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家宴,是舌尖上的家鄉記憶,更是觀察鄉村文明變遷的窗口。在柯橋,曾經講究排場、鋪張攀比的鄉村宴席,正悄然轉變為簡約而不失溫情的農村家宴中心。這里升騰的,不僅是熟悉的家常味道,更是新時代鄉村文明的裊裊炊煙。
蒸籠冒出的熱氣裹著香味裊裊升騰,砧板上的切菜聲、鍋鏟的翻炒聲、村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這些農村家宴中心,正用最地道的家鄉味,喚醒深植于味蕾的鄉愁記憶,成為柯橋鄉村向外界展示的文明新窗口。
文明新風 簡約而不簡單的幸福滋味
近日,在楊汛橋街道王家塔村家宴中心,陳先生與夏女士選擇以一場溫馨簡約的答謝宴完成終身大事。沒有冗長的儀式流程,取而代之的是親友共同觀看記錄戀愛點滴的視頻。“在家宴中心辦婚禮,既省心又省力,還能把省下的錢用于未來生活規劃,這很符合我們年輕人的理念。”陳先生由衷說道。
在柯橋,像這樣摒棄鋪張、回歸本真的婚禮正成為新時尚。在柯巖街道葉家堰居家宴中心,一場特別的婚禮曾引發全網關注:沒有奢華排場,沒有繁瑣流程,新人簡單表達感謝后便邀請賓客“開席”。
“金牌鄉廚掌勺,婚禮草坪、家宴中心都是現成的。既節約了開支,也消除了老人們的顧慮,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紹興傳統文化的魅力,家里人都高興。”新郎的滿意之情溢于言表。
這場登上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平臺的簡約婚禮,也正是柯橋區推行“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婚禮”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柯橋區通過整合家宴中心、婚慶服務、鄉廚資源,精心打造兼具鄉土特色與現代審美的婚禮場景。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國慶期間,全區有近70對新人在各家宴中心舉辦文明婚禮,成為柯橋移風易俗、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家鄉味道 舌尖上的鄉愁記憶
農村家宴中心的獨特魅力,在于其不僅有飯菜的“煙火氣”,更有睦鄰和諧的“人情味”。這里不追求高端化,不搞復雜花樣,僅憑最樸實無華的食材和最傳統的烹飪手法,就烹制出了最打動人心的“家鄉味”。
![]()
走進開放式廚房,一排大灶大鍋依次排開,灶內焰火升騰,廚師手執鍋勺,動作大開大合,大席菜在鍋內翻滾,香氣四溢。在鄉廚行業耕耘多年的老師傅沈國道出心聲:“看到賓客吃后滿意的樣子,我就覺得這桌菜值了。”一位剛從外地返鄉的村民感慨:“無論離家多遠,只需要喊一句‘來吃酒’,大家又將團圓圍坐桌前,在食香氤氳里談笑訴說,在帶著家鄉味道的美食中,細數幸福韻味。”
紹興民俗專家裘士雄指出,農村家宴中心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大的情感凝聚力,正是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鄉愁記憶。“傳統的宴席不僅僅是吃飯的場合,更是情感交流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著村民之間的情感聯結,重建著鄉村的社會紐帶。”
與此同時,農村家宴中心讓傳統“流水宴”真正實現從“露天辦”到“入室辦”的轉變,讓農村聚餐更安全、更放心。今年,馬鞍街道亭山橋村新家宴中心在原有標準上不僅擴大了使用空間,還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采用“陽光廚房”模式,設有烹飪區、粗加工區、洗消間、冷菜間等功能區,全程視頻監控,確保食品安全可控。
鄉村窗口 一桌菜撬動一個產業鏈
家宴中心不只是村民的“會客廳”,更是面向外界的“展示廳”。相比過去農村酒席以大魚大肉為主,如今柯橋農村家宴的菜品在保留鄉土本味的同時,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柯橋街道的“十碗頭”、夏履鎮的“全筍家宴”、稽東鎮的“一桌土菜”、漓渚鎮的“春蘭雅宴”等特色宴席各具特色,村民和游客在唇齒留香間,感受著煙火柯橋的獨特溫度。
![]()
當游客在這里品嘗土菜、聆聽鄉音、感受鄉風之時,鄉村的文旅價值也得到了進一步釋放,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柯橋區地域文化研究會會長駱海燕表示,家宴中心已成為柯橋鄉村形象的“金名片”。
“當游客因為一場小而美的鄉村婚禮留下來,他可能會去隔壁黃酒作坊打一壺冬釀,去稻田里認養一畝晚稻,去附近研學基地體驗。當一桌菜撬動整條文旅鏈,共同富裕就顯現出乘數效應。”駱海燕說,在筷子起落間,交織出一幅物質與精神共富的生動圖景。這看似普通的場景,正是鄉村振興最為動人的細節,也是柯橋鄉村文明進步的最好見證。
柯橋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酈曼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