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為了跟人潮“躲貓貓”,我選擇來到小眾旅游地清遠清城。在清遠,有這樣的說法:“來清遠不吃雞,等于白來一趟”,這話一點不假!我在逛完超有料的“清遠雞文化館”,我就接連去了清遠多家餐館嘗鮮——好家伙,這兒的清遠雞跟我平時在廣州菜市場買的“清遠雞”,簡直是“雞中兩兄弟,味道差千里”!皮脆的咬一口能聽到輕響,肉嫩而鮮,連骨頭縫里都透著鮮,這才是傳說中能上國宴的水準嘛!
![]()
![]()
為啥我們在市場上總難吃到這般好味的清遠雞呢?這背后藏著不少“小秘密”。
首當其沖的是“身份造假”——品種純度差太遠。正宗清遠雞可是有“身份證”的,得是“清遠麻雞”,長著“一楔二細三麻身”的標準長相:體型像個小楔子,頭細腳細,身上披著麻褐色的羽毛,這都是千百年進化出的“鮮味基因”。可養純種雞太費勁兒,保種要砸錢搞科研,多數養殖戶嫌麻煩,干脆用普通雞雜交。業內人偷偷說,市場上90%的“清遠雞”都是“混血兒”,有的連品種審定都沒通過,鮮味基因早丟光了,吃起來要么柴得塞牙,要么淡得像嚼紙板,哪能跟純種雞比?
![]()
![]()
其次就是“成長環境”差太多,養殖方式藏貓膩。地理標志規定得明明白白,清遠雞得在清城、清新這些核心產區的山林里散養,至少養夠115天才能出欄。本地正規養殖場的雞,那日子過得比人還舒坦:每天在山上跑萬步“健身”,喝山泉水,吃五谷雜糧,出欄前還要過多道“體檢”關。可市場上不少雞是“速成選手”:被關在小籠子里,喂著催長飼料,40天就“被迫成年”。這種雞水分多、脂肪少,燉湯寡淡如白開水,炒的時候還容易碎,跟山林里慢養的“運動雞”比,口感差了十萬八千里。有些更離譜的是,為了讓雞皮變黃,居然偷偷加檸檬黃,安全都沒保障!
![]()
目前,清遠雞產業還沒完全“規模化”,保種投入不夠,好雞苗難普及;雖然有了DNA特征庫,但行業標準沒跟上,想證明“這是純種雞”都沒個簡單辦法。加上假雞跨省銷售,得好幾個省市一起查,監管難度不小。更頭疼的是沒有統一的品質分級,想買好雞全靠“碰運氣”,市場自然亂成一鍋粥。
![]()
那普通消費者怎么才能吃到真正的清遠雞?真正的清遠雞是“一楔二細三麻身”錯不了;仔細看雞爪,散養的雞爪子細黃帶老繭,雞冠紅得透亮。
說到底,清遠雞的好味道,藏在純正的基因里,泡在山林的清泉里,也離不開規范的市場環境。希望以后這些“小門檻”能慢慢消失,讓這道國宴級的美味,不用特意去清遠,在家門口的菜市場也能輕松吃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