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遺址為建陽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慶中秋長假,游客郭先生在志愿者的介紹下點開了“南平市文物數字地圖”小程序。只見他指尖輕觸屏幕上的文物地圖,立即就跳轉到了建窯遺址的介紹界面,窯址分布、歷史沿革、出土文物等信息一目了然,隨之的語音講解,更是將千年前龍窯煙火的盛景鋪展在耳旁。
“文物落圖”是南平市持續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南平市借助大數據分析與云端協同,把散落的文物串聯成鏈,通過精準落圖實現動態管理,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文物監管網絡。目前,全市18處國家級文保、81處省級文保、533處縣級文保,共計632處文物點已全部納入“文物落圖”小程序,實現文物信息實時更新、巡查軌跡可溯可查。同時,科技力量的導入使沉寂的遺址開口說話,讓公眾在指尖輕觸間便能感受到文明的溫度。
高位推動 守護文化根脈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走進朱熹園,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他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南平市牢記囑托,深學篤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市委六屆七次全會上提出,要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全面實施文物地圖、文保體檢、文脈傳承、文旅融合、文化出海“五文”工程。其中,南平將“文物落圖”作為傳承歷史文脈、守護文化遺產的先導性工程,將其擺在首要位置,高位推進。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級部門協同聯動,文物普查、數字化采集、系統平臺建設同步發力,形成了全域覆蓋、全鏈聯動的工作格局。為了讓“文物落圖”工作走深走實,南平市還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全市3920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級別、保存現狀、地理位置、圖文等信息進行全面核查與補充采集,并以南平市行政地圖為底圖,將632處縣級以上文保單位落至地圖,繪制出版《南平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與此同時,依托微信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南平市文物數字地圖”小程序,通過文物信息快速檢索、圖文介紹、地圖導航和語音播報,實現了文物資源的科學管理與高效利用。
創新驅動 實現落圖管理
全市18處國家級文保、81處省級文保、533處縣級文保,在“數字地圖”上清晰標注著不同等級文物點位。每個文物點的數字化檔案包含高清影像、歷史沿革與價值闡釋,實現了從“平面記錄”向“立體呈現”的跨越。
“每個點位我們盡量做到全面、精準、系統,為每處文物量身定做一套身份檔案,在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它的‘前世今生’。”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負責同志說,系統建立之初就考慮到了數據的動態更新與多源融合,確保文物信息隨巡查、修繕、研究進展實時同步。
文物管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防,從粗放管理邁向精準治理,還得益于數智賦能。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負責同志介紹,南平市早在2022年便啟動了文物安全管理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文物安全監管“天羅地網”,而此次的“文物落圖”工程又將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是南平市推進文物智慧化管理的重要一環,通過空間信息與文保數據的深度耦合,實現文物資源的動態化監管。
“科技賦能不僅強化了監管能力,更推動文物價值的可視化傳播。我們努力完善與優化地圖功能與服務,讓公眾通過一部手機就能‘走讀’閩北的千年歷史。”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負責同志告訴記者,他們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廣泛收集了公眾反饋意見,完善與優化了地圖功能與服務,讓文物在數字空間中“活”起來。
賦能發展 鑄就文化新篇
沉浸式觸摸南平文化脈絡,一站式解鎖閩北“文化密碼”。7月30日,南平市推出《南平市特色文化產業地圖》,28項特色文化產業集體亮相,讓南平文化資源“家底”一目了然。
這張地圖被稱為“行走的南平文化百科”,內容涵蓋南平茶文化、朱子文化、建盞燒制技藝等代表性項目。其中,有多項項目涉及的文保單位介紹,多是建立在“文物落圖”的基礎上。
“這僅是南平廣泛推廣文物落圖成果的應用場景之一。依托精準的文物空間數據,我們還策劃出了文物主題游徑,串聯起散落在山鄉各處的文化遺存。”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負責同志表示,“文物落圖”的精準的數據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推動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和產業轉化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南平還將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一體推進。把文物落圖成果嵌入文物保護定線落圖工作中,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對文物保護紅線精準劃定,從源頭管控文物破壞風險。
“南平市文物數字地圖”小程序的推出也得到了大眾的廣泛好評。市民陳先生是一名歷史愛好者,他運用小程序規劃了一條周末探訪古厝的路線。“以前找文物點全靠零散信息,現在打開手機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文保單位,還有詳細介紹和導航。”陳先生說,這種便捷性讓他對閩北文化的認知更加立體,也激發了他深入探尋地方文脈的興趣。
“文物落圖”使得文明的記憶得到重新串聯,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沉浸于閩北大地綿延千年的文明脈動,也讓每一處文物都有了可感知、可追溯、可交互的文明坐標。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負責同志表示,接下來,南平將持續深化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的融合,拓展文物數字化應用場景,串聯起文化研學、非遺體驗、鄉村游憩等多元線路,切實將“文物落圖”成果轉化為百姓可感可及的文化服務,推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助力南平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林夢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