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細沙中窺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尋覓天堂。掌中握無限,霎那成永恒。”
——《天真的預言》
2025年10月18日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
因病醫治無效
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歲
![]()
楊振寧
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習。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后,194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費米,進行理論物理學研究。
![]()
1957年,楊振寧(右)與李政道(左)在普林斯頓
1948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后,又回到芝加哥大學任物理系講師,并繼續做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研究。期間,與羅森·布魯斯合作研究μ衰變及β捕獲,并與李政道合作發表文章《介子與核子和輕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首次合作。
1956年10月1日,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發表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促成了此后幾十年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關注。13個月后,他與李政道也因這一重大貢獻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創下了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獲獎最快紀錄。
![]()
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4年,他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被譽為“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最重要的成就”,為整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數學基礎。該理論不僅孕育了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的弱電統一理論,還催生了描述強相互作用量子色動力學,被物理學界公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后對基礎物理的又一次深刻幾何化。
![]()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辦公室中
在統計力學領域,1952年楊振寧提出的“楊氏方程”精確解決了一維相互作用量子氣體的基礎問題,開創了可積系統研究的新紀元。而在凝聚態物理方面,他與李政道于1959年共同提出的單位圓定理,為理解相變現象提供了重要工具。1967年,他與楊振平合作的楊-巴克斯特方程更成為數學物理的重要分支,影響了辮子群、量子群等前沿領域的發展。
楊振寧不僅以其“楊-米爾斯方程”和“宇稱不守恒”等開創性成果為世界科學樹立豐碑,更以“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治學態度深刻影響著中國學術界。
![]()
毛主席會見楊振寧報刊內容
1971年,楊振寧作為首批美籍華裔科學家訪華。他積極推動中美科學交流,并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為了提升中國的物理學研究水平,他多次回國講學,為當時相對封閉的中國物理學界帶來了國際最前沿的知識與理念。他曾致信中國領導人,表達對祖國科學事業的支持,表示“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我愿意為祖國的科學發展貢獻力量”。
![]()
楊振寧與眾科學家們
2003年,楊振寧正式回到北京定居,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任職,擔任全職教授。2015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他的貢獻遠不止于物理學領域,楊振寧直接推動了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創辦,并以獨到的眼光和影響力,請回了包括林家翹(天體物理學家)和姚期智(圖靈獎得主)在內的大師級學者。其中,姚期智教授更是放棄了普林斯頓的終身教職,在清華創立了聞名世界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為中國培養頂尖計算機人才奠定了基石。
楊振寧始終密切關注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他自1997年起多次寫信呼吁國家開展尖端技術研究,積極倡導并參與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創建,并建議在少年班設立計算機軟件專業,大力提倡“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此舉對中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推廣和日后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關鍵的啟蒙作用。
2018年,楊振寧再次來訪物理所。當時他感嘆到物理所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近20年間的歷史 “是了不起的歷史、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他表示:“中國現在有很多非常有才干的年輕人,把他們放到如物理所這樣良好的發展環境中,我相信以后5年10年20年,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一定會大放光彩。”
![]()
楊振寧登臺致辭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后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
2004年,楊振寧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授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說:“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說。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么事都可與他辯論。” 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于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楊振寧始終關注中國科學自立自強。他多次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勵年輕科學家勇于探索未知領域,要對自身有信心。楊振寧的貢獻和他的存在,為中國科學界注入了信心。他的工作和精神可謂中國科學事業發展中的一顆“定心丸”。中國科學事業在他的影響和感召下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致辭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
薪火相傳,繼其志業
弦歌不輟,慰我先生
楊先生,一路走好
編輯:亦山 & 4925
轉載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
轉載自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