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復曾言:“留學乃強國之基,非鍍金之階。”如今留學熱潮下,關于留學目的的爭議卻愈演愈烈。
多數留學生不為求知,國內高考競爭激烈,選擇留學避開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他們的核心目標不是汲取知識,而是快速獲取一張海外學歷。
教育部2024年《中國留學回國就業報告》顯示,2023年回國海歸中,近六成畢業于QS 500名后院校。這些院校學術資源有限,部分學生的留學更像“混學歷”。
除了避競爭,“國外濾鏡”催生的優越感也是重要動因。一些留學生將海外經歷等同于“高人一等”,忽視實際能力建設。
但現實是,這部分群體的就業表現往往與優越感脫節。
上述報告數據顯示,QS 500名后院校海歸起薪中位數6800元,低于國內“雙一流”高校的7500元。
用10倍于國內的留學成本(年均學費+生活費約25-40萬元),換一張競爭力不足的學歷,性價比堪憂。
“多數文科留學生幾乎是洋垃圾”,這樣的觀點雖然明顯帶有歧視色彩,卻也反映部分現實。
部分文科留學生因專業匹配度低、缺乏實踐技能,就業時更易遇挫。他們陷入“學歷濾鏡”無法自拔,一邊抱怨就業難,一邊不愿放下優越感。
但不能以偏概全,文科領域也有頂尖人才。比如QS前100名院校的社會學、經濟學專業海歸,在政策研究、金融分析等領域很受歡迎。
真正以知識為目標的留學生雖占比不高,卻代表著留學的核心價值。他們多集中在理工科、醫科等國內資源相對薄弱的領域。
清北2023年出國深造學生中,80%選擇QS前100名院校的硬核專業,回國后多進入科研、高端制造領域。這些學生目標明確,留學期間專注學術,回國后能快速轉化價值。
![]()
談及留學生群體,“兩極分化”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一端是少數精英,一端是多數普通學歷追求者,中間層相對薄弱。
QS前100名院校海歸起薪中位數1.2萬元,是500名后院校海歸的1.7倍。
這種分化的核心,不在于“是否留學”,而在于學歷含金量與個人能力。
接觸過不少海歸的人會發現,部分海歸確實存在“蠢、菜、收入低卻有優越感”的情況。
但這不是“留子”的群體標簽,而是個人能力與認知錯位的問題。
國內也有類似群體,不能將其歸咎于留學本身。相反,優秀海歸的表現十分亮眼。
2023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35%有海外頂尖院校深造經歷。他們用實際成果證明,留學的價值在于知識積累而非學歷鍍金。
看待留學生群體,最忌非黑即白的標簽化。既不能將“洋垃圾”的帽子扣給多數人,也不能神化所有海歸。
留學只是一種教育選擇,關鍵看個人如何利用這段經歷。
若以求知為目標,選對院校與專業,留學能成為成長跳板;若只為避競爭、裝優越,再貴的留學也難有價值。
未來,隨著留學市場逐漸理性,“學歷濾鏡”會慢慢褪去。人們評判海歸的標準,將更多聚焦于能力而非標簽。
對學生而言,與其盲目跟風留學,不如先想清目標:是為知識,還是為捷徑?
對社會而言,少些極端評判,多些客觀認知,才能讓留學回歸其本質——成為人才成長的助力,而非鍍金的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