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八號一顆科學巨星落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先生,在北京寓所安詳離世,享年一百零三歲,消息傳開后全國都在哀悼,滿屏的緬懷里,最讓人牽掛的是陪了他二十一年的妻子翁帆。
![]()
十月十九號,翁帆通過《光明日報》發聲,文字里沒有撕心裂肺的痛,卻字字重得扎心,她借《小王子》的說法,說先生變成了星辰,以后抬頭看星空,總看得見一顆星星對著我們笑。
楊振寧的成就就像天上的星星,盡管普通人可能無法觸及,但它的光輝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他的貢獻太過耀眼,幾乎每一項都足以讓他載入史冊。
![]()
他最有名的成果,是和李政道一起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理論,這一突破給物理學帶來了新可能,另外,他跟米爾斯共同發展的 “楊 - 米爾斯規范場論”,也成了現代物理學的關鍵基石。
一九五七年,他與李政道一起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這份榮譽不光為他贏得世界矚目,還讓無數華人學子更堅定地去追求科學夢想。
![]()
楊振寧的成就早已超越個人,他的理論成為了人類智慧的一部分,指引著后來的科學家不斷探索未知,就像《小王子》里所說,他的精神將化作宇宙中的光,永遠照亮那些追求真理的道路。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楊振寧的影響力依然未曾減弱,2021年諾貝爾委員會還向他咨詢有關“楊-米爾斯理論”的資料,這表明他幾十年前的研究,仍然是物理學界的前沿。
![]()
也正是這種持久的影響力,令楊振寧成為科學界的不朽傳奇,當楊振寧去世的消息傳出時,清華大學的官網主頁變成了黑白色,這不僅是學校對一位教授的悼念,更是國家對這位科學巨星的敬意。
無論是年輕學子還是年長者,大家紛紛表達了對他的懷念,證明了楊振寧的離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
楊振寧的科學成就使他成為如同星辰般璀璨的人物,雖然這些成就本身冷靜而耀眼,但他對祖國的深厚情感,讓他也成為了一座有溫度的“橋梁”,連接著他所身處的西方世界和他始終心系的祖國。
這座“橋梁”的起點要追溯到1971年,當時中美關系剛剛開始解凍,楊振寧在巨大的壓力下,決定訪問新中國。
![]()
這一決定意義重大,它打破了兩岸長時間的隔閡,成為學術交流的一座橋梁,而楊振寧也成為了華裔學者與中國學術界之間的紐帶,推動了一股學者訪華的熱潮。
這座橋的終點出現在2003年,楊振寧81歲時他決定回到中國定居,并將自己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這個名字簡單卻深刻,表達了他一生的歸屬與牽掛,而他的回國并非只是為了養老。
![]()
他還在清華任名譽院長,即便年紀很大了,還親自走上講臺,給大一新生講 “普通物理” 這門課。
他的講課依然嚴謹,每一個公式他都親自書寫,目的只有一個,將世界一流的知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中國的年輕一代。
![]()
盡管他做出了如此多的貢獻,楊振寧心中依然有一個未完成的心愿,盡管他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一直希望能以中國公民的身份,繼續為祖國爭取更多的科學榮譽。
這個心愿也許成為了他心中一座未完的橋梁,充滿了深深的遺憾與期盼,楊振寧的去世讓世界為之震動。
![]()
在美國他曾經工作過的辦公室門口,悼念的鮮花堆得像小山一樣;而在北京清華大學,人們排著長隊跟他告別,都是想表達對這位科學巨星的敬意和懷念。
這場景就像橋的兩頭有人,大家用沒聲音的方式,送別這位連起東西方、裝著無數夢想的偉人。
![]()
楊振寧先生曾說自己的一生像 “畫了一個圓”,這個 “圓” 不只是從地理上回到起點,更是情感和事業的圓滿,這個圓的核心是清華,還有陪了他21年的翁帆。
這個圓的起點是清華園,他爸爸早年就是清華的教授,他七歲的時候就住在這,這么看,他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在這里開始的。
![]()
圓的終點也在清華園,晚年他回到這里,教書、做研究,最后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在這里,清華高等研究院為他設的吊唁室,讓他的人生軌跡完美地合上了圓。
這個圓的核心是他和翁帆的二人生活,2004年,82歲的他和28歲的翁帆結了婚,54歲的年齡差距讓他們受了很多外人沒料到的議論,不少人琢磨翁帆圖啥,是想出名、要地位,還是圖錢。
![]()
面對這些猜測翁帆一句話也沒解釋,她就用21年的時間默默陪在先生身邊,在清華園里經常有人看到他們一起散步、看書,她幫他整理學術資料,照顧他的吃喝起居。
她寫的悼念長文里沒提一句自己的付出和委屈,滿篇都是為先生的民族大義驕傲,敬佩他不服輸的意志,這份感情的純粹和堅定,是這個 “圓” 里最暖、最動人的光。
![]()
這個 “圓” 也能在清華的吊唁堂里看到,現場很莊重,擺滿了黃白菊花,最讓人感動的是那面照片墻,從童年到晚年,一共25張不同時期的照片和證件照,把他跨越一個世紀的圓滿人生都裝進去了。
來悼念的人里有清華的老師學生,有頭發花白的老人,還有帶孩子的家長,大家自發排成長隊,像一道道同心圓,圍著這位世紀老人最后的安息地,也像是整個社會在集體致敬他的圓滿人生。
![]()
![]()
![]()
楊振寧先生的生命傳奇,靠三個意象就完整了:科學上的 “星辰”、家國間的 “橋梁”,還有人生軌跡的 “圓環”,這三者交織在一起成了一部不朽的史詩。
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會一直像星星一樣,照亮人類探索知識的路,他為中美交流搭的橋,會一直發揮深遠影響,而他 “畫圓” 的人生態度,還有和翁帆超越世俗的愛情,更會給后人留下很多啟發和思考。
![]()
傳奇結束了但精神不會消失,或許真像翁帆說的,等我們再抬頭看星空時,那顆最亮的星還在對著我們笑,它的光會穿越時間一直亮下去。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