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讓輝煌千年的中國瓷器徹底衰弱下去的?
![]()
清三代瓷器審美
如果說陶器是古代世界各國共有的文明產物,那么瓷器,則是古代獨屬中國的浪漫與文化貢獻。
從宋代到明末,中國瓷器在世界上每到一處,就會掀起一股瓷器的熱潮,并改變了當地人原本的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改變了當地的制造業。
同時,在海外貿易中,瓷器出口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瓷器市場!
![]()
明朝定制出口的“克拉克”瓷盤
就連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也因為中國瓷器風靡歐洲,而逐漸被賦予了“瓷器”這一另外層含義。
然而,清朝中后期,中國輝煌的,獨領風騷的瓷器文化和獨占鰲頭的瓷器貿易,則逐漸衰落了下去。到了清末,曾經被譽為“瓷國”的我們,反而成了瓷器凈進口國,結合清朝當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局面,著實令人唏噓!
![]()
晚晴民國時期英國進口骨瓷青花橢圓形大盤子
究其原因,我總結出了以下五點:
第一,大清內憂外患的現狀以及綜合國力的衰退造成的!
當乾隆在馬戛爾尼面前自大地展示天朝上國物產豐饒時,虛假的“康乾盛世”也徹底落下了帷幕,清朝的生產力逐漸出現衰退跡象,而瓷器產業同樣未能幸免,各大瓷窯步入了長期的低迷期。
![]()
乾隆會見馬戛爾尼
之后農民起義頻發,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接踵而至,內戰外戰以及割地賠款,造成財政困難,直接導致了御窯廠經費縮減,原料采購和工匠雇傭也受到了限制。你像咸豐時期,不僅瓷器產量少,質量也下降了,咸豐五年之后的制瓷業幾乎停滯!
第二,清代瓷器在造型與裝飾設計方面,逐漸偏離了實用性和生活的本質。過度追求繁復與華麗,使得瓷器逐漸失去了其作為日常用品的實用性,更多地成為一種炫耀財富與地位的奢侈品。
![]()
唐代越窯青瓷瓜棱執壺
你像唐代的越窯秘色瓷碗、越窯青瓷瓜棱執壺、邢窯白釉皮囊式壺、鞏義窯白釉弘紋匜,北宋定窯白釉刻花蓮瓣紋碗、汝窯青瓷碟、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南宋哥窯灰青葵口碗,元代樞府窯瓷盤、元青花、元末明初鈞窯玫瑰紫釉仰鐘式花盆,明代德化窯白釉觀音像、成化斗彩雞缸杯、斗彩葡萄紋高足杯、斗彩嬰戲紋杯等等。
![]()
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
要么是吃飯喝水的餐具,要么是種花插花的工具,要么是宗教儀軌的器具,又或者是居家擺件裝飾物,總之充滿了生活氣息,具有日常用品的實用性。
而到了清代乾隆時期,御用瓷器追求復雜化、奢侈化,完全成了炫耀財富地位的產物。而“官搭民燒”制度雖緩解了官窯壓力,但民窯生產積極性受限,技術創新停滯不前。相對御用瓷器的奢華繁復,部分民窯器物因工藝衰退導致造型呆板。
![]()
官搭民燒
而一旦清朝國力衰退,御窯、官窯停滯時,瓷器工藝必然衰退,這也是咸豐之后制瓷業雖然得以恢復,但瓷器工藝再也恢復不到清三代的水平了!
第三,瓷器設計領域缺乏創新精神,未能開辟出新的設計方向。設計師們一味沉迷于仿古與技巧炫耀,忽視了時代變遷對瓷器設計提出的新要求,導致瓷器設計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困境。
第四,清代瓷器在審美格調上趨于平庸艷俗,繁瑣堆砌的裝飾風格使得瓷器失去了原有的清新雅致,這種審美傾向加劇了瓷器產業的衰落。
![]()
清乾隆款粉彩宮粉地纏枝花卉雙耳蓋罐
你像周杰倫的《青花瓷》本來就是寫汝窯青瓷的,但他覺得汝窯或者汝瓷不好聽,最后改成了青花瓷。而“天青色等煙雨”這句形容汝窯青瓷的歌詞,卻因為意境美好而被保留了下來。
這句歌詞來自一句古詩句“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
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這句詩有說是周世宗對柴窯青瓷審美的標準要求,有說是宋徽宗對汝窯青瓷審美的標準要求,不管哪一種,這意境一看就很符合我們華夏的審美,既不過度奢華,亦不簡陋粗鄙。
而汝瓷的釉面上常會出現如螃蟹爪子般細小的裂紋,被稱為“開片”。全世界現存汝瓷數量僅有一百件左右,而這些稀有的汝瓷中,唯一一件未見開片的,便是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水仙盆。
![]()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然而,這件彌足珍貴、風華絕代的汝瓷水仙盆,在清朝卻被乾隆拿來用作喂貓的器皿。這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是清朝的審美已經偏離了宋朝的清新雅致,而走向了平庸艷俗!
事實上,清朝這種平庸艷俗、繁瑣堆砌的審美風格,不僅僅體現在瓷器上,服飾、發型、建筑、家具、文學等等方面,無不充斥著這種暴發戶式的審美!像極了一次性在胳膊上戴上十幾塊名表,又像一次性在脖子上掛上了十幾條大金鏈子,貴是真貴,奇葩也是真奇葩!
![]()
清代服飾
第五,瓷器技術的外泄,西方瓷器技術的興起。
康熙五十一年(1712),法國傳教士佩里·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弘緒)通過賄賂清朝官員,請求康熙同意其在景德鎮傳教,并把景德鎮生產瓷器的配方和技術流程帶回了西方。
![]()
傳教士偷走瓷器技術
在科學家的幫助下,西方國家終于在1725年前后掌握了制瓷技術,并借助后來的工業革命,引入蒸汽機和模具注漿成型技術,細分生產工序并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瓷器的工業化生產。
比如韋奇伍德瓷器,以其卓越的質量和精美的設計,贏得了世界的認可,成為歐洲陶瓷工業成長與自信的象征。歐洲的瓷器工藝水平和產量,逐漸都超越了清朝。
而清政府這邊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在廣州十三行與外商打交道。而外貿利潤的大部分被拿去上下打點了,而真正陶瓷制造業卻因資金匱乏,發展愈發無力。
![]()
廣州十三行
比如廣州的畫工在提升技術水平上缺乏動力,這導致瓷器質量參差不齊。這種技術困境嚴重影響了中國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此消彼長,最終削弱了中國瓷器的核心競爭優勢,造成瓷器文化與產業的衰落!
1791年,英國政府下令禁止進口中國瓷器,標志著歐洲成批進口中國瓷器的時代徹底結束,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致命一擊,也給中國近代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國力衰退、脫離生活、失去創新、審美庸俗、技術外泄等原因,最終導致中國輝煌的千年的瓷器文化和瓷器貿易,在清朝徹底衰退了下去。
歡迎關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文章和視頻!
版權聲明:本文及相關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發分享點贊評論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