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0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任命剛剛辭職的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擔任總理。
難繃,前總理變成了新總理,擱這刷簡歷呢,法蘭西兩頭堵又左右腦互搏了,真的抽象。
這事兒荒誕得像段子,可細琢磨,這職位要是一直空著沒人接,不是更尷尬嗎?
馬克龍前腳剛讓勒科爾尼走人,后腳又把他請回來,不是沒人可換,是壓根沒人敢接這燙手山芋——勒科爾尼人家想的是:哥們,這鍋我真背不動,溜了溜了。馬克龍則兩手一攤:你不背難道我背?回來吧你。
![]()
一個總理干了27天就下臺,歷史上頭一回,可放在今天的法國,反倒顯得順理成章——同一個總統、同一個職位、同一堆爛攤子,這不是輪回,是死局里打轉。
政壇本該是議事的地方,現在倒像菜市場,誰嗓門大誰說了算。法國議會沒個絕對多數,總統想推點事,得看左派右派臉色,議會想組個政府,又得等總統點頭,結果就是誰都不滿意,誰都在拖。
![]()
勒科爾尼第一次組閣失敗,表面是極左翼不認賬,可根子上,是馬克龍自己信用快燒光了。任期還有三年,支持率卻常年在30%上下趴著,比冬天的暖氣還靠不住。
去年有民調說,六成以上法國人覺得他“活在另一個世界”,這話難聽,可你不覺得嗎?總統滿世界跑著開會、拍照、講話,國內鐵路罷工、公交癱瘓、街頭抗議一波接一波,這不叫執政,叫脫節。
過去幾年換了七個總理,平均十個月走一個,這頻率,比年輕人換穿搭還勤快。問題是,這到底是人不行,還是制度卡殼了?
![]()
總統想動真格,比如改養老金、動勞動力市場,總得有人站出來扛雷。可現在誰愿意?左派嫌你不夠狠,右派嫌你太軟,極右翼直接罵你“精英傀儡”。
勒科爾尼呢?技術官僚出身,沒多少光環,好處是聽話。馬克龍用他,圖的就是穩,圖的就是別出事。可政治不是實驗室,程序能控,人心控不住。
第一次辭職,是議會不信任,第二次回來,議會照樣不買賬,那這總理到底聽誰的?憲法說總統任命,議會批準,可現在議會不批,總統硬上,等于把議會的臉按在地上蹭。
![]()
議會能怎樣?罵兩句,然后呢?憲法沒說不能重復任命,所以這事,合法,但難看。合法但難看的事多了,可每一件都在消耗信任。
網上有人笑稱這是“勒科爾尼2.0”,說閃退bug修好了。聽著像玩笑,可法國人笑完心里一定發酸。法國政壇現在就是個打補丁的破系統,哪兒漏堵哪兒,根本沒空修底層。
2017年馬克龍上臺時喊“超越左右”,結果呢?左右沒和解,反而更撕裂。梅朗雄罵這是“總統獨裁”,勒龐說“民主已死”,中間派自己還分成幾伙。
議會連個穩定多數都湊不出,政策怎么延續?改革怎么落地?總理干好了,功勞是總統的;干砸了,罵名全歸他。這哪是政府?簡直是背鍋專業戶培訓基地。
更要命的是,明年歐洲議會選舉,后年總統大選。馬克龍要是不參選,黨內立馬開撕;要是參選,這些破事全成對手的炮彈。
所以他寧愿用個已經被否過的總理,也不愿換新人冒風險。說白了,不是沒選擇,是怕節外生枝。政治有時候不是挑最好的,是挑最不糟的。勒科爾尼至少不搶風頭,不惹事,能扛,這就夠了。
![]()
至于老百姓怎么看?早麻木了。現在法國人對政客的信任,比對天氣預報還低。天氣預報說下雨概率30%,結果全城淹了,大家罵兩句也就算了;可政府年年說改革,年年改不動,誰還信?
說到底,這不是馬克龍沒人可用,而是整個系統進入了“節能模式”——不求有功,只求別炸。總統不敢解散議會,怕選舉翻車;議會不想支持政府,怕被追責;總理不想硬剛,怕成替罪羊。
大家心照不宣,走個過場,混到下一波危機再說。可危機不會等人。通脹還在,罷工還會來,極右翼勢頭越來越猛,年輕人一撥撥往外走。一個國家,連組個政府都像抽盲盒,打開全是未知,這未來,能穩得住嗎?
政治本該是信任的積累,可現在每一次任命都像臨時湊合,每一次組閣都像搭積木,搖搖晃晃。
都說民主需要耐心,可耐心耗盡了,制度還在原地打轉,那就不叫慢,叫停擺。當所有人都只顧眼前,誰還記得,當初為什么要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