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人匯客廳》
——新媒體融合投資發展服務平臺——
為中國現代化人才賦能|為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賦能
![]()
北京時間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3歲。
他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他的一生跨越了一個世紀,也見證了中國科學的百年曲折。
2017年,《人物》曾在清華園專訪他——人生的最后20多年,他從美國回到從小長大的清華園定居。那年,他95歲,有一雙依然明亮的眼睛,說話時聲音洪亮,思維敏捷,幾十年前的細節回憶起來一點也不吃力。采訪中,每當遇到他需要思考一下的問題,他總是略微抬起頭,凝神靜思,認真得像一個孩子。
![]()
與很多科學家不同的是,楊振寧非常注重taste和風格,他喜歡用美、妙、優雅這一類的詞描述物理學家的工作。那次,他與我們談及了科學之美、自然之奧妙,「現在漸漸地越來越深的這個新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覺得自然界是非常非常妙,而且是非常非常深奧的,就越來越覺得人類是非常渺小,越來越覺得人類弄來弄去是有了很多的進步——對于自然的了解,尤其是科學家,當然是與日俱增的——可是這些與日俱增的里頭的內容,比起整個自然界,整個這個結構,那還是微不足道的。我想從整個宇宙結構講起來,人類的生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個個人的生命那更是沒有什么重要的。」
他畢生心系家國,在他生命最后的時光,楊振寧把更多時間留給了思考:關于科學、關于中國、關于未來。早在2015年接受《人物》采訪時,楊振寧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讓人動容的話:「我曾說,我青少年時代:『成長于此似無止盡的長夜中。』老年時代:『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
楊振寧辦公室乍看上去并無特殊,但房間里的一些物件透露出主人的特殊身份。比如墻上掛著的一幅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落款莫言。楊振寧讀過莫言的小說,但他對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最近關注更多的是國際大勢,比如特朗普「要把整個世界帶到什么地方去」。有時看到了他覺得好的文章,他會通過郵件分享給十幾個關系密切的身邊人。
![]()
楊振寧每天會看看央視和鳳凰衛視的新聞。這是他很早就有的習慣。在弟弟楊振漢的記憶中,他早年在美國時,每天都要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很快地翻,看看這里面有沒有什么(時局)變動。」他是1949年后最早回國訪問的華裔科學家,也是在報上看到的消息——1971年,《紐約時報》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刊登了一則美國政府公告,他從中發現了中美外交關系「解凍的跡象」。
2003年,相伴53年的太太杜致禮去世后,楊振寧從美國回到他從小長大的清華園定居。如今的清華在某些方面已經完全不是他記憶中的樣子了。幾個月前,好友吉姆·西蒙斯夫婦來北京看望他和翁帆,在清華住了幾天。西蒙斯是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時的數學家同事,后來成為「傳奇對沖基金之王」。有一天,西蒙斯的太太問楊振寧,Frank(楊振寧的英文名),你不是在清華園里長大的嗎,你小時候住的地方還在不在,帶我們去看看。當年楊家住在西苑11號一個約200平方米的四合院里。楊振寧帶他們去看時,發現大門已經不能辨認了,一家人住的院子如今住進了5戶人家,寬敞的院子成了黑黢黢的七里八拐的小胡同。
「后來我想,是不是給美國人看有點寒磣,可是又一想啊,不是,非常好,為什么呢,使得他們了解到中國要變成今天這樣子,不容易。」在清華園里種種復雜的感受,楊振寧歸為一點:他經歷了一個不尋常的「大時代」。
采訪那天,攝影師請他倚在科學館樓梯拐角的窗前,這幢建于1918年的磚紅色歐式三層小樓曾經也是任清華算學系教授的父親的辦公地。烏黑色的窗欞縱橫交錯,窗外是初夏滿眼生機的綠色,舊時光似乎還在昨日。
![]()
科學館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塊小小的黑色大理石立方體,這是清華大學送給楊振寧的90歲生日禮物。4個側面依次刻上了他這一生在物理學領域的13項主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有3項,分別是1954年與米爾斯合作的楊-米爾斯定律(或曰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的宇稱不守恒定律和1967年的楊-巴克斯特方程。
毋庸置疑,楊振寧是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但對于普通人來說,理解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貢獻也許實在太難了。著名華裔物理學家、MIT數學系教授鄭洪向《人物》提供了一個形象的說明:物理學界有一個通俗的說法,諾貝爾獎分為三等,第三等的貢獻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貢獻是第一等的1%,60年前楊振寧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其中的頭等——愛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獎。
在許多物理學家的回憶中,1957年10月是興奮、激動和傳奇。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超導體物理學家朱經武當時在臺灣中部一座「寂靜小城」讀高中,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讀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有關楊振寧的報道,教室和操場上不斷地和同學談論他們完全不懂的「宇稱不守恒」。佐治亞大學物理系教授鄒祖德12年后在英國利物浦一個很小的中國餐館吃飯時,聽到一個沒讀過什么書的廚師和店主非常自豪地談起楊振寧的成就,「感慨萬分」。
實際上,楊振寧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宇稱不守恒理論,而是楊-米爾斯理論,如果說前者讓他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后者才真正奠定了他的一代大師地位。楊-米爾斯理論被視為「深刻地重塑了」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物理學和現代幾何的發展。美國聲譽卓著的鮑尓獎在頒獎詞中稱,「這個理論模型,已經躋身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將對未來世代產生相當的影響。」量子電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國際備受景仰的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稱楊振寧為「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紀物理學卓越的設計師」。
![]()
![]()
楊振寧與切哈諾沃、施一公參加「巔峰對話」
半個多世紀之后,互聯網時代的中國輿論場上,這位在國際上備受尊崇的「great scientist」、當年「神話里面的人物」卻在遭受庸俗的解讀,因為與翁帆的婚姻,他像娛樂明星一樣被輕佻地談論,經過歪曲或刻意編造的偽事實也隨處可見。甚至有人編造翁帆父親娶了楊振寧孫女的謠言——這一謠言出現時,楊振寧的孫女才7歲。
人們似乎已經沒有耐心了解傳奇——他深邃的工作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遙遠距離更加劇了這一點。
一位網友在指責楊振寧的留言后面連發了幾個反問:「你聽說過楊-米爾斯理論嗎?你知道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建樹嗎?你知道楊振寧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嗎?」
答案多半都是否定的。
與楊振寧關系密切的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氣憤不過,寫了一篇辟謠和解釋的文章,但被楊振寧壓下了。楊振寧回復他,除了討論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輩子挨罵挨多了。「挨罵」是從他1970年代走出書齋開始的。首先罵他的是臺灣方面和美國親國民黨的華人。1949年以后,美國華人社會中一直「左」、「右」對立。有親國民黨的報紙稱他是「統戰學家」,勸他「卿本佳人,好好回到物理界,潛心治學吧」。蘇聯也罵他,一份蘇聯報紙指控他是「北京在美國的第五縱隊」的一分子。
1971年,去國26年的楊振寧以美國公民身份第一次訪問中國,周恩來設宴招待。此后他幾乎每年回國訪問,持續受到中國官方高規格禮遇。他敬佩毛澤東和鄧小平,對新中國抱有很多的希望和敬意。回國定居后,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時常從他的公開發言中流露出來。一些人也因此批評他對當下體制批評太少,維護過多。
也許名聲的確是誤解的總和,圍繞楊振寧的各種聲音都對他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在《人民日報》的一次采訪中,楊振寧回應說:「我知道網上是有些人對我有種種奇怪的非議,我想這里頭有很復雜的成分。我的態度是只好不去管它了。」
但輿論在某些時刻還是影響了楊振寧的現實生活。
從美國回到清華后,他給120多位本科生開了一門《普通物理》,一位聽過這門課的清華學生回憶,楊振寧的課對于剛剛高中畢業的他們來說難懂,后來讀博士時他才意識到,當年課上聽的是「武林高手」的「秘訣」。這門課只開了一學期,除了楊振寧的身體原因,也和他與翁帆的訂婚消息公布之后媒體的「干擾」不無關系。一位記者在報道中描述了「最后一課」的場景:「在一群保安的簇擁下,一個身穿黑呢子大衣的老人從走廊的盡頭走來,瘦弱的身材使他看上去顯得有些高大,頭發上還散落著幾朵尚未融化的雪花。
路面很滑,但老人的步伐卻并不比年輕人慢,一轉眼的工夫,就進入了教室。保安隨即迅速把門牢牢地關上,由于門上的玻璃被報紙覆蓋得嚴嚴實實,對于教室里發生的一切,站在外面的人什么都看不見。5分鐘之后,教室里隱約傳來講課的聲音。」
「后來再要上課就比較有困難,」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有些遺憾,「原來我的希望是把整個大學物理能夠講完,但后來沒有講完。」
翁帆: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楊先生離開的時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人類的進步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楊先生在他快滿九十歲的時候寫下這樣一首詩,我把它翻譯成中文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懷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獻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圓滿的一生,
無怨無悔。
And a long life……
福壽綿長……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奮斗,有責任,有擔當,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就如《小王子》所講的,我相信,每當夜晚我們仰望星空時,楊先生會在其中的一顆星星上面,對著我們微笑。我們永遠可以從他那里找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力量。(翁帆)
——訪談嘉賓征集中——
人物專訪/企業訪談
新聞發布/IP打造/品牌策劃/項目投資
名人匯客廳媒體矩陣
![]()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載此圖文及視頻均由受訪作者或第三方平臺提供,本平臺是出于傳遞信息為目的,若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我們更正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