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卷十五》是六個人的合傳,分別是:劉馥、司馬朗、梁習、張既、溫恢、賈逵。由于陳壽把這六人合為一傳,稱贊他們“咸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后世稱他們為曹魏六刺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劉馥,劉馥字元穎,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劉馥最大的功績就是干了8年揚州刺史,把魏吳前沿陣地的合肥營造成一座堅城,讓吳國很難攻下合肥,另外劉馥還是水利建設狂人,建設了很多水利項目,造福百姓。
![]()
營造合肥讓孫權吃癟
劉馥在東漢末年曾到揚州避亂,建安初年勸服袁術將領戚寄和秦翊帶著部隊一起去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興,任命他為司徒府掾屬。
建安五年(200年),討逆將軍孫策命其所屬的廬江太守李述攻殺了曹操所屬的揚州刺史嚴象,而梅干、雷緒和陳蘭等廬江人在江淮之間聚數萬人,當地郡縣都因江淮地區局勢混亂而殘破荒廢。
當時,曹操正專注于在官渡之戰中對抗袁紹,難以抽身,認為劉馥可以穩定東南地區,于是表奏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受命后,單槍匹馬來到合肥空城,在那里建立了揚州的新治所;同時安撫和穩住梅乾和雷緒等地方武裝勢力,使他們安心駐扎,其后他們也陸續歸順,且向朝廷繳納貢賦。![]()
劉馥在任的數年期間,在當地大行恩惠與教化,百姓非常滿意他的治理措施,有數萬名以前因避亂而到附近州郡流浪的江淮人又都回到原居地。隨著人口漸長,劉馥又匯聚儒人雅士,興辦學校和進行大規模屯田,他又建筑高城壘作守護,積聚木石、以草和棕櫚葉編織大量草苫、儲存數千斛魚膏等作為作戰防御準備。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馥逝世。第二年,孫權進攻合肥,發動第一次合肥之戰。孫權圍城百余日而未能攻破,但不久后連日下雨令到城墻快要崩塌,守軍于是用劉馥當時儲備的草苫蓋著城墻,而夜晚則點燃魚膏照明,這讓孫權望城興嘆。合肥,自此成為孫權一生繞不過去的坎。![]()
水利狂人后世稱頌
古代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老百姓種地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所以興修水利在當時被看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而且水利設施一旦修建完成,往往都能發揮幾百上千年的作用,而劉馥就是一位非常注重興修水利的刺史。修建芍陂、茹陂、七門堰、吳塘等土壩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糧食儲備。
![]()
茹陂:在光州固始縣東南四十八里,以水溉田。
七門堰:在廬州廬江縣南百一十里,斷龍舒水灌田千五百頃。
吳陂塘:在舒州懷寧縣西二十里,有吳陂祠。劉馥開吳陂灌溉稻田,呂蒙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余頃,功利及人。當地人因灊山廟在吳陂旁側,因此用他二人的名字來命名祭祀。
擊退孫權的進攻后,揚州士民因而更加追念劉馥,更認為春秋時盡力防守自己建造的晉陽城的董安于的功績也無法與劉馥相比。而劉馥所建的土壩和池塘,后世都一直沿用(陂塘之利,至今為用)。![]()
平定天下不僅需要沙場猛將,也需要能臣良吏,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所以劉馥在揚州八年時間,最早營建了合肥城的防務,為后來抵擋孫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劉馥還安撫百姓、大興屯田,大規模興修水利,讓普通百姓也過上了好日子,這才是真正的賢能之臣。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