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家長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補習班報起,學區房搶起,興趣班、鋼琴、游泳、編程排得比工作還緊。
家長白天上班,晚上雞娃,朋友圈里不是曬成績,就是曬證書。
那時候,“雞娃”被當作階層躍遷的唯一出路,是無數中產家庭的信仰。
![]()
可如今,熱潮散去,信仰崩塌。
一所所曾經高攀不起的國際學校關門倒閉,家長繳的幾十萬學費打了水漂。
一個個曾被寄予厚望的孩子,讀完研究生依然找不到工作。
那些被逼著卷的少年,開始抑郁、厭學,甚至拒絕溝通。
“雞娃經濟”,正在失去它的魔力。
01
有人說,現在最怕的不是買錯股票,而是雞錯了娃。
過去十年,中產家長幾乎把雞娃當成一種“理財項目”。
買學區房時眼都不眨,動輒上千萬的老破小,只因它對口的那所重點小學。
補習班、特長班輪番上陣,一個暑假花掉別人半年的工資。
國際學校的學費更是直逼天價,20萬起步還得靠關系搶名額。
很多家庭甚至靠掏空三代積蓄,把孩子塞進名校軌道。
可時代不講情面。
教育培訓行業在2024年倒閉超1.2萬家,不少高端國際學校也撐不下去。
深圳、北京的知名院校相繼停辦,連外教都沒拿到全額工資,家長的學費更是難以追回。
原本被當作通向世界的門票,如今成了一地雞毛。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開始發現一個更刺眼的現實:孩子讀再多書,也不一定能換來好生活。
![]()
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海歸薪水不比國內本科生高、藝考路越來越窄。
2025年考研人數比前一年減少了50萬,越來越多學生選擇“躺平”或者“轉技校”。
過去那句:“讀書改變命運”,變得越來越模糊。
更糟的是,孩子們不再熱愛學習。
被逼著背單詞、刷題、拼排名,他們的世界被壓縮成分數表格。
你以為孩子沉默是懂事,其實是無力。
根據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近40%的高中生存在抑郁傾向,小學生也開始出現焦慮與自我否定。
那些曾經被家長寄予厚望的孩子,正在一點點失去生活的熱情。
02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教育的確是一條可以改變命運的捷徑。
那一代人只要考上大學,哪怕是普通本科,也能進入體制、進國企、進銀行,穩定又體面。
那時候的社會正在擴張,崗位多、需求旺,只要有學歷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可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
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劇,就業市場越來越飽和。
一個碩士畢業生拿著幾千塊工資,反而不如一個技校生來得實在。
互聯網大廠裁員、金融業降薪、制造業自動化,學歷已經不再是鐵飯碗。
![]()
社會分層越來越穩固,學歷的“上升通道”正在塌陷。
于是你會看到一種新的荒誕場景:
有本科生去讀專科,只為學點實用技能,有留學生回國后做外賣、做銷售。
有家長耗盡心力送孩子出國,孩子回國卻說一句:“媽,我還是考公務員吧”。
這不是個別人的悲劇,而是整個中產階層的集體覺醒。
他們發現,“雞娃”已無法再對沖社會風險。
經濟的確定性下降,教育的回報周期拉長,曾經的“階層躍遷邏輯”正在失效。
03
“別人家孩子”成了中國家長最強的噩夢。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學習不只是孩子的事,而成了家長的社會地位象征。
朋友圈里曬獎狀、曬排名、曬證書,早已變成一種攀比。
誰家孩子更努力、誰家報的班更多、誰家出國早,仿佛決定了家長的優越感指數。
但雞娃的盡頭是什么?
是一群透支健康的父母和一群身心俱疲的孩子。
![]()
中產家庭往往背著高額房貸,一邊要供孩子讀書,一邊要拼業績保飯碗。
996的工作,疊加周末的接送與作業輔導,時間被擠壓得連喘息都難。
父母們成了家庭的燃料機,燃燒自己,只為換孩子一個虛幻的安全感。
有人說,中國的家長比任何一個群體都勤奮,但他們勤奮的方向可能錯了。
他們把教育當作一場零和游戲,認為不雞就輸,可忘了教育真正的意義不是卷贏別人,而是成全自己。
當家庭被焦慮綁架,教育就失去了溫度。
孩子不再有童年,父母不再有生活,全家都在高壓下活著,卻誰都不快樂。
04
雞娃經濟崩塌的表面,是培訓機構倒閉、學區房降價。
更深層的本質,是社會心態的一次集體轉向,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冷靜下來。
他們意識到,教育不是投機,不是短線操作。
它不是用錢就能買來的未來,也不是用焦慮能換來的安全感。
真正有遠見的家長,正在把重心從“拼分數”轉向“拼成長”。
他們讓孩子多嘗試,多探索,不再只盯著分數表。
他們開始注重心理健康、身體素質、溝通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量。
他們不再把985和名校當作人生唯一出口,而是教孩子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對教育機構而言,這場寒冬也是一次重生。
新東方的直播轉型不是偶然,它代表著一種趨勢:
從制造焦慮,轉向提供價值,從販賣夢想,轉向落地技能。
未來的教育市場,屬于那些懂得順應規律的人。
教孩子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保持熱情,而不是死記硬背。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重新認識一個事實:
教育的盡頭,不是清北哈佛,而是讓孩子能健康、自信、善良地活下去。
你可以不當學霸,但不能沒有方向,你可以不拿第一,但要懂得獨立思考,你可以平凡,但要有光。
05
雞娃經濟涼了,不是壞事。
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另一個更理性的時代正在到來。
家長不再盲目攀比,社會開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孩子們終于能喘口氣。
教育的歸宿,從來不是競爭,而是成長。
真正的贏家,不是那個考滿分的孩子,而是那個能在風雨里笑、能在挫折中站起來、能在生活中找到熱愛的人。

當父母不再拿孩子的未來賭命運,當我們愿意承認,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續集時,教育才算真正回歸初心。
別再問:“孩子該怎么贏”。
要問他是否快樂?是否健康?是否擁有面對未來的勇氣?
這,才是雞娃退潮后,最值得我們重新拾起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