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夫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穿越千年,恰成當下網絡生態的一面鏡子。
學生時代打架輸了不丟人,怕的是轉頭找老師告狀。一旦跨出這步,便會被貼上“小人”標簽,成為同伴中的笑柄。
這種樸素的“恥感”,是一代人成長中的隱形準則——輸贏在明面上解決,背后告狀是公認的下策。
并非怕處分,而是心里有桿秤:即便沒人知道,告發同伴也落不下好名聲。這種“底線意識”,那時稀松平常。
如今的網絡世界,卻上演著截然相反的劇情。公開私密聊天記錄、匿名舉報陌生人、無利益糾葛也能掀起撕逼大戰,這類事竟成了流量主流。
誣告者靠一篇煽動性長文就能成“網紅”,撕逼雙方互潑臟水,直播間觀看人數飆升,漲粉速度遠超正經內容創作者。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類賬號的粉絲量動輒數十萬。什么人在關注?無非是兩類:一是看客,沉迷于他人的沖突快感;二是模仿者,想復制“撕逼漲粉”的捷徑。
![]()
某頭部社交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含“爆料”“撕逼”關鍵詞的內容,流量同比增長127%,遠超生活、知識類內容增速。
流量算法成了推手:越有爭議、越具沖突性的內容,越容易被推上熱門。平臺看似中立,實則在為“撕逼經濟”提供溫床。
過去“恥于告狀”,是因為社會推崇“當面解決”的擔當;如今“以撕為榮”,是因為流量把“沖突”包裝成了“正義”。
有人說這是“維權意識覺醒”,但多數網絡撕逼,早已偏離維權本質。不過是借“正義”之名,行“逐利”之實。
誣告一旦被戳穿,誣告者刪帖隱身,留下被誣告者承擔名譽損失;撕逼過后,雙方賬號漲粉,平臺收割流量,只有圍觀者消耗了時間,社會多了一份戾氣。
這種風氣正在侵蝕社會信任。當公開聊天記錄成常態,當陌生人之間動輒舉報,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防線,正在被流量一點點沖垮。
我們不必苛責“小時候的價值觀”完美無缺,但至少那時,“不背后捅刀”是共識。如今網絡世界缺的,正是這份共識。
扭轉風氣,不能只靠個體自覺。平臺需調整算法,降低沖突性內容權重;監管層面需明確邊界,對惡意誣告、煽動撕逼的行為強化約束。
更重要的是,每個網民都該清醒:你關注的每一個撕逼賬號,轉發的每一條煽動性內容,都是在為這種畸形生態投票。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流量再誘人,也該守住做人的底線。畢竟,靠撕逼漲的粉,終究是建立在戾氣之上的泡沫。
當有一天,網絡上少些這樣的“網紅”,多些理性討論;少些“撕逼狂歡”,多了些真誠溝通,才算真正找回了互聯網該有的樣子。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