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硝煙與廢墟之間,有一些沉默的靈魂從未被世界聽見。
《共同的使命》帶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走進那些被遺忘的抗戰記憶:焚燒坑的灰燼、城墻下的血淚、遠征軍墓碑的沉默。
這不僅是一部關于歷史的紀錄片,更是一場跨越國界的心靈對話。
從亞利桑那的紀念館到東京的歌聲,從倫敦與重慶上空同樣的轟炸陰影,到幸存者眼中的余燼,《共同的使命》以個人的故事串聯民族的記憶,用跨文化的敘事,讓痛苦化為共情,讓過去照亮當下。
走過侵華日軍731部隊的焚燒坑,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去往遠征軍墓地……主持人邁克·沃爾特以異鄉人的眼光和提問者的姿態,引領我們觸摸那些沉重而深刻的記憶。
![]()
《共同的使命》不僅呈現歷史,更講述如何讓世界理解東方的抗戰故事。銘記不僅是回望,更是一場基于現代語境的行動。
那么,它如何從那些歷史的資料中走出,將“共同的使命”刻入海內外觀眾的心間?全人類面對“共同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
跨越國界的回響,《共同的使命》引發全球心靈共振
作者:飛飛
編輯:張勞動
一、打撈沉默的靈魂:跨越歷史的重量與呼喚
“當你駐足此地,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沉重的靈魂,沉甸甸地壓在你的肩頭。我們必須記住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否則我們將注定重蹈覆轍。”
在731部隊焚燒坑罪證現場,沃爾特接過研究人員遞給他的完整試管,眼神凝重,發出了這樣的嘆息。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傾力推出了紀錄片《共同的使命》(The Unsung Ally)。
此系列紀錄片《共同的使命》主持人邁克·沃爾特首次接觸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他走進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云南中國遠征軍墓地等諸多歷史現場。
![]()
經由他的一段段步履,一次次觸碰,這段在西方敘事中長期缺席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
紀錄片將通過歷史細節和人物命運,打撈長期以來被西方所忽視的東方主戰場歷史記憶,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貫穿歷史與當下,彰顯“四大全球倡議”的時代價值。
肅穆、客觀、真實,最終我們看到的《共同的使命》分為三集,《打撈沉沒的真相》《守護文明之光》《為了共同的未來》。
![]()
《打撈沉沒的歷史》以亞利桑那紀念館的肅穆開篇,隨后鏡頭轉到電影《里斯本丸沉沒》海外首映現場,映照出東方與西方、史料與記憶之間的敘事落差;《守護文明之光》從東京紫金草合唱團的排練唱起,到和平人士大門高子的堅持,再轉向華裔作家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文字拷問,交織起文化守護與歷史呼聲;《為了共同的未來》則以倫敦大轟炸的陰霾引子,牽連至重慶的大轟炸敘事,鋪陳中國從苦難中崛起的磅礴軌跡,以及這一史詩如何投射至今日與未來的共同擔當。
通過邁克·沃爾特的敘事視角,《共同的使命》建起一座文化橋梁:對于不熟悉中國抗戰歷史的國際觀眾來說,他既是“陌生者”的代言,也是“提問者”。
當他發問“為什么這個檔案在中國廣為人知,但在其它國家卻少有人提及?”“這些歷史事實怎樣被整理與傳承?”時,共情已然發生,紀錄片從對一段中國歷史的呈現,過渡到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思中。
二、傷痛留痕,硝煙靜默,《共同的使命》后,如何延續“共同的使命”?
歷史的傷痛能否真正被和解與銘記?我們對“共同使命”的理解是不是超越國界的?什么又是“共同的使命”?
當邁克·沃爾特在中華門城墻上凝望,感慨“和平已深深織進這座城市的肌理”時,在觀眾心中,對共同使命的發問隨之發生。而《共同的使命》并沒有止步于對歷史的挖掘,它走入了如今和平年代的個體,通過他們的故事,找到對“共同使命”的二次闡發。
拿第一集《打撈沉默的真相》舉例,其中講述了游戲《抵抗者》制作人孔禹衡的故事,通過采風,他試圖把極具意義的歷史場景,復現到游戲里。從《使命召喚》到《戰地1942》眾多經典二戰題材游戲風靡全球,但這些游戲里,并無中國軍人的身影。
![]()
“我就想著什么時候做一款,專門講述戰爭英雄的游戲。”在看到立足歐洲戰場的二戰游戲越來越流行,孔禹衡陷入了深思。他的爺爺孔召美是一名老八路軍,是魯南騎兵團的一名老戰士,孔禹衡從小便聽八路故事,清明節要去烈士陵園掃墓。
“每個墓碑上的名字都是一段故事。”孔禹衡希望把中國人自己的英雄故事傳出去。 玩家將通過這款游戲,感受中國戰士的崢嶸歲月,而在戰火硝煙、槍林彈雨之外,它將講述民族記憶、身份認同和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孔禹衡的故事如一顆石子投入歷史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
作為一個游戲制作人,在虛擬世界中復現戰場,是為了在現實中喚醒被遺忘的英雄記憶。
這個舉動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文化身份的堅守。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孔禹衡通過游戲這一現代媒介,打破了文化隔閡,讓世界聽見中國抗戰的聲音。他通過游戲傳遞的不僅是戰斗的場景,更是民族的記憶、身份的認同和不屈的抗戰精神。
這正是“共同的使命”的體現:在全球視野中,傳遞共同的歷史記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它意味著,對如今的我們來說,“共同的使命”意味著立足當下的媒介,突破冰冷的史料,用創新的方式,尋找對歷史的傳播路徑。
![]()
正如哈佛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指出,歷史記憶不僅塑造民族身份,也影響國家在全球話語體系中的文化影響力;美國政治學者約瑟夫·奈在《軟實力》中強調,文化和敘事是現代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禹衡通過游戲復現歷史,不僅在虛擬世界中重現戰場,更在全球觀眾心中建立起對中國抗戰的理解,這正是軟實力與歷史教育結合的生動實踐。
英國軍事史學家約翰·基根在《戰爭》中提到,戰爭記憶的價值不僅在于追憶,更在于啟示未來。孔禹衡的創意嘗試正回應了這一理念:他突破傳統史料的冰冷呈現,通過互動、沉浸與敘事創新,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也讓現代觀眾能夠在情感與認知上與歷史對話。
“共同的使命”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面向當下與未來的責任——
利用當代媒介與創新敘事,讓歷史的精神、民族的記憶以及人類共同的價值在全球范圍內被理解、傳遞與延續。
三、從歷史的回響到心靈的共振:“跨文化共情”的創作之道
從西方觀眾熟悉場景到東方戰場陌生歷史,再到人類共通情感引發深度共鳴,《共同的使命》搭建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認知路徑。
這離不開主創團隊前期對歷史材料、創作立場的深思。
《共同的使命》團隊堅信,國際傳播不能光講道理,要用情緒打動觀眾,先共情,才能共鳴。
![]()
于是,當接到這部需要面向西方國家,尤其是Z世代的年輕群體的影片拍攝任務時,團隊面臨三大挑戰。
如何把一段在中國人看來充滿強烈情感和中國立場的歷史,原原本本傳向海外,并讓他們理解?
二戰中國主戰場、東方主戰場、中共角色等紀錄片已經很多,這一部紀錄片要創造什么新的價值?第二個挑戰便是,他開始思索,為什么觀眾要看這一紀錄片?
第三個挑戰是,海外紀錄片擁有豐富的影像素材,甚至修復到4K,而在中國戰場很多原始素材缺失,尤其是敵后戰線影像資料稀缺,這個影片要如何組織?
主創團隊明白,國外觀眾也許并不太了解中國人的邏輯。他們可能不夠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們習慣相信‘強者通吃’。但中國人骨子里相信‘共贏’。把一種基于東方歷史觀的人文情懷傳遞給海內外的觀眾,成了團隊的探索方向。
![]()
他們提出這樣的國際戰略,背后存在一定的歷史邏輯。通過回顧80年前的戰爭,能找到今天中國人做事的邏輯:因為弱小過,所以渴望強大;因為被欺侮過,所以懂得為別人撐傘,而不是用‘強者通吃’的態度對待其他國家。
二戰后的世界秩序讓中國人形成深刻的認識:落后就要挨打。 主創團隊 希望“通過回顧歷史,去向世界解釋清楚中國的邏輯。”
![]()
在創作上,紀錄片借鑒了海外的敘事方式。開場往往從海外觀眾熟悉的故事切入,再勾連到中國的歷史,通過私人情感慢慢進入影片。
第一集從珍珠港講起,第二集從東京講到南京大屠殺,第三集把倫敦大轟炸和重慶大轟炸做一個關聯。主創團隊并不想過度渲染苦難,而是通過當事人和記錄者的反應去側面反映殘忍。”
![]()
講述南京大屠殺,影片沒有直接展現大量血腥畫面,而是通過張純如、曹海濱、年輕導演、主持人等人的反應,側面反映這一事件的殘忍。
通過國寶南遷的故事,讓海外觀眾理解中國人為何重視文物保護;再比如通過闡釋饑餓記憶、抗爭精神如何塑造了當下中國人,聯系到現在的AI、開源、發展的邏輯。
![]()
“共情是核心策略。”找到情感共振點成了創作這一系列影片的關鍵。
當731相關的講述中,主持人邁克·沃爾特走進廢墟,充斥著時空意味的音樂響起,觀眾瞬間仿佛進入了穿越時空的旅程;在南京大屠殺的內容里,通過張純如、曹海濱、杜珺的心理反應講述,將觀眾一步步帶入,最終在一個幸存老奶奶抱著孫子的畫面中完成情感爆發。
這一紀錄片的目的不是讓人記住仇恨,而是展現中國人如何面對苦難。
它讓觀眾在歷史的回聲中聽見當下的心跳:苦難不是終點,而是照亮未來的火種。
《共同的使命》以影像為橋梁,把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連接起來,讓世界看到一個民族如何在創傷中堅守、在黑暗中守望光明。
![]()
影片介紹: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總臺 CGTN 傾力打造系列紀錄片《共同的使命》(The Unsung Ally),本片在美、英、日多國拍攝,艾美獎得主、主持人 Mike Walter 前往哈爾濱、南京、保山等重要歷史場所,回顧中國在二戰中作出的重大貢獻,解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四大全球倡議”如何順應人類發展進步潮流。
![]()
![]()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