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黃濤
近日,白銀區王峴鎮紅星村的玉米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種植大戶李興亮種植的300畝玉米,即將迎來成熟。而此時,他的玉米田又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正在開展玉米測產工作。
“尺子拉上走11行子……”隨著工作人員的操作指令,測產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土肥站站長張安民詳細介紹了測產方法:“測產的方法就是橫向拉11行子,大概就是5.5米到6米,再縱向拉20米,總共是110到120平方米,株行距算出來、密度算出來,然后沿縱向取20個棒子,進行剝顆粒稱重,之后把它的水分測出來,每個測產點取三個樣,最后根據公式就直接能算出它的產量。”
據了解,白銀區農業農村局今年共布設了26個測產點,針對白銀區范圍內單一作物連片規模不少于100畝的玉米、小麥,涉及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集體經濟組織等。從測產結果來看,各類作物產量情況清晰呈現。張安民介紹:“通過測產,玉米的畝產量能達到950公斤到1000公斤,和尚頭小麥畝產130公斤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高標準農田的產量表現尤為亮眼,張安民表示:“高標準農田的玉米地里干凈,是按標準種,空桿就特別少,產量基本上在逐年提高,個別的產量能達到1200公斤。”
開展測產工作,對于白銀區糧油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白銀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副主任任俊介紹說:“開展測產工作,主要是為了鼓勵白銀區各類種植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提高全區的糧油作物單產的水平。”同時,他還介紹了相關獎勵政策:“每年的產量同比提升3%以上,我們每畝獎勵50元。”
測產工作不僅能準確掌握作物產量情況,還能為后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指導。張安民說:“通過測產,我們和種植大戶、合作社一塊剝顆粒,他們也找到自己的差距,比如缺苗、種植密度不夠。為以后農戶種好糧食、提高技術、提升產量打基礎。”
對于此次測產工作,王峴鎮五星村玉米種植大戶李興亮感觸頗深,“通過玉米測產工作,我們和當地的同行、種植大戶互相溝通,在品種選擇、施肥方案、灌溉情況等工作上總結經驗,為白銀區的玉米生產工作達到豐產保駕護航。”
此次測產工作,是對白銀區當下農業生產成效的一次“精準體檢”,以科學數據精準勾勒出當前糧油作物的產量“全景圖”,用實踐探索為后續提升糧油單產、破解農業生產瓶頸提供了清晰路徑,為守護白銀區“糧袋子”安全筑起了堅實屏障。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