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Defence Security Asia”網站援引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DRDO)消息,稱后者已對其國產“阿斯特拉-2”空空導彈發展方案進行調整,以容納“從霹靂-15E殘骸身上獲取的先進技術”。換句話說,自5月霹靂-15E殘骸落入印度之手后,大家最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
![]()
今年 5 月 7 號的印巴空戰里,巴基斯坦空軍用殲 - 10C 掛著霹靂 - 15E,零損失就干下來 7 架印度戰機,其中還包括 4 架被印度吹上天的 “陣風”。那場面給印度空軍嚇懵了,后來有飛行員回憶,當時雷達告警系統一點反應都沒有,直到導彈炸過來都沒來得及跳傘,這種 “無聲獵殺” 的壓迫感,讓印度徹底慌了神。也正因為空戰發生在印度境內,不管導彈有沒有命中目標,最后都得落在印度的地盤上,印度就這么撿著了不少霹靂 - 15E 的殘骸,其中還有一枚燃料耗盡后墜落的,看起來還算完整。
![]()
一開始印度嘴還挺硬,說霹靂 - 15E 性能不行,是自家 “陣風” 的電子戰系統太厲害,才把導彈逼得墜地,還把 S-400 和 “米卡” 導彈吹上了天。可等他們把殘骸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又悄悄找美日歐的專家來 “參觀” 之后,口氣立馬變了,現在直接把霹靂 - 15E 捧成 “全球最頂尖的遠程空空導彈”,說這殘骸里全是寶貝。DRDO 自己總結了霹靂 - 15E 的三大核心技術:微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推進劑和超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說正是這幾樣東西,讓霹靂 - 15E 能在 200 多公里外鎖定 “陣風”,頂著電子干擾精準命中,飛行速度還能超過 5 馬赫。
![]()
印度這么饞這些技術,根源還是自家的 “阿斯特拉” 導彈太不爭氣。之前的 “阿斯特拉 - 1” 折騰了十幾年才服役,性能也就跟中國出口的閃電 - 10A 差不多,最大射程才 110 公里,速度 4.5 馬赫,制導系統還是靠俄羅斯給技術、印度自己組裝,連探測距離都只有 15 公里。眼看著巴基斯坦有了霹靂 - 15E,印度趕緊規劃了 “阿斯特拉 - 2”,本來想靠以色列和俄羅斯的技術,把射程提到 160 公里,跟美國的 AIM-120D 對標。可 5 月的空戰給了他們一記悶棍 —— 就算 “阿斯特拉 - 2” 能按計劃搞出來,也根本打不過霹靂 - 15E。
![]()
巴基斯坦飛行員后來透露,他們當時用霹靂 - 15E 的最大發射距離都到 190 公里了,比印度算的 “160 公里優勢” 實在多了,而且印度算射程的基準高度是 15000 米,比中國的測試標準高 3000 米,實際打起來根本不是對手。這才逼著 DRDO 推倒原來的設計,決定照著霹靂 - 15E 的樣子復刻。
![]()
可問題是,印度真有本事把這 “技術金礦” 挖出來嗎?答案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先不說別的,他們拿到的殘骸根本不是啥 “完整無損” 的寶貝,從現場照片能清楚看到,最值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早就被自毀裝置炸沒了,只剩下裝動力系統的彈體外殼,推進劑也早就燒光了,等于說核心技術部件一個沒剩。印度一開始吹 “導彈自毀裝置失效,所有零部件基本完好”,純粹是給自己壯膽,真要是導引頭還在,也不至于后來拉著日本專家來幫忙研究,結果日本專家折騰半天,也只搞明白基本參數,核心的導引算法和加密數據鏈啥都沒弄著。
![]()
更關鍵的是,就算給印度一套完整的霹靂 - 15E,他們的工業水平也接不住。就說那個微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里面上千個氮化鎵 T/R 模塊的微型化技術,連美國當年在 AIM-120D 上都沒搞定,日本搞出來的 AAM-4B 可靠性差得沒法用,最后還得用美國導彈。印度呢?至今還在從以色列進口成品雷達,連自己組裝都經常出故障,想造高功率、小尺寸的導引頭,簡直是天方夜譚。還有雙脈沖發動機的推進劑配方,這玩意兒是導彈的 “心臟”,燒完之后連殘渣都分析不出成分,印度自己連普通固體火箭發動機都造不明白,更別說這種高端貨了。
![]()
印度軍工的逆向工程水平更是出了名的差。當年仿制英國的米爾斯手雷,折騰 30 年造出來的要么拉環就炸,要么根本不炸,還差點把車間炸了。國產 “阿瓊” 坦克從 1974 年立項,到 2004 年才交付,性能還不如俄羅斯的 T-90;“光輝” 戰機更是耗了 33 年才服役,至今沒形成戰斗力。就說他們跟俄羅斯合搞的 “布拉莫斯” 導彈,號稱自主研發,其實核心技術全是俄羅斯的,印度就負責組裝,量產十年了還沒法國產化。現在要逆向比手雷、坦克復雜百倍的空空導彈,簡直是拿著放大鏡找繡花針 —— 根本找不著北。
![]()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邊喊著要 “吃透” 霹靂 - 15E 技術,一邊還嘴硬說自家的 “阿斯特拉 - 3” 射程能到 340 公里,比霹靂 - 15E 厲害多了。可明眼人都知道,“阿斯特拉 - 2” 還在整合階段,要 2026 年才能用,“阿斯特拉 - 3” 連測試都沒開始,最快 2027 年才能服役,這還是樂觀估計,按照印度軍工的拖沓性子,推遲個十年八年都不奇怪。反觀中國,霹靂 - 15E 本來就是出口的 “降級版”,自用版射程早就超過 300 公里了,現在更先進的霹靂 - 17 都要出來了,射程能到 500 公里以上,專門打預警機這種高價值目標。等印度好不容易抄明白霹靂 - 15E 的皮毛,中國的新一代導彈早就形成戰斗力了,到時候還是跟不上。
![]()
其實印度自己也清楚這點,所以才忙著把殘骸拿給美日歐專家看,想拉著盟友一起破解。可美國看完之后沒多說話,轉頭就砸錢推進 AIM-260 量產,顯然是知道霹靂 - 15E 的厲害,趕緊補自己的短板;日本專家研究完也只能承認,核心的算法和加密技術根本逆向不出來,那些看得見的硬件殼子沒用。這說明就算有發達國家幫忙,霹靂 - 15E 里的 “真東西” 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 現代導彈的核心競爭力早就不是硬件本身,而是藏在代碼里的算法、加密的數據鏈和系統整合能力,這些玩意兒根本不會留在殘骸里。
![]()
說到底,印度這會兒高調宣稱要抄霹靂 - 15E 的技術,更像是一種 “自我安慰”。空戰輸得太慘,國產導彈又頂不上來,拿殘骸說事兒既能給國內民眾一個 “技術突破” 的盼頭,又能向美日要技術支援,算是一舉兩得。但現實擺在那兒,印度軍工缺的不是一兩件武器的殘骸,而是完整的產業鏈和基礎科研能力:氮化鎵芯片造不出來,碳纖維材料靠進口,連生產線的精密焊接都得靠人工,誤差率高得嚇人。這種情況下,就算把完整的霹靂 - 15E 擺在他們面前,也只能是 “看得懂樣子,摸不著門道”。
![]()
所以說,大家一開始擔心的 “技術泄密” 其實沒啥必要。中國敢把霹靂 - 15E 拿出來出口,早就做好了殘骸被研究的準備,出口版本身就做了性能降級和技術保護,真正的核心機密根本不會留在外面。更何況,軍工技術的競爭從來都是 “創新跑贏復制”,等印度在殘骸堆里摸爬滾打幾年,中國的導彈技術早就往前跑了不知道多少步。印度要是真以為撿幾堆殘骸就能追上差距,那才是真的打錯了算盤,到最后大概率還是落得個 “雷聲大雨點小”,白白浪費時間和錢,自家的導彈短板還是補不上。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