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歲楊振寧去世,14年前他曾說“我知道,已有人為我寫好了訃告”。
當時他剛滿90歲,坐在清華園的藤椅上,陽光穿過梧桐葉灑在臉上,說這話時嘴角帶著笑,沒有半點懼意。
2025年10月18日12時,楊振寧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歲。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師從吳大猷先生。
![]()
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此后數十年,他深耕理論物理,提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成就之一。
楊-米爾斯理論的意義,遠超諾獎。上世紀50年代,他與羅伯特·米爾斯合作提出這一理論,首次嘗試用“規范場”統一電磁力與弱力。當時學界對此反應冷淡,直到70年代,物理學家們才發現,這一理論能完美解釋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涵蓋電磁力、弱力、強力三種基本力,為后來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奠定了基礎。
2011年,有媒體提前準備了他的訃告。他得知后并未生氣,反而笑著說:“生命有始有終,沒什么好怕的。我這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夠了。”那年,他還在清華大學開設“楊振寧講座”,邀請霍金、溫伯格等頂級物理學家來華交流,讓中國學生直面前沿科學。
![]()
晚年,他堅決反對中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2016年,他在《中國科學報》撰文指出:“建造對撞機需耗資200億美元,這對中國而言不是‘投資’,而是‘浪費’。我們更需要將資金用于基礎科研、人才培養,而非追求‘世界第一’的虛名。”這一觀點引發爭議,但他堅持“我是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考慮”。
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如同一座“理論物理的燈塔”。他的楊-米爾斯理論,讓人類第一次掌握了“統一基本力”的工具,實現了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夢想。這一理論不僅推動了粒子物理的進步,更改變了人類對宇宙本質的認知。
![]()
晚年選擇回到清華,對他而言是“回家”。他曾說:“我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是中國的土地養育了我。現在我老了,要把自己的知識還給祖國。”他向清華大學捐贈了5萬余冊個人藏書,推動建立“楊振寧學術交流中心”,還堅持為大一新生講授“基礎物理”,只為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理論物理。
有網友在微博留言:“他把最珍貴的‘科學種子’留在了中國。”這條評論獲贊超10萬。在我看來,這句話恰如其分——他沒有將自己的成就刻在紀念碑上,而是將知識的火種播撒在年輕人心中。
從合肥的小院子,到西南聯大的教室,再到諾貝爾的領獎臺,最后回到清華園,楊振寧用103年走完了“科學報國”的一生。他歷經巔峰與爭議,卻始終保持通透,可為什么他晚年要堅持給大一新生講基礎物理?
要我說,這就是他的“初心”。他當年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條件艱苦卻充滿熱情,現在想把這份熱情傳給年輕人。他常說:“基礎物理是科學的根,根扎穩了,才能長出參天大樹。”他不是想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物理學家,而是想讓他們懂得,“科學是有溫度的,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事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