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這么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到底是盛況空前,還是凋零之始?
從事物的兩面性來說,或許兼而有之。
而有人說了這么一段話,“老郭是最后一位加入才形成的四大天王,沒老郭的加入,也許真的沒有現在所謂的四大天王,也不可能會紅這么久,香港樂壇也許會出更多的人才,就是老郭的出現才形成現在的局面,四個人壟斷了香港的娛樂圈,導致香港人才凋零。”
該如何拆解?
![]()
長久以來。
整個亞洲樂壇,有四大天王出現的地方,都可說得上一句“蓬蓽生輝”。
比如香港的十大勁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內地的MTV盛典和勁歌王上王、臺灣的金曲龍虎榜、新加坡的醉心龍虎榜、日本的亞洲音樂排行榜、馬來西亞的紅人金曲榜等等。
天王駕到,從來都是焦點。
![]()
這印證了開篇所引那段話的“一部分”。
也即“壟斷樂壇”。
換句話說,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的出現,是昔年整個華語娛樂圈一個“現象級”的大事件,其影響之深遠與磅礴,可稱傳奇。
與這個稱號比起來,昔年的所謂“譚張爭霸”、“雙子星”和“三劍客”,乃及后來各地跟風的“第五天王”、“大小天王”、“殺手”和“終結者”,統統都要等而下之。
甚至就連影壇的“雙周一成”和“五大巨星”等名號,都同樣并不能及。
在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四人霸榜了香港唱片銷量和演唱會場次的前四名,拿遍并壟斷了相當數量的樂壇大獎,從香港、臺灣、內地,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加地區,各種最受歡迎、至尊和頂尖,拿獎到手軟。
影壇咖位、片酬、成績等等綜合,就僅次于雙周一成。
又兼及廣告、慈善等諸多領域。
這實在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
再說另外一層。
為什么是“四大天王”而不是“三劍客”,壟斷樂壇并橫壓整個娛樂圈,這兩個名號之間,究竟差了些什么?
表面上來看,就是多一個郭富城和少一個郭富城的問題。
所以這位朋友會說,正是因為“郭富城的出現”,才有了“四大天王”,進而就有“壟斷的形成”,最終導致“香港娛樂圈人才凋零”。
這個邏輯當然是閉環的。
![]()
筆者早就講過這么一句話。
攜紅遍整個亞洲之勢回轉香港的郭富城,是“四大天王”陣營的最后一環,也是有決定性質的一環。
他返回粵語歌壇發展,催生了這一場“魚龍變”。
為什么呢?
譚張爭霸結束之后,非但譚張二人相繼退出樂壇,就連梅艷芳和陳慧嫻也因“千夕之爭”的風波,黯然離場,香港樂壇陷入沒有巨星的真空期。
很多人總熱衷樂道歌手地位。
彼時來看,林子祥、葉倩文、陳百強尚在,beyond、草蜢、杜德偉、林憶蓮、許志安、黃凱芹、張立基等人,很多都已出道好幾年。
但一句“巨星真空”,就說明白了所有。
他們都撐不住。
反而是要等到劉德華跨界樂壇、張學友狀態回勇,甚至是新偶像黎明崛起,才開始有了“巨星爭霸”的雛形與氣象。
這就是“三劍客”的貢獻。
![]()
但不諱言。
香港樂壇或者是寶麗金“三劍客”的影響力,大致也就局限在香港一隅,離開香港,馬上就會落人“無人知”的境地。
而通常又有這么一句形容,“郭富城是第一位以普通話歌曲進軍內地市場的歌手”。
這個表述其實并不準確。
![]()
從歷史來看。
撇開張明敏、羅文、譚詠麟等前輩歌手不談,就在四大天王當中,彼時的劉德華和張學友,都各自發行過多張普通話專輯了。
他也僅比黎明略早一點,發行了自己的普通話音樂專輯。
然以唱片銷量、流行度和人氣和引起的反響等要素來綜合衡量,他毫無疑問是第一人。
甚至站在了整個華語樂壇的頂峰。
出道連續三張專輯破百萬銷量、臺灣金曲龍虎榜六連冠和票選冠軍、新加坡醉心龍虎榜十二連冠和單曲九連冠、頂尖金曲、內地連續兩個唱片銷量月冠、郭富城頭的風靡和寫真集銷量破百萬冊等等。
這些成績只需要放在那里,就自成一座不可逾越的山。
這都不需要討論。
![]()
說到這里。
大概就應該能夠解釋,三劍客與四大天王之別了。
二者之間的距離,并不僅僅是多一個郭富城和少一個郭富城的事情,而是“紅遍香港”與“紅遍整個亞洲樂壇”的差別。
那么,是郭富城改變了粵語歌壇格局嗎?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是自然。
三劍客名震江湖,四大天王氣吞天下,這本身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概念。
但真正的事實,是在三位粵語歌壇頂級歌手的基礎上,再加上了一個同樣級別的存在,這就令本來就已不堪重負的粵語歌壇“蛋糕”,在資源和獎項的分配,就變得更為捉襟見肘。
進而,令當年尚在活躍的李克勤、杜德偉、許志安等人,要么轉戰他方,要么就等上大概十年,才能出頭。
這才是事實。
![]()
但這件事仍未說透。
什么叫粵語歌壇不堪重負和分配捉襟見肘?
1993年,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突然設立了“國內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就是一個印證,這是蛋糕的稀釋,和獎項名目的增加。
為什么?
![]()
回過頭來看。
1990年,張學友狀態才漸回,黎明剛剛出道,對TVB來講,劉德華拿走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毫無思想上的負擔,甚至還有余力將金曲金獎頒給葉倩文。
次年,黎明紅了。
但僅此而已,他們繼續將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給劉德華,又將金曲金獎給狀態更進一步的張學友,同樣毫無負擔。
到了1992年,郭富城回來,促成“四大天王”誕生。
張學友已經坐實“歌神”之位,金曲金獎自然不能不給,黎明來到自己樂壇職業生涯的第三個年頭,也以前一年組局“三劍客”,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而劉德華雖然拿到第三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但下一年的旁落,其實就已經注定。
獎項的分配與角力,開始日趨緊張。
變局就此開始。
![]()
最后再來說資源“占用”的問題。
別人不說,如果要說郭富城“占用”了好歌,而讓其他天王之外的歌手出不了頭,這真是天大的冤枉。
首先,他是以少年派、唱跳和無雙顏值,打下的樂壇“江山”。
這幾乎不可復制。
其次,恰如筆者正在構思的一部小說一樣,并沒有興趣去與“金手指”、“系統”和“黃金三章”去一較長短,而是想要另辟賽道。
回到香港的郭富城,完全就是站在了一個獨立的賽道。
從《狂野之城》、《鐵幕誘惑》和《純真傳說》,到《風不息》、《備忘錄》、《最激帝國》、《聽風的歌》、《愛的呼喚》、《唱這歌》、《愛定你》和《一變傾城》等等歌曲,大致上來說,除了他自己,誰能駕馭?
而若說獎項,他在TVB直到1997年才真正出頭,也就叱咤樂壇起勢早一點。
絕談不上什么“占用”。
![]()
來一個最終陳詞。
四大天王的出現,將香港樂壇的聲勢和影響力,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也后無來者”的巔峰,這是基本事實。
而郭富城則是該陣營成型的關鍵和決定性一環。
至于他有沒有改變粵語歌壇格局?
上文其實已經做了陳述,這只是一種必然,但也無非是在三劍客的基礎上,將這種態勢與競爭,更為強化、放大和夯實。
該反思的,反而是其他歌手,當中不乏比他出道早的,也不乏簽約大唱片公司的,但為何最終走不出來?
說到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若終不濟,就該認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