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50個州要同步舉行超過2600場主題為“無王”的大規(guī)模反特朗普示威活動。
這場由300余個民間組織聯(lián)合籌備的抗議行動,矛頭直指特朗普政府在移民、教育及安全領域推行的一系列爭議性政策,預計參與人數將突破300萬大關。
![]()
此次示威活動延續(xù)了6月14日爆發(fā)的“不要國王”抗議浪潮。當時全美各地曾舉行約2000場示威游行,數百萬民眾走上街頭表達不滿,盡管整體進程相對和平,但洛杉磯、紐約等部分城市仍出現沖突事件,示威者向警方投擲石塊、煙花等物品,警方則使用刺激性煙霧驅散人群,并有8人因相關事件被捕。
與上次不同的是,本次示威活動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場次較6月增加600余場,覆蓋范圍實現全美50州全覆蓋。
![]()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規(guī)模示威,特朗普在10月17日福克斯商業(yè)頻道的采訪中僅作出簡短回應:“他們稱我為王——我不是王。”
從2000場到2600場:“無王”浪潮如何席卷全美?
![]()
美國的街頭正被一股“無王”怒火點燃。當地時間10月18日,50個州同步響起抗議口號,超過2600場示威活動像一張大網,將整個美國罩進對特朗普政府的不滿之中,預計參與人數將突破300萬大關——這比6月14日那場“不要國王”抗議浪潮足足多了600余場,覆蓋范圍也從分散的城市升級到全美無死角。
這場由300余個民間組織聯(lián)手籌備的抗議,早已不是零星的情緒宣泄。
![]()
早在6月,紐約民眾就冒雨走上街頭,洛杉磯2.5萬人的游行隊伍綿延數個街區(qū),連只有3600多人的山區(qū)小鎮(zhèn)艾迪爾懷爾德,都有600人站出來抗議,得克薩斯州更是部署了5000多名國民警衛(wèi)隊以防沖突。
而這一次,華盛頓的抗議者直接封鎖了連接白宮與國會山的賓夕法尼亞大道,舉著“不要國王”“欠薪的抗議者”的標語聚集在國會山下,巨型“我們人民”橫幅上簽滿了名字,連被迫無薪休假的聯(lián)邦雇員都加入了隊伍。
![]()
在佛羅里達,抗議人群干脆圍到特朗普的高爾夫球場外高呼口號,有人舉著“股市暴跌,特朗普卻在打高爾夫”的牌子,辛辣諷刺他的“甩手掌柜”姿態(tài)。
更值得注意的是,抗議已經跳出美國本土。在葡萄牙里斯本,700名在葡美國人集會反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柏林、巴黎、倫敦的街頭,也出現了“停止干預憲法”的抗議標語。
![]()
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美洲到歐洲,這場以“反國王”為名的抗議,早已成了跨越國界的民意表達。
關稅割肉、學簽清零:那些逼急美國人的政策痛點
民眾之所以愿意冒著重演沖突的風險走上街頭,根源全在特朗普政府那些“戳心窩子”的政策。6月的抗議剛過四個月,移民、教育、經濟領域的新矛盾又接連爆發(fā),每一件都砸在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
移民政策的“一刀切”最讓人憤怒。特朗普政府不僅延續(xù)了暴力拆離移民家庭的做法,還搞起了大規(guī)模的簽證清算——短短一個多月里,88所高校至少529名學生、教職員工的簽證被取消,而且大多沒提前通知學校和本人。
更離譜的是,取消理由模糊到荒唐,有人只是幾年前有過交通罰單,有人壓根沒有任何負面記錄,卻因為國籍被盯上,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留學生。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四名中國學生被逼得起訴美國政府,律師直言這種做法“滿是歧視意味”,而移民與海關執(zhí)法局的街頭抓人行動,更是讓拉丁裔社區(qū)人人自危,休斯敦的抗議者米瑪就直言:“用暴力拆散家庭從來都是錯的”。
教育領域的“政治清算”更讓學界寒心。特朗普政府把精英大學視作“左翼堡壘”,先是對60多所高校啟動審查、暫停撥款,3月又逼著哈佛大學關閉“多元化、平等、包容”項目,遭拒后直接凍結22億美元撥款和6000萬美元合同款。
![]()
5月更是下了“封殺令”,以“縱容反猶主義”為由撤銷哈佛的國際學生招生認證,6793名國際生要么在幾周內轉學,要么就得被遣返,不少科研項目因為核心成員流失直接癱瘓。
國土安全部部長還放話“其他大學也可能被審查”,把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列進了潛在目標,美國高等教育的開放性被砸得粉碎。
最讓普通家庭受不了的是經濟壓力。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像顆“通脹炸彈”,耶魯大學測算,這會讓美國整體通脹率上升2.3%,食品漲價2.8%,汽車漲價8.4%,每個普通家庭一年要多花3800美元。
老百姓看著賬單發(fā)愁,特朗普卻在高爾夫球場消磨時間,這種對比成了抗議標語里最鋒利的諷刺。
聯(lián)邦政府停擺18天更是火上澆油,無薪休假的員工攥著標語加入游行,他們的憤怒讓“反國王”的訴求多了層“求生存”的迫切。
“我不是王”與政要聲援:撕裂的美國藏著什么真相
面對席卷全國的抗議浪潮,特朗普的回應輕得像根羽毛。
10月17日在福克斯頻道的采訪里,他只丟下一句“他們稱我為王——我不是王”,既不解釋政策爭議,也不提調整意向,轉頭就去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度周末了。
這種回避態(tài)度早有先例,4月第一次大規(guī)模抗議時,他也是一邊任由街頭沸騰,一邊照打高爾夫,仿佛民眾的憤怒與自己無關。
但政壇的風向早已變了。無黨派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直接站到了華盛頓的抗議人群里,之前還在科切拉音樂節(jié)上呼吁年輕人站出來反對特朗普政策,聽到觀眾對特朗普的噓聲時,他干脆回應“我同意”。
![]()
前國務卿希拉里更是明確表態(tài)支持抗議,民主黨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也公開站隊,連伊利諾伊州州長普里茨克都親自去芝加哥的抗議現場站臺。
這些政要的聲援不是偶然——特朗普上任90多天就簽了40多項爭議行政命令,把聯(lián)邦政府變成“清洗異己”的工具,把右翼激進分子塞進權力中樞,早已觸怒了政壇的中間派和左翼力量。
當然,撕裂的痕跡也同樣刺眼。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遜痛罵抗議是“仇恨美國”的集會,特朗普的擁躉們則堅稱總統(tǒng)的政策“在拯救美國”。
![]()
最新民調顯示,還有超過43%的選民認可特朗普的表現,支持率甚至高于他第一任期的大部分時候和拜登任期后半段。
這種分裂恰恰解釋了抗議的核心——特朗普總想把“總統(tǒng)權力”變成“絕對權力”,去年就宣稱自己“擁有重啟經濟的絕對權力”,痛罵不服從的州長“在鬧獨立”,這種“國王式思維”撞上美國聯(lián)邦制的根基,自然會炸出民意的巨浪。
300萬人走上街頭,與其說是反對某個政策,不如說是在捍衛(wèi)“美國沒有國王”的底線。
![]()
從6月的“不要國王”到10月的“無王”,口號沒變,但怒火更旺了。
特朗普那句“我不是王”或許是實話,但民眾真正在意的是:他的政策里藏著的“國王脾氣”,到底還要折騰美國多久?而這場覆蓋50州的抗議,就是最直接的答案。
上觀新聞——全美各地數百萬人舉行“不要國王”示威游行,特朗普:可我不是國王
![]()
看看新聞——“不要國王”抗議活動再起 美國亂了 數百萬人上街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