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人明明熬到凌晨,卻還是刷手機停不下來;有人剛吃完飯沒半小時,又想著找零食;還有人每天睡夠 8 小時,起來依舊沒精神 —— 其實這些看似 “管不住自己” 的狀態,中醫早在千年前就用三句話說透了:“精不足多欲,氣不足多食,血不足多眠”。今天就用大白話拆解這三句養生箴言,幫你看懂身體發出的 “求救信號”。
![]()
先搞懂基礎:中醫里的 “精、氣、血”,到底是啥?
要理解這三句話,得先明白中醫眼中 “精、氣、血” 的作用 —— 它們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的 “三大能量支柱”。簡單說,“精” 像身體的 “蓄電池”,藏在腎里,管著人的精力、抵抗力和生長發育,比如年輕時精力旺盛,就是 “精” 足的表現;“氣” 是身體的 “動力機”,負責推動營養運輸、維持呼吸心跳,比如說話有力、走路輕快,全靠 “氣” 在撐;“血” 則是 “營養傳送帶”,帶著養分滋養全身,尤其是大腦和臟腑,臉色紅潤、思維清晰,都離不開 “血” 的滋養。
這三者一旦虧空,身體就會啟動 “代償模式”,出現看似 “過度” 的行為,也就是咱們開頭說的 “多欲、多食、多眠”。
第一句:“精不足多欲”—— 不是欲望強,是身體在 “虛耗”
很多人看到 “多欲” 就會誤會,覺得是 “想法多、控制不住自己”,其實中醫說的 “欲”,更偏向 “虛性的亢奮”—— 不是真的精力過剩,而是 “精” 不夠了,身體想通過 “向外求” 來彌補虧空。
![]()
比如有些人越熬夜越精神,刷視頻、玩游戲停不下來,看似 “有活力”,其實是 “精” 被熬夜耗損后,腎的收斂功能變弱了。中醫里 “精” 主 “藏”,精足時,人能收住精力,該休息時就休息;精不足了,“藏” 的能力下降,精力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點點往外漏,表現出來就是 “停不下來”:明明身體很累,腦子卻轉個不停,甚至有點煩躁;或者白天沒精神,一到晚上就想找點事做,總覺得 “沒玩夠”。
還有些人容易焦慮、想太多,比如一件小事反復琢磨,控制不住地擔心未來,這也是 “精不足” 的信號。因為 “精” 能養 “神”,精足時心神安穩,不容易被外界干擾;精虧了,心神沒了依托,就容易 “飄”,出現思慮過度、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養 “精” 的關鍵不在 “禁欲”,而在 “節流”:少熬夜(晚上 11 點前睡,是養精的黃金時間),少久坐(久坐會耗傷腎精),平時可以吃點黑色食物(比如黑芝麻、桑葚、黑豆,中醫認為 “黑色入腎”),每天花 5 分鐘做 “提肛運動”,幫助收斂腎精,堅持一段時間,“停不下來” 的狀態會明顯改善。
![]()
第二句:“氣不足多食”—— 不是胃口好,是身體 “沒吸收”
身邊總有這樣的人:飯量比別人大,卻總比同齡人瘦,而且吃完就困,稍微動一動就累 —— 這其實不是 “胃口好”,而是 “氣不足” 導致的 “假性饑餓”。
中醫里 “氣” 尤其是 “脾氣”,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營養。脾氣足時,吃一碗飯能吸收八成營養,身體得到滋養,自然不會總想吃;但脾氣弱了,食物吃進去沒被好好消化,營養沒傳到全身,身體就會誤以為 “沒吃飽”,進而發出 “餓” 的信號,讓人忍不住多吃。
更關鍵的是,“氣不足” 還會導致 “食積”—— 吃進去的食物堆在腸胃里,加重腸胃負擔,所以很多人吃完會犯困、腹脹,甚至大便黏馬桶。這種 “越吃越虛,越虛越想吃” 的循環,其實都是 “脾氣虧” 在作祟。
調 “氣” 不用大補,重點在 “養脾”:平時吃飯別吃太快,每口嚼 20 下(減輕腸胃負擔);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避免傷脾);可以常吃山藥、小米、南瓜這些溫和的食物(幫脾 “干活”);飯后別馬上坐,散 10 分鐘步(促進氣血循環),堅持下來,“吃得多還累” 的情況會慢慢緩解。
![]()
第三句:“血不足多眠”—— 不是懶,是大腦 “缺營養”
“血不足多眠” 最容易被誤會成 “懶”—— 明明睡夠了,卻還是想躺,開會、聽課的時候忍不住走神,甚至坐著都能打盹,其實這是 “血” 沒喂飽大腦的表現。
中醫里 “血” 的作用是 “濡養”,尤其是大腦,全靠血液輸送養分。血足時,大腦得到充足滋養,人思路清晰、反應快,不容易犯困;血不足了,大腦 “吃不飽”,就會啟動 “保護模式”,讓人想通過睡覺減少消耗,所以會出現 “嗜睡”:要么睡不醒,要么睡再多也沒精神,甚至睡醒后還覺得頭暈、乏力。
還有些人容易 “春困秋乏”,其實也和 “血不足” 有關。春天陽氣上升,血液要往體表走,要是本身血少,大腦供血就會更不足,所以春天容易困;秋天天氣干燥,耗傷津液(血的重要組成部分),血更虛,自然容易乏。
補 “血” 不用靠保健品,關鍵在 “養” 和 “防耗”:平時可以吃點紅色、深色的食物(比如紅棗、桂圓、菠菜、動物肝臟,中醫認為 “以色補色”);少熬夜(熬夜會耗血,比如熬夜后臉色差,就是血虧的信號);每天花 3 分鐘梳頭(從額頭梳到后腦勺,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幫大腦 “補營養”);別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避免氣血瘀滯,影響血液輸送)。
![]()
最后總結:別和身體 “對著干”,看懂信號才是養生
其實 “精不足多欲,氣不足多食,血不足多眠”,本質上都是身體在 “提醒”:該補能量了。很多人總想著 “靠意志力控制”,比如熬夜后硬撐、吃多了催自己運動、困了強打精神 —— 反而會加重精氣血的耗損。
養生從來不是 “對抗”,而是 “順應”:覺得停不下來時,別硬熬,早點睡養精;覺得總想吃時,別自責,先調脾胃補氣;覺得總犯困時,別硬撐,適當休息補血。把這些小習慣融入生活,比吃多少補品都管用。
![]()
你平時有沒有過 “多欲、多食、多眠” 的情況?可以在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找對養生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