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起,一艘十萬噸的中國貨輪,靠一次美國港,要多付大約兩三百萬美元。
目的是削弱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的主導地位。
![]()
一 中國造船太強,美國征費設障
全球每造兩艘新船,就有一艘來自中國,無論是成本、交付速度,還是綠色動力技術,中國船廠都遠超日韓。
一艘一萬TEU集裝箱船,在中國建只要1.2億美元,在韓國要1.6億,交付周期要快2到6個月。
造得快、造得好、還便宜,這也是讓美國忌憚的地方。
![]()
美國海關(CBP)宣布,從10月14日起,對所有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征收所謂的“入港服務費”。
這筆錢不是港口收,是美國財政部收。
所以就算這個在美國境內港口是中資控股的,只要符合中國擁有、中國運營、或中國建造的船舶,都要交,不能豁免。
不交? 不許靠岸、不許裝卸。
![]()
二 誰受的打擊最重?
首先受傷最重的,是中資航運公司。
像中遠海運、東方海外這樣的主力船東,每艘船每趟靠一次美國港,就要多付幾百萬美元。
一年下來,僅這項費用就可能增加十幾億美元。
其次受到波及的,是中國造船企業。
因為美國的新規不僅針對中資船,連“中國建造的船”也要收費——無論船東是誰,只要船是在中國造的,就在征收范圍之內。
![]()
正因為如此,一些國際航運公司開始提前調整布局,試圖降低被認定為“中資背景”的風險:
- 減少中資融資依賴
多家大型船東開始終止或縮減與中國融資租賃公司的合作,避免被美國視為“中資控制”或“中資融資”。
2. 調整船舶部署
部分非中資航運公司把中國建造的船只調往非美航線,或優先派韓國、日本造的新船跑美線。
3. 變更船籍與旗國
![]()
個別船東重新注冊船舶國籍、更換船旗,以規避“中資運營”或“中資租賃”的判定。
三 美國就賺了?
看似美國在收錢,但實際上,這筆成本最終會被轉嫁。運費漲價、進口價上漲、物價跟著上。
美國消費者買的每件中國貨,價格都被這筆費抬高了一點。
至于美國農民的出口,雖然中資船空載去裝大豆不用交費,但船公司會把整個航線的成本平攤,
出口運價照樣上漲,美國農民的利潤同樣被擠壓。
所以,這場“針對中國”的收費,表面上在收中方的錢,實際上也在推高美國自己的進口成本。
四 中國如何應對?
![]()
中國政府已經修訂《國際海運條例》,允許對采取歧視性措施的國家實施“對等收費”。
商務部也在準備在WTO提起訴訟,質疑美方違反“非歧視原則”。
因為美國船進中國港的數量不多,所以反制的空間有限,
WTO程序漫長,短期難以改變現實;船隊轉移、租用第三國船,成本仍然很高。
也就是說,中國的應對措施雖然及時,但短期內難以完全抵消沖擊。
美國想打擊的是中國的航運、造船和供應鏈優勢;結果是中美雙方都要為這筆入港費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