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文史天地》
1928年7月3日,年僅29歲的張學良向全國通電就職“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在其父張作霖死后一個月,順利接掌東三省的軍政大權。那么,在張學良接班的問題上,張作霖是怎樣用心良苦鋪路的?
01給張學良網羅一個團隊
一個人想成就大業,單槍匹馬肯定不行,得有人幫忙。這些幫忙的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團隊。張作霖身邊就有這么一個團隊。
張作霖起家靠的是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這些人成了張氏團隊的早期人員,也是核心人員。在這個“團隊”的努力下,張作霖靠著幾把土銃,從窮鄉僻壤一路走到奉天,走向北京,開創了威震民國的奉系。
![]()
張作霖 圖源:網絡
可張學良呢?說他是公子哥,也沒什么不妥。張作霖明白,要想張學良順利接班,難度不是一點點,首要條件是讓他必須有自己的團隊。而要讓張學良接班掌握軍權,首先就得當兵。
不過,在奉軍這樣講究資歷的地方,從小兵做起,或者直接當軍官,都不合適張學良。最好的辦法是進軍校,畢業再當軍官。
當時的奉軍匪氣十足,官兵雖然槍法準,但軍隊作戰畢竟不是打家劫舍,講究的是組織性、紀律性,而且軍事技術的進步,導致軍事組織結構日益復雜。如果讓一群只知道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人去和那些德國、日本教官訓練出來的軍隊打仗,無異找死。所以,張作霖讓張學良入軍校,也算是為將來奉系軍隊的升級改造做準備。
不過,張學良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后,張作霖并沒有急著讓他去當官,而是“回鍋”去當講武堂的監督。本來講武堂的最高領導人是張作霖,日常事務由教育長負責。但為了能讓張學良參與到講武堂的日常事務管理中,張作霖特設了監督一職,交給張學良。
自從有了張學良這個監督,講武堂的事情基本上是張學良管。這樣,從職務上來說,張學良與老師們是上下屬關系,與學生就是師生情誼。我們常說黃埔軍校是國共雙方將領的搖籃,而東北講武堂又何嘗不是奉軍軍官的搖籃?張學良長期掌管東北講武堂,對講武堂的師生人品、才能可以說是了如指掌。這是一個領袖人物成長的開始,也是一個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團隊的基礎。后來比較著名的東北軍將領如黃顯聲、許庚揚、牛元峰,甚至開國上將呂正操、萬毅等,都與張學良有師生情誼。而當時在講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齡、何柱國等人,也恰是在此時與張學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這樣,張學良就以東北講武堂的教官和畢業生為基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團隊。
02讓張學良打出威信來
讓張學良當東北講武堂的監督,這還只是張作霖訓練接班的第一步。
在張學良還沒畢業時,張作霖就從裝備最好、戰斗力最強的東三省巡閱使衛隊旅中,挑選了一個團的士兵,配屬騎兵、炮兵、機關槍各一連,工兵、輜重各一排,組成一個超強的加強團,讓張學良率領去剿匪。
剿滅幾個土匪,需要這么強的兵力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叫“殺雞用牛刀”,保證只勝不敗。張作霖的目的有二:一來給張學良樹立打仗的自信心。二來,在奉軍中立威,要讓奉軍將士知道,虎父無犬子,張作霖的兒子也是憑本事走到這一步的。
張學良果然不負父望,剿匪馬到成功。張作霖的把兄弟、時任吉林督軍的孫烈臣極為識趣地公開通電:張學良在吉林剿匪指揮得當,作戰勇敢,敬請提升為衛隊旅旅長。張作霖推辭了幾次后,就順水推舟任命兒子為衛隊旅旅長。張學良當上旅長后,很快推薦軍校教官郭松齡任團長,這是他打造自己班底的開始。
![]()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一潰千里。張作霖眼看局面無法收拾,馬上派人讓張學良丟下部隊趕快跑。可沒想到,張學良在郭松齡的協助下,打得有板有眼,最后竟壓住了陣腳。這一下,令奉軍的老帥們真正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瞧這個公子哥了。
但這種令人刮目相看還是有保留的。為什么?雖然打了勝仗,可誰都明白,這其中郭松齡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不久發生的郭松齡反奉事件中,張學良的出色表現則讓所有人都閉了嘴。
1925年11月,一向反對內戰的郭松齡與張作霖意見齟齬,舉起反奉大旗。之后,郭松齡一路勢如破竹,殺向奉天。張作霖被打得沒了招,把前線的一切事務全權交給張學良處理。張學良先是組織部隊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齡部隊阻擋在巨流河一線,然后以情感聯系瓦解郭部。因為郭部的軍官大多由張學良提拔,張學良在前線一喊話,這些軍官大部分自動放下武器。事后,張學良又力主對這些軍官既往不咎,一概重新留用。張作霖也順水推舟:好人讓兒子做,將來這些人對張學良才會更加忠心!
在這件事中,張作霖及奉系的老派看到了張學良的指揮作戰能力和在軍隊中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從此再也不敢小瞧張學良了。
03人雖死,恩威還在
不過,有自己的團隊,有資歷、有能力,還得有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別是實力派的支持。這一點,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張作霖突然被炸身亡時尤顯重要。
任何一個軍政集團都不是鐵板一塊,大多分成形形色色的派系,奉系集團也不例外。在1928年,奉系大約可以分為老派和新派。老派中又可以分為以張作相、湯玉麟為首的一派,和張海鵬、王永江、于芷山一派。前者跟著張作霖起家于八角臺,后者主要是張作霖在一次次高升的過程中加入的。新派主要是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陸大和東北講武堂的土派和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洋派。土派早期以郭松齡為首,郭死后以張學良為首,洋派的首領是楊宇霆。
![]()
歷史上,為了爭奪最高權力,統治集團各派別爭得你死我活、分崩離析的比比皆是,為何奉系集團內部各派別卻能達成妥協,一致支持張學良?這還是與老帥張作霖有關。
先說楊宇霆為首的洋派。楊宇霆加入奉系后深得張作霖信任,歷次奉軍出關作戰,楊一直擔任總參謀長的角色,全權策劃奉軍的戰斗。在楊的手下,聚集了一批出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他們人數雖少,但卻擔任奉軍的關鍵職務,力量不可小視。但在郭松齡反奉中,楊宇霆為了一己私怨,慫恿張作霖槍斃了郭松齡,得罪了奉軍中一大批軍官,這些人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楊力量。所以,在爭奪最高權力斗爭中,最先被舍棄的就是楊宇霆。
再來看老派,其主要勢力范圍是地方行政,其中又以張作相等人最為重要,他們長期擔任吉林、黑龍江等省的督軍,勢力盤根錯節。按理來說,張作相最有可能接張作霖的班:張作相長期追隨張作霖,對張作霖忠心耿耿,而且一直擔任奉系二把手的角色,讓張作相接班是再順理成章不過了。
1928年6月24日,張作霖身亡不久,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就發表通電,推舉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張學良為奉天省保安司令,萬福麟為黑龍江保安司令。但張作相“堅辭不就”,并建議張學良擔任“此一重要職務”。
張作相為什么拒絕呢?首先就是張作相對張作霖懷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奪權,而且認為張學良子承父業天經地義;其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處理不慎,容易引發內訌。
在這種情況下,張作相分頭說服老派們支持張學良繼承父業,以維護奉系團結。其他老派人也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關內是蔣介石的北伐軍,身邊是狼子野心的日本關東軍,局勢危如累卵。所以,他們也同意由張學良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
1928年7月3日,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奉天的精英們終于長舒了一口氣,他們有了新的領導人,一盤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鐵板一塊。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里那些虎視眈眈的軍官們則恨得咬牙跺腳:本以為張作霖一死,東北肯定會因為搶班奪權出現大亂,沒想到,張學良竟然異常順利地接了班。
關東軍的軍官喟嘆:人算不如天算,而深知內情的奉系元老們則說,有時候,天算也不如人算,雨帥(注:張作霖,字雨亭)可以瞑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