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眾所周知,那是一個冷戰正酣的年代,地球上兩大意識形態的對立讓外來移民加入美國國籍的儀式變得繁瑣而酷烈。
楊振寧這種高端人才的加入雖然美國非常之歡迎,但按照程序免不了要讓FBI對楊的背景進行詳細審查,以確保沒有安全風險。
楊振寧作為加入美國國籍的申請人,必須要宣讀《效忠宣誓》,核心內容是“絕對和完全放棄對外國君主、統治者、國家的效忠,并支持和捍衛美國的利益,在1960年代的美美蘇冷戰高峰期,宣誓詞里還充斥著“反對一切國內外敵人”的表述。
這種極盡莊嚴之能事的“宣誓”對于身懷一顆“中國心”的楊振寧來說無異于巨大的內心激戰和心理折磨,楊振寧這代人生于“五四”年代,成長在硝煙炮火的戰亂之中,背負國仇家恨,寫在無數中華古典、經典作品里的“愛國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勢能,流淌在每一個知識分子的血液里,對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往往沒有“神化”的偶像,中華歷史和中華文化就是信仰,這種寫在史書里粘連著數千年文化基因的情愫唯有中國人自己知道,國家歷史尚不足300年的美國人是很難體會的。
楊振寧的事業初具規模時,世界正在發生劇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緊接著的“抗美援朝”成為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近乎粉碎了美國300年的不敗神話,也為新中國百廢待興打出了一個極為壯闊宏偉的局面,在激越的時代進行曲之下,楊振寧的好友鄧稼先毅然決然以博士的身份辭去美國學府,回到故土中國報效國家。在那一代人中,選擇毅然回歸的還有華羅庚、吳有訓等人,錢學森則是一直被美帝“軟禁”,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沖破重重阻礙回到母國大展抱負。
在這個時代大潮之下,楊振寧沒有選擇回國,如果從楊自身的學術成就來看,這個選擇不能說錯,留在美國的楊振寧得以與世界頂尖物理學家砥礪共事,在學術上取得了巔峰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
1962年,楊振寧在日內瓦與家人重聚時,楊振寧的父親再三勸說楊振寧回國,但楊振寧卻處于巨大矛盾心理之中,經過再三考量,楊振寧仍然決定留在美國,兩年后,主動入籍成了美國公民,這成為父子之間的一個永生都無法解開的心結。
數十年后,楊振寧回憶此生憾事,仍久久無法平靜,稱自己的父親直到臨終都沒有寬恕他,因為他放棄了故國,加入了美國國籍。
但世事往往是復雜的,個人在時代風暴中往往也是渺小的,在那個年代,楊振寧的選擇雖然令他的父親至死都無法原諒他,很多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卻能發自肺腑地理解楊振寧的選擇。
待到1970年代初,中美解凍,楊振寧抓住機會回到闊別已久的中國,見到了雖然彼此各西東,卻宛如生死之交的鄧稼先,當楊振寧從鄧稼先那里得知,中國的原子彈基本沒有外國人的參與,是由中國獨自研制成功,是百分之一百的“中國制造”時,作為物理界翹楚的楊振寧深知此中的難處和分量,忍不住情感激蕩,熱淚縱橫,并為自己的“缺席”而深感錐心刺骨之痛。
鄧稼先送別楊振寧后,在給楊振寧的信里有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深知這是生死好友的“托命之言”,半個多世紀后,楊振寧將國籍改回了中國,終于如鄧稼先所愿,“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在物理界在科學界的極高造詣普通人只能仰望,但他在加入美國國籍的“離國”與重回中國國籍的“歸國”之間所選擇的“時機”則更具耐人尋味的參考價值。
浮名浮利,造化弄人,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愿楊振寧先生一路走好。
![]()
全文完
本文作者:哲空空,一個玉樹臨風的歷史學家,專注于硬派歷史故事和雜文隨筆。
本文1422字,原創不易,思想有價,關注,分享,點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