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專利規則特殊,中國企業易踩 “時間差” 與 “類型錯配” 坑
對中國科技企業而言,澳大利亞是亞太地區重要的技術市場,但專利與外觀設計制度的 “特殊性” 常成為出海攔路虎:創新專利逐步淘汰卻仍有過渡期、12 個月寬限期需精準利用、外觀設計 “先注冊后審查” 暗藏風險…… 若忽視這些規則,輕則延誤保護時機,重則導致核心技術或產品外觀喪失獨占權。
一、專利布局:抓準 “過渡期” 與 “時間窗口”,鎖定技術保護
1. 明確專利類型:避開 “創新專利” 陷阱
澳大利亞專利分為兩類:發明專(最長 20 年保護期,新藥用物質可延長 5 年)和創新專利(類似實用新型,正逐步淘汰)。需注意:
創新專利目前處于過渡期,新申請需評估 “淘汰進度”,避免投入后無法獲得預期保護;
支持 “瑞士型權利要求”,對中國藥企出海利好 —— 已知物質用于新病癥治療的藥物用途,可單獨申請專利。
2. 申請流程:用好 “臨時申請 + 寬限期” 組合拳
中國企業常因 “未及時鎖定優先權日” 錯失保護良機,建議按以下步驟操作:
1)先提交 “臨時申請”:用概括性技術描述確立優先權日,為完善技術細節爭取 12 個月時間;
2)用 “12 個月寬限期”:若在臨時申請前已公開技術(如展會發布),只要在寬限期內提交完整申請,公開行為不影響專利性;
3)應對異議風險:專利獲認可后有 3 個月異議期,需提前準備現有技術檢索報告,反駁第三方異議。
3. 有效性關鍵:說明書 “充分披露” 是底線
澳大利亞專利局對說明書要求嚴格,若未清晰披露 “實施發明的最佳方法”,或權利要求未獲說明書支持,專利易被宣告無效。中國企業需避免 “技術藏一手”—— 說明書需讓本領域技術人員能直接實施,否則后期維權將面臨 “無效風險”。
二、外觀設計:“先注冊 + 后審查” 模式下,主動防御是關鍵
1. 注冊要點:視覺特征 “不遺漏”,組件保護要明確
外觀設計保護 “產品整體外觀”,需完整提交形狀、圖案等視覺特征圖紙,避免因 “圖紙缺漏” 縮小保護范圍;
復雜產品的 “可單獨制造組件”(如手機屏幕、汽車零部件)可單獨注冊,中國硬件企業需拆分核心組件單獨保護,避免被 “整體模仿”。
2. 審查陷阱:不做 “實質審查”≠ 高枕無憂
澳大利亞外觀設計無需實質審查即可注冊,但 “未認證前不得維權”。建議:
注冊后 6 個月內主動請求實質審查,避免他人搶先質疑設計有效性;
若設計與自身版權作品重疊(如藝術圖案應用于產品),需確認是否屬于 “藝術工藝作品”,避免因 “外觀設計注冊” 喪失版權保護。
三、中國企業實操建議(高優先級)
1.技術出海前,委托當地律所做 “專利類型適配分析”,尤其藥企需評估 “專利期限延長” 可能性;
2.臨時申請提交后,建立 “12 個月倒計時機制”,確保完整申請按時提交;
3.外觀設計注冊后,同步監控市場,發現侵權后先完成實質審查,再啟動訴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