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揭開迷霧,探索真相……
華歆,這個名字,大家應該不陌生。《世說新語》里有管寧割席的故事,這是諷刺華歆是個貪慕權貴的小人;《三國演義》里說華歆是幫助曹操廢殺伏后的幫兇;《三國志》卻說華歆是“清純德素”的一時偉人。
![]()
那么,真實的華歆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他有沒有參與廢殺伏皇后?
史書記載的齟齬
華歆參與廢殺伏皇后的史料記載,有兩處,一處是《曹瞞傳》、一處是《后漢書》: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后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后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曹瞞傳》的記載說,公元219年,伏皇后當年寫信給伏完謀誅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派華歆帶兵進入宮中抓伏皇后。伏后藏在墻壁夾層中,華歆拆屋破墻把伏皇后抓了出來,當時獻帝在外殿與郗慮坐在一起。
![]()
伏后披發赤腳的哭泣著經過獻帝面前,拉著獻帝的手說道:“不能再救救我嗎?”獻帝也哭道:“我也不知我的性命還能延續到何時!”漢獻帝回頭對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
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后。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后出。時帝在外殿,引慮于坐。后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后漢書》的記載與《曹瞞傳》差不多,只不過說華歆是作為郗慮的副手,也是華歆親自把伏后抓了出來,伏皇后向漢獻帝求救,以及獻帝對郗慮說的話都一模一樣。曹操將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閉而死,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兄弟宗族一百多人皆被處死,伏壽母親盈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
《資治通鑒》采納了《后漢書》的說法,說是華歆作為郗慮的副手,去宮中抓的伏皇后。但問題是《三國志·華歆傳》卻只字未提這件事: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
華歆自公元200年離開江東,投入曹操陣營,至220年曹丕篡漢稱帝,二十年的時間,關于華歆的事跡、對曹魏建立有哪些貢獻,陳壽都沒記載,只記載華歆的官職升遷了。這就是矛盾之處了!
針鋒相對的觀點
大多數人,對于華歆參與廢殺伏后一事,是認可并且非常鄙視的,清朝諸多考據大家,比如何焯、姜宸英、唐庚、周壽昌等,都對華歆助紂為虐的行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替華歆辯駁。
嚴衍曰:曹操弒后事,《通鑒》原文云“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后。后藏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后出”,果爾,是歆即操之成濟也。然《歆傳》何以不載此事?此事蓋《通鑒》本之《后漢書》,《后漢書》本之《曹瞞傳》,《曹瞞傳》吳人所作,焉知非異域傳聞之誤邪?
《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引用了嚴衍的一段論述,嚴衍是明末清初人,精研史學,著有《資治通鑒補》500卷。他對華歆參與廢殺伏后一事,提出了質疑,原文太長,這里不引,簡單總結一下他的觀點:
![]()
第一,華歆抓伏后一事,《三國志·華歆傳》沒有記載。《資治通鑒》是采納了《后漢書》的記載,《后漢書》是根據《曹瞞傳》的記載,而《曹瞞傳》是吳國人所做,怎么能確定不是異國傳聞之誤呢?
第二,東漢末年,雖然王綱凌遲,但清議仍然很嚴,如果華歆果然做過這件事,當時人們肯定會批評他,陳壽不會不記載下來。
第三,與華歆同時代的人,如陳登、陳群、傅玄等人,都是一時名士,他們對華歆的評價非常高。為何不相信這些人的評價,反而相信《曹瞞傳》及二百年后范曄所記?
真相到底如何
我個人認為華歆參與了廢殺伏后。既然大多數人都認可《后漢書》及《資治通鑒》的記載,那么我們試著反駁一下嚴衍提出的異議。
![]()
第一,關于《三國志·華歆傳》沒有記載此事。我們可以看看《三國志·武帝紀》中的記載:
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云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丑惡,發聞,后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后漢書》及諸多史料都明確記載,伏后廢殺是曹操所為,但《武帝紀》中居然只是如陳述事實一般,根本沒說是曹操廢殺伏后,這可能就是所謂史家筆法了。對比一下,我們看看《后漢書·獻帝紀》的記載是多么直白: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哈哈,對比之下感覺如何?《三國志》對于這件事,連主謀曹操都沒記載,華歆的傳中不記載很正常。其實這種例子特別多,比如曹操當丞相這件事,《三國志》的記載是“以公為丞相”,《后漢書》則說“曹操自為丞相”。
梁啟超曾說過,關于漢魏禪代之事,雖然陳壽早于范曄一百多年,但范曄的記載更為可靠,這并不是說陳壽的‘史德’有問題,只是由于陳壽所處時代、地位,他不得不那么做。
![]()
第二,質疑《曹瞞傳》記載有誤問題。曹操廢殺伏后一事沒什么好懷疑的,但他肯定是派人去干的,現在來看郗慮是跑不了了,多處記載都有他。那么,為什么說華歆也參與其中就值得懷疑?
第三,陳壽沒有記載的原因推測。我們看《三國志》及《晉書》會發現,華歆的子孫后代,在魏晉之世非常顯赫,子孫繁多而且許多都位居高位。西晉史學家華嶠就是華歆的孫子,他的《敘譜》中對華歆有很多溢美之詞。
陳壽連曹操廢殺伏后都不記載,陳壽與華嶠后來同朝為官,華氏一門顯赫當時朝廷,陳壽替華歆遮掩一下不也很正常嗎?而且即使陳壽當時記載了,你怎么知道會不會被人篡改。
![]()
第四,關于華歆品德的問題。《世說新語》割席斷義的故事,我是不太相信的,華歆并沒有那么不堪,許多史料都記載,華歆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品德高尚,清正廉潔,當時的人都非常推崇他。
所以我認為,華歆自然是一時名士,德高望重,所以受人推崇,但這與他幫助曹操廢殺伏后并不矛盾!上邊引用的一段史料記載,華歆加入曹操陣營后,二十年只記載升官,而沒有記載他為曹操做了什么,這本身就值得懷疑,說不定陳壽本就在暗示什么。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