要防止“賠錢競爭”變成行業毒藥。
反內卷,其實是讓競爭回到合理的軌道上。
02
新法落地后,商家總算松了口氣。
以前不打折就限流,現在起碼能自己做決定了,但補貼沒了,生意也沒那么好做。
少了活動拉新,門店要重新想辦法留住客人,靠產品、靠服務、靠老顧客復購。
看似松綁,其實是重新洗牌。
平臺也一樣尷尬。補貼能拉人氣,卻燒錢,不補貼,流量又掉。
現在有了紅線,它們只能換招,搞會員、積分、聯名活動,試著讓用戶留下來。
表面“去內卷”,其實還是想辦法卷出新路。
![]()
最焦慮的還是消費者。
大家覺得羊毛沒了,奶茶又漲價,心里不平衡,但從長遠看,商家不再賠本內卷,市場才能穩住。
只是習慣了低價的人,要重新適應正常價格,確實需要點時間。
別以為新法一出,低價促銷就會消失,企業會改用更聰明的手段。
星巴克下調部分飲品價格、海底撈推出22元自助午餐、大米先生調低稱重價……
看似是“市場自發”,其實是戰略降價,不是賠錢打折,而是結構性調整。
![]()
過去靠燒錢換流量的時代結束了,接下來比的是精細化:誰能用更低的成本、同樣的價格,做出更好的體驗。
價格戰不在明面,而是藏在運營、供應鏈、數字化能力里。
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利潤整體下滑6.7%,不少企業利潤腰斬。
行業已經從“擴張期”進入“理性期”,能活下來的,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穩的。
03
“反內卷”的背后,是一次行業邏輯的升級。
在消費降級的表象下,真正的趨勢其實是“理性升級”。
人們不再盲目追求低價,而是看值不值。
南城香的創始人就說,“餐飲未來的利潤率不會高于5%,但效率會更高。”
意思是,靠服務、靠體驗、靠復購,而不是靠一杯奶茶的價差。
蔡瀾點心在今年也調整了策略,不拼價格,拼品質。
加量不加價,穩定供應鏈,讓顧客覺得物有所值,這才是長遠的活法。
![]()
從短期看,這種轉型讓人不習慣;從長遠看,它讓市場變得更健康。
價格能回歸理性,行業才能回歸本質。
“1元奶茶”并不是問題的根源,它只是這場長期價格戰的一個縮影。
過去幾年,平臺靠補貼搶流量,商家靠讓利來活命,消費者靠薅羊毛獲得快感,誰都知道這不長久,但誰也不敢停。
如今新法落地,規則重新劃線。它不是要讓奶茶漲價,而是讓競爭回歸理性,讓商家能活下去,讓平臺不再濫權,也讓消費者喝到品質穩定、價格合理的奶茶。
低價不是壞事,但如果所有的便宜都建立在有人虧本上,那最后受傷的,還是整個行業。
價格戰退場后,留下的才是真本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