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劉先生已經有段時間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了,但想著肚子疼忍忍就過,便血也自我安慰是“痔瘡”。直到今年3月,他連續兩周發現馬桶里“漂著一條細細的紅線”,用紙一擦還有鮮紅血跡。
妻子勸他去醫院,他擺手:“痔瘡嘛,十男九痔。”可隨后,他排便越來越不規律——早上腹瀉,下午又便秘,肚子隱隱絞痛,像有氣在里面打轉。
更怪的是,原本“粗壯”的大便突然變得像鉛筆一樣細,還總感覺排不干凈。一天晚飯后,劉先生腹痛加劇,被家人連夜送到急診。腸鏡結果讓全家倒吸一口涼氣:乙狀結腸里長了一顆2厘米的菜花樣息肉,活檢提示“管狀絨毛狀腺瘤,局灶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離癌僅一步之遙。
醫生感慨:“再拖半年,可能就要按腸癌處理了。”術后回憶,劉先生冷汗直冒:“早把‘便血+變細+排不凈’當回事,就不用挨這一刀,還差點把命搭進去。”
![]()
一、什么是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是指腸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內壁上長出了多余的“肉疙瘩”。它可以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以大腸(結腸和直腸)更為常見。根據息肉的性質,可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變風險相對較高。
腸道息肉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目前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遺傳因素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有腸道息肉或腸癌,那么個體患病的幾率會顯著增加。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誘發腸道息肉的重要因素。
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結構,會使腸道內膽汁酸分泌增加,刺激腸道黏膜,增加息肉的發生風險。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導致腸道蠕動減慢,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有害物質反復刺激腸道,也容易引發息肉。還有,腸道的慢性炎癥,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長期的炎癥刺激會使腸道黏膜細胞異常增生,進而形成息肉。
![]()
二、上廁所時的3個關鍵提示
(一)便血需警惕
便血是腸道息肉較為常見的癥狀之一。當息肉表面出現糜爛、潰瘍或受到糞便摩擦而破損時,就會導致出血。便血的表現形式多樣,有時可能是糞便表面帶有少量鮮血,血液與糞便不混合,這種情況多見于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息肉。有時便血可能表現為暗紅色或柏油樣便,提示出血部位可能較高,如降結腸或橫結腸的息肉。
需要注意的是,便血很容易與痔瘡出血相混淆。痔瘡出血通常是在排便后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血液鮮紅,且多與便秘、排便用力有關。而腸道息肉引起的便血,可能不伴有明顯的排便疼痛,且血液與糞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混合。如果發現便血情況,尤其是反復出現或伴有其他不適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
(二)排便習慣改變要留意
腸道息肉的存在可能會干擾腸道的正常功能,導致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原本規律的排便習慣可能會變得紊亂,出現便秘或腹瀉交替的情況。一方面,較大的息肉可能會阻塞腸道,影響糞便的通過,導致排便困難,出現便秘癥狀。另一方面,息肉刺激腸道黏膜,可能會引起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
此外,還可能出現排便不盡感,即感覺已經排完便,但仍有便意,這可能是由于息肉刺激直腸,產生了錯誤的排便信號。如果排便習慣突然發生改變,且持續時間較長,應考慮腸道息肉的可能,及時進行腸道檢查。
(三)糞便性狀異常別忽視
正常的糞便通常呈黃色或黃褐色,形狀為圓柱形,質地軟硬適中。當腸道里長了息肉時,糞便的性狀可能會發生異常變化。如果息肉較大,占據了腸道的部分空間,糞便在通過時可能會受到擠壓,導致糞便變細,呈鉛筆狀或扁條狀。
此外,由于息肉表面的出血和分泌物增多,糞便中可能會混有黏液。黏液便看起來就像糞便表面附著了一層透明的或略帶黃色的黏液,有時黏液量較多,甚至會單獨排出。當發現糞便性狀出現這些異常變化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排查是否存在腸道息肉。
![]()
三、如何預防腸道息肉?
(一)合理飲食
飲食對于預防腸道息肉至關重要。應保持飲食的均衡和多樣化,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對腸道黏膜的刺激。
同時,要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類,這些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可能會增加腸道息肉的發生風險。此外,要避免食用過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腸道黏膜。
(二)適度運動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的血液循環,增強腸道的免疫力。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腹部運動,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有助于增強腹部肌肉力量,促進腸道消化功能。
(三)規律作息
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充足的睡眠對于腸道健康也非常重要。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建議每天保證7 - 8小時的睡眠時間,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熬夜。
(四)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是預防腸道息肉和腸癌的重要措施。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腸癌家族史、腸道息肉病史、慢性腸道炎癥等疾病的人群,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一般建議每5 - 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對于高危人群,檢查間隔時間可以適當縮短。通過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腸道息肉,并及時進行治療,從而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