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每當小長假或者周末結束,孩子常常會表現出對第二天要上學的恐懼,真的是越大想法越強烈。
假期剛過幾天,孩子還暢往著:再有三天就開學了,我終于又要見到同學了!
可是到了跟前,孩子又哭喪著臉說:我不想上學,我還沒玩夠,我還想待在家里,給我請假吧!
說著,大哭起來,好一個安撫。
到了上學日,起床的意愿明顯不夠強烈,懶洋洋、無精打采的。
我叫他起床,他愁眉苦臉,把手放在額頭上,說:我不舒服!
讓他起來,他又說頭暈,“咕咚”一下又倒在床上,超級難纏!
不像在假期里,精神頭十足,每天興奮地睡不著,根本不用叫,早早起來,摸起pad看起來。
休息日后,讓孩子高高興興去學校,還真是個大難題。
不過,只要順利過了第一天,第二天就能完全適應,恢復如初。
其實,孩子這種 “節假日后不想上學” 的表現,不是故意搗亂,而是有跡可循的心理與生理反應,硬碰硬地逼他只會讓親子關系雞飛狗跳,順著孩子的情緒引導,才是更管用的解決辦法。
![]()
孩子 “節假日后不想上學”,真不是 “故意作對”
假期里,孩子的生活狀態可以用“自由散漫”來形容:
- 不用嚴格遵守 “10點睡、7點起” 的規律作息,哪怕早起也是為了玩 pad,沒有上學時的緊張氛圍;
- 寫作業不用趕進度,甚至能暫時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和小伙伴瘋玩、自由使用電子產品;
- 不用面對課堂上的知識吸收壓力,整個人處于 “無約束” 的舒適區。
而上學意味著要切換回“規律模式”:
按時起床、上課專注、完成作業、遵守集體規則,這種從 “松散” 到 “緊張” 的節奏轉變,對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是不小的挑戰。
就像我們成年人節后不想上班一樣,孩子也會面臨 “假期后適應障礙”—— 這并非孩子任性,而是兒童心理學中 “生活節律紊亂” 的典型表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對生活節律的變化敏感度遠高于成人。
當穩定的作息和生活模式被打破,他們需要更長時間重建秩序感。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哭著抗拒上學、甚至軀體化反應(如謊稱頭暈、不舒服),這是孩子應對節律變化的自然防御機制,而不是 “故意找事”。
在我家孩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和孩子 “較勁”,只會把他推得更遠
我們一聽孩子說“我不想上學”,第一反應往往是擔憂、生氣,立馬強硬制止,厲聲說:不行,必須去!
通常是話音剛落,孩子的哭聲就更大了!
最后不僅沒按時出門,還鬧得親子關系 “雞飛狗跳”,孩子帶著恐懼上學,家長帶著怒氣上班,兩敗俱傷。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我們成年人節后也不想上班,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為了生計不得不打起精神繼續出門工作。
如果這時候有人對著我們吼 “這么大人了,還唧唧歪歪不想上班,真沒用”,我們只會覺得 “不被理解”,沮喪感更重,甚至會更抵觸工作。
孩子也是這樣,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遠低于成人,當他們哭著說 “不想上學” 時,本質上是在表達 “我現在很難受,需要被看見”,不是 “對抗”,而是 “求助”。
他需要的是 “理解與安慰”,而逼他只會讓他覺得 “我的感受是錯的,爸媽不喜歡我了”。
兒童心理學中的 “情緒共情理論” 指出,當孩子的負面情緒被否定時,會產生 “雙重傷害”:
- 一方面,上學帶來的壓力已經讓他們焦慮;
- 另一方面,家長的不理解與訓斥讓他們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更抗拒上學。
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過越勸孩子上學越適得其反的經歷,說白了是方法錯了。
![]()
3 個 “順著來” 的方法,比“逼他去”更能讓孩子心甘情愿上學
真正有效的引導,不是 “強迫孩子聽話”,更不是壓制情緒,而是 “順著孩子的情緒,幫他找到上學的動力”。
經過幾次嘗試,我總結出 3 個實用方法,能讓孩子從 “哭著抗拒” 變 “心甘情愿接受”。
1、 先 “共情”,再 “擺事實”,化解孩子的 “情緒借口”
先站在他的角度回應,接住他的情緒。
孩子前一天說“不想上學”,我們沒有立刻制止。爸爸說:我也不想上班!
孩子一聽都愣住了,估計他沒想到大人也和他有一樣的感覺。
我輕聲問孩子:大人不上班能行嗎?
孩子說:不行!
繼續問他:那不上學能行嗎?
孩子說:也不行!
我說:所以,還得去上學呀!
孩子點頭答應著。
這一步先安撫住了孩子,讓他知道上學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盡管如此,孩子第二天還是會打退堂鼓,那就用擺事實打破“借口”。
當孩子說不舒服時,我摸了他的額頭,冰涼,告訴他說沒事,這還不能足以讓他信服。又拿來體溫計,嚴肅認真地定時3分鐘測量起來,讀出體溫“36度2”。
在確定的數據面前,我和孩子都吃了定心丸,孩子沒有理由繼續耍賴,一下子來了精神頭。
這一步的關鍵是,先認可孩子的情緒,讓他覺得 “爸媽懂我”,再用客觀事實代替 “指責”,孩子更容易接受。
![]()
2. 多 “討論”,少 “說教”,幫孩子找到 “顧慮根源”
孩子不想上學,往往藏著具體的擔憂:可能是怕學不會新知識,可能是擔心媽媽接晚了,也可能是記著某次不開心的校園經歷。
這時,和孩子 “聊一聊”,比 “講道理” 更有用。
孩子在睡覺前,還是擔心第二天上學的事,我問他:為什么不想上學呀?
孩子小聲說:我會想媽媽,有一次你接我那么晚,我以為你不要我了。
我趕緊解釋:那次是足球教練說5點30放學,沒想到臨時變了,沒接到通知!平時,媽媽是不是都去的很早呀?你需要媽媽怎么做,才能開心一點呢?
孩子說:媽媽,我要抱抱。
我趕緊說:好啊,來使勁抱一抱。
孩子放下了這茬,又找理由:我什么都學不會!
我又幫他回憶:你記得嗎?一年級的時候你寫字都不知道怎么下筆,現在寫字速度快多了,生字一看就會寫;數學小練習經常全對,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 —— 這些都是你的進步呀!
孩子想了想,點點頭說:我二年級確實變好了。
和孩子討論,是幫他梳理 “顧慮” ,當顧慮被看見、被解決,孩子的抗拒自然會減少。
![]()
3、用 “望梅止渴”,喚醒孩子對上學的 “期待感”
節假日,孩子記掛著舒適,忘了上學的樂趣,那我們就幫他喚醒期待感。
我跟孩子說:你前兩天還說“終于要上學了,要見到同學了”。怎么忘了呢?在家里,又沒人跟你玩,多無聊呀!
孩子說:在家里也很好呀,看pad。
我說:可咱們規定,一次只能玩15分鐘呀!在學校比在家好玩多了,有同學一起玩,還能學知識,變聰明!對了,老師說,拿著假期小練習還能換取獎勵呢!
孩子來了勁頭:什么獎勵呢?我想要!
我說:我不知道呀!去上學才知道呢!
孩子急切地說:我好想要老師的獎勵呀,我的積分冊子,第一頁都滿了,快換禮物了!
用孩子之前的 “期待” 做引子,能讓孩子從 “哭著抵觸” 轉向 “主動期待”,心甘情愿地接受上學這件事。
![]()
寫在最后:教育不是 “較勁”,而是 “順著走”
孩子 “節假日后不想上學”,本質上是成長過程中 “適應能力” 的一次小考驗。
作為家長,我們不必焦慮,更不必和孩子 “較勁”—— 比起 “逼孩子聽話”,不如先理解他的情緒,再幫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像我們成年人需要 “節后心理建設” 一樣,孩子也需要 “緩沖期”。
當我們放下 “必須怎樣” 的執念,用柔軟的方式引導,會發現:孩子不是 “不懂事”,不是 “故意氣人”,只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下次再遇到孩子不想上學,不妨試試 “順著來”:先共情,再討論,最后喚醒期待。
比起雞飛狗跳的 “較勁”,溫柔的 “引導”,才是讓孩子愛上上學、心甘情愿走進校園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