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1519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這份方案還是差點意思,拿回去再改改吧!”
“這份方案沒有讓人眼前一亮,還是再完善一下吧”
“方案反復修改十余次,領導始終不滿意”
“修改要求抽象難落實,不知如何下手”。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正在經歷?無數個周末加班推敲的方案,領導的目光僅僅停留幾分鐘,便被打回重做——心血白費,委屈又迷茫,甚至陷入自我懷疑。
領導真正拒絕的從來不是你的努力,而是方案未能觸及核心的三大底層邏輯!
一、核心定位模糊:品牌根基不牢,方案搖搖欲墜
許多黨建品牌方案被打回的第一個“致命傷”,是定位模糊不清。方案中堆砌了華麗的辭藻、宏大的目標,卻唯獨說不清楚:這個品牌究竟為何存在?它要服務誰?解決什么核心問題?在單位整體發展中扮演什么獨特角色?面向哪個群體傳播?
典型癥狀:
“大而全”的萬能口號:如“聚力先鋒”“紅色領航”,放之四海皆準;
缺乏具體傳播對象:沒有明確指向在什么范圍傳播;
與單位戰略脫節:看不出品牌如何支撐單位的核心任務或發展目標。
紅帆解決方案:深度掃描,精準錨定。通過系統調研(調研問卷、一對一訪談、集中座談等),明確品牌的核心目標與輻射對象。品牌定位必須清晰回答:為誰而建?為何而建?
實戰案例:
某大型國企子公司初始方案定位模糊,僅強調“黨建領航”。經紅帆深度調研,發現其主要矛盾在于團隊凝聚力不足。我們共同將品牌定位調整為促進團隊凝心聚力。新方案一次過審。

二、特色亮點缺失:同質化嚴重,難以脫穎而出
當你的黨建品牌方案聽起來和其他單位“差不多”,甚至換個單位名稱也能用時,被駁回幾乎是必然結局。缺乏獨特記憶點和差異化價值的方案,注定無法打動人心,更遑論獲得支持與資源投入。
典型表現:
大量使用“標桿”“先鋒”“聚力”等高頻詞匯,毫無辨識度;
未能挖掘自身獨特基因:如光榮歷史、地域文化、行業特性、先進人物等;
品牌內涵空洞:缺乏具體支撐的載體、活動或故事。
紅帆解決方案:深挖基因,鑄造差異。關鍵在于找到單位的“獨家記憶”與“核心優勢”,將其轉化為品牌的靈魂。是悠久的革命傳統?獨特的行業精神?還是身邊的榜樣人物?提煉出來,讓品牌自己會說話。
實戰案例:
某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街道,初始方案主題空泛。紅帆團隊深挖本地百年紅色工運史及勞模事跡,提煉出“薪火巷”品牌,設計“薪火課堂”“匠心傳承”活動矩陣,將獨特歷史轉化為鮮活教育場景。品牌迅速成為區域標桿,吸引眾多單位觀摩。
三、業務結合不深:脫離中心工作,淪為“空中樓閣”
黨建品牌若不能回答“如何引領業務發展”這一關鍵問題,就容易陷入“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窘境。領導最關心的是品牌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實際價值。脫離業務的品牌,再精美也是無根之木。
典型表現:
品牌目標與單位年度重點任務、攻堅項目關聯薄弱;
品牌活動設計與業務場景脫節,存在“兩張皮”現象;
未能清晰闡述品牌如何助力解決業務痛點、提升核心指標。
紅帆解決方案:深度融合,價值驅動。我們致力于找到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的“融合接口”。品牌的核心活動、評價標準都應緊密圍繞業務難點、發展瓶頸展開,讓黨建真正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紅帆觀點:好方案是“想透”后的“做透”
黨建品牌方案反復被打回,表面是技巧問題,深層是邏輯缺失。定位模糊導致根基不穩,亮點缺失導致價值難顯,脫離業務則注定無法落地。黨建品牌不是寫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融入發展的基因。精準定位是錨點,特色亮點是生命力,業務融合是價值源。唯有從戰略目標、組織痛點和團隊需求出發,才能找準品牌的立足點。需系統梳理業務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將黨建資源精準投放到攻堅節點,通過項目化運作、清單化管理,把政治優勢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品牌建設要以成效為導向,用業務成果檢驗黨建成效。
紅帆動力以“激發精神力量”為使命,圍繞“黨建+文化”,為全國各類組織提供黨建+組織文化咨詢服務,主要服務內容為黨建品牌建設、黨建展廳策劃設計、黨建統領下的組織文化建設、黨業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