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晚,一場承載著傳統底蘊與時代活力的“秦風雅韻”揚琴重奏作品專場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歌劇舞劇廳圓滿舉辦。這場由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與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聯袂打造的藝術盛宴,不僅是陜西揚琴界頂尖力量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新時代民族器樂“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
音樂會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以悠揚琴韻為新中國成立76周年華誕獻上了一曲兼具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赤誠禮贊。西安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民樂系、作曲系等部門領導,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張效敏等學會領導,以及省內多所院校領導及兄弟學會代表蒞臨,欣賞了這場揚琴藝術的盛宴。音樂會由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唐進、高瑩潔主持。
![]()
立團啟新:鑄就陜西揚琴藝術發展的“文化坐標”
音樂會啟幕前,陜西省揚琴藝術團成立儀式的舉行,成為整場活動的“文化錨點”。
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會長趙新芝教授在致辭中指出,藝術團的成立絕非簡單的機構組建,而是響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號召的具體行動,旨在構建“專業傳承、人才培育、文化傳播”三位一體的揚琴藝術發展體系,為陜西民族音樂事業注入專業化、規模化的新動能。
![]()
隨后,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張效敏為陜西省揚琴藝術團授牌。這不僅標志著陜西揚琴藝術邁入全新發展階段,更象征著地方民族器樂藝術與時代同頻、與文化共振的堅定步伐——這塊牌匾,既是對過往傳承成果的致敬,更是對未來扛起“弘揚秦地文化、傳承民族雅樂”使命的莊嚴承諾。
![]()
曲目匠心: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當晚的11部作品,以“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地域彰顯”為脈絡,構建起一幅立體的揚琴藝術文化圖譜,每一曲都是一次對民族音樂邊界的拓展與深化。開篇的《花好月圓》以合奏形式拉開帷幕,用豐富的音色層次詮釋傳統節慶文化的當代表達;而《彈詞三六》和《旱天雷》則深挖傳統民樂的文化根脈,以細膩的演奏讓百年古曲在現代重奏形式中煥發新韻,展現出中華傳統音樂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
本土文化的彰顯成為本場音樂會的核心亮點。揚琴八重奏《秦韻》以秦腔“歡音”為靈魂,通過“墊板—慢板—快板—尾聲”的四段式結構,將陜西戲曲的豪邁與細膩、高亢與溫婉熔于一爐,以揚琴為載體激活了地方戲曲非遺的當代活力,讓秦川大地的文化基因在琴弦上鮮活流淌;東北風格的《秧歌》則以揚琴特色技法展現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的跨域對話,彰顯出中華音樂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厚底蘊。
![]()
更具突破性的是對“跨界融合”的探索。改編自邁克爾·杰克遜經典的《犯罪高手》,打破了民族器樂與流行音樂的壁壘,以揚琴六重奏結合打擊樂及肢體動作,讓西方節奏與東方琴韻碰撞出震撼的視聽火花;日本作曲家上松美香的《風》經改編后,既保留豎琴的華麗指法,又融入南美節奏,體現了東方樂器演繹世界旋律的創新嘗試,印證了民族音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開放格局。而《匆匆那年》《Dancing Leaves——天秤座》《圈》等現代作品,則充滿現代氣息,構思新穎,讓揚琴藝術更貼近年輕受眾。
![]()
余韻悠長:為民族器樂振興提供“陜西樣本”
音樂會的最后一曲,當全場演奏家們共同奏響《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與悠揚的琴韻交織,臺下觀眾自發跟唱,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在劇場內激蕩共鳴。這一刻,音樂會已超越“演出”本身,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共情。演出落幕時,經久不息的掌聲,不僅是對演奏家技藝的肯定,更是對民族音樂創新發展的熱切期待。
![]()
琴韻終有盡,文脈永流傳。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呈現,更是民族音樂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破圈生長”的生動縮影。隨著陜西省揚琴藝術團的深耕實踐,陜西揚琴藝術必將以更鮮活的姿態、更開闊的格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奏響更響亮的“中國聲音”,書寫民族器樂振興的嶄新篇章。
(秦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