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到半山腰突然心跳亂了,感覺喘不上氣!”國慶假期,58歲的張叔在景區爬山時突發心律失常,幸虧同行人及時呼救才脫險。假期里,不少人想趁好天氣登山賞景,但對心律失常患者來說,看似輕松的爬山,可能藏著“致命風險”——劇烈運動、溫差變化、過度勞累,都可能成為誘發病情的“導火索”。
![]()
一、先搞懂:為什么心律失常患者爬山容易出危險?
很多人覺得“平時散步沒事,爬山應該也可以”,其實大錯特錯。爬山時身體要克服重力持續登高,心臟需更用力泵血,心率會比平地運動快30%-50%。而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臟電活動本就不穩定,這種“額外負擔”會直接觸發問題:
1.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顫、室上速)患者,可能因心率驟升至150次/分以上,出現頭暈、胸痛,甚至暈厥;
2.緩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患者,心臟無法及時加快跳動,會導致全身供血不足,爬山時容易突然乏力、眼前發黑;
3.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衰)的患者,爬山時心肌耗氧量激增,可能誘發心肌缺血,加重心律失常,嚴重時會引發心梗。
更危險的是,山上信號弱、急救設備難以及時到達,一旦突發嚴重癥狀,黃金搶救時間可能被耽誤。
二、心律失常患者想爬山?先做這2件事,再決定去不去
不是所有心律失常患者都“絕對不能爬山”,但出發前必須做好“安全篩查”,盲目行動等于拿健康賭:
1. 先問醫生,別自己判斷:爬山前1-2周,一定要帶著近期的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報告找主治醫生評估。醫生會根據你的心律失常類型(偶發早搏還是持續性房顫)、是否有基礎病、平時心率控制情況,判斷你適合“低強度緩爬”還是“絕對禁止登山”。
2. 選對山,別挑戰“高難度”:如果醫生允許登山,也要避開海拔超過1000米、坡度大于30度的山。優先選有平緩步道、每隔1公里有休息區、沿途有急救站的景區(如城市周邊的郊野公園小山),避免爬野山或需要手腳并用的陡峭山路。
三、爬山中5條“保命準則”,少一條都可能出事
即便通過醫生評估,爬山時也要嚴格遵守“安全紅線”,一旦出現不適立刻停止:
1.控制速度,別跟人“比快慢”:全程保持“能正常說話”的速度,每爬20-30分鐘就休息5分鐘,不要為了趕時間或追同伴加快腳步。如果爬山時感覺呼吸急促、說不出完整句子,說明心率已經過快,必須停下來。
2.隨身攜帶“急救包”,別嫌麻煩:包里一定要裝著平時吃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如美托洛爾、普羅帕酮),還要帶一張寫有“我是心律失常患者,緊急聯系人電話XXX,日常用藥XXX”的卡片,萬一暈倒,能讓路人快速幫到你。
3.別空腹或吃飽爬山,時間要選對:空腹會導致低血糖,加重心慌;吃飽后1小時內爬山,血液會集中到胃腸道,心臟供血減少,容易誘發不適。建議早上8-10點、下午3-5點爬山,出發前1小時吃點易消化的食物(如1片全麥面包+1個雞蛋)。
4.注意保暖,別猛穿猛脫:山上溫差大,爬山時容易出汗,一冷一熱會刺激交感神經,誘發心率波動。建議穿“分層衣物”,比如內搭速干衣、外穿薄外套,熱了就脫,冷了及時穿,避免受涼或出汗后吹風。
5.出現3種癥狀立刻下山,別硬撐:如果爬山時出現“心跳突然變快/變慢、胸口發悶疼痛、頭暈眼前發黑”這3種情況,無論離山頂多近,都要立刻停止,緩慢下山(不要跑),必要時撥打景區急救電話,絕對不能“再堅持一下”。
四、假期賞景重要,保命更重要
對心律失常患者來說,假期的核心不是“打卡多少景點”,而是“平安享受時光”。如果醫生不建議爬山,不妨選擇更溫和的活動——在湖邊散步、逛平路公園、在家練太極,一樣能放松心情。
畢竟,風景年年有,健康只有一次。別讓一時的“興致”,給心臟埋下危險的種子。#奕健行##竇性心律失常##爬山##十一假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