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糧油脂長春項目效果圖。
![]()
中糧油脂長春項目建設現場。
![]()
中糧油脂長春項目建設現場。
金秋九月,長春北郊的中糧油脂長春項目施工現場,塔吊臂在澄澈的藍天下劃出優美弧線,鋼結構廠房如鋼鐵森林般拔地而起,穿著橙色工裝的工人穿梭其間,焊花飛濺與機器轟鳴交織成一曲“糧油振興交響樂”。
作為中糧集團布局東北糧油產業的關鍵落子,這個總占地27.2萬平方米、規劃年加工能力超60萬噸的現代化糧油基地,不僅是吉林省推進“糧食強省”建設的重要載體,更將為每一粒遠道而來的大豆和花生,開啟一段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奇妙旅程”——在這里,進口大豆、國產花生將完成從原料到油、粕、包裝成品的蛻變,全程閉環的生產流程與智慧化管理,正重新定義東北糧油加工的“新范式”。
筑巢引“豆”:
千億級糧油基地加速成型
“這邊的第11號子項目油罐區內的12個3000噸儲罐鋼結構已經搭建完畢,后面32個儲罐也在按序時推進中。”中糧油脂長春項目總經理助理牛華指著西北側的施工區域介紹,順著他的手勢望去,“大塊頭”儲罐支架錯落排布,遠處13號榨油廠的鋼柱已豎起,陽光透過鋼架間隙灑在地面,勾勒出未來生產線的輪廓。
自2023年11月16日注冊成立以來,中糧油脂長春項目的建設進度始終“快馬加鞭”。2023年12月完成土地招拍掛,2024年1月取得不動產權證,同年5月啟動圍墻及零星工程,9月油罐區開工;2025年3月復工后,項目建設更是有條不紊地推進。核心的榨油廠房、精煉廠房,預計10月底即可實現主體封頂,為冬季室內施工奠定基礎。
“現在除了榨油、精煉廠待封頂,其他區域都在推進設備安裝,大型設備的安裝進度已完成三分之一,10月底封頂后能完成一半,冬季接通電廠蒸汽后將繼續施工,預計明年4月就相繼進入安裝調試階段。”牛華說。
更令人期待的是項目的“智慧基因”。現場負責人透露,項目正與華為合作打造“黑燈工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實現生產全流程自動化,投產后整個基地僅需160人左右即可運營。牛華指著20號樓——控制中心介紹說:“您看那邊的控制室雛形,未來這里能實時監控每個儲罐的油量、每臺設備的轉速,甚至大豆的水分含量都能精準把控,真正實現‘用科技守護每一粒大豆’。”
“物”盡其用:
廠區內完成全鏈條蛻變
從鐵路專線卸下來的原料,在廠區里走一遍,就能變成超市里的豆油、花生油或者玉米油。這趟“旅程”需要經歷4道關鍵“關卡”。項目建設現場,牛華細致地向記者講述原料的 “蛻變之路”。
以大豆為例,這一段“奇妙旅程”,始于廠區北部的鐵路專用線,未來,滿載進口大豆的列車將在這里停靠,通過專線旁的流槽實現“側卸”,隨后由氣墊機輸送至筒倉,這是旅程的“第一站”——原料暫存。“筒倉里有溫控和通風系統,大豆在這里能保持最佳水分,最多存放3個月,但按我們的周轉速度,一般1個月內就會‘啟程’。”
“第二站”就開始進入榨油正題。大豆從筒倉出來后,通過刮板輸送機送到預處理車間,經過去雜機去除石子、雜草,再進入軟化罐加熱,軟化后的大豆會經過膨化、壓榨,最終分離出兩種產物:毛豆油和豆粕。毛豆油會送去精煉,豆粕則直接運到倉儲區,進行銷售。
“第三站”是進入精煉廠,這里是毛豆油的“升級車間”。在精煉廠的鋼結構框架間,幾根粗大的管道正被吊起安裝。“毛豆油要先經過‘中和’工序,加酸加堿去除游離脂肪酸,變成三級豆油——這是東北人最愛吃的,有濃濃的豆香味。如果要做一級豆油,還得加白土脫色、用高溫脫臭,去掉豆腥味,顏色也會變淺。”牛華解釋說,目前,東北市場三級豆油銷量占比超60%,項目會根據需求調整產能,確保“每一滴油都符合國標”。
旅程的“最后一站”,是進入小包裝廠。灌裝、印刷噴碼、裝箱,最后送入可存放35萬箱產品的立體庫。整個包裝環節除了紙箱和標簽外采,其他都在廠區內完成,力爭實現產業鏈最短、新鮮度最高。
護航“旅程”:
政企協同奏響攻堅強音
“奇妙旅程”的順利推進,背后是政企多方的 “同心護航”。在項目建設現場,“掛圖作戰”的進度表上,每個節點都標注著責任人,9家施工單位、14名監理工程師、數十名甲方現場人員,正以“網格化管理”守護著項目建設的每個環節。
“最多的時候,現場有1000多名工人同時作業,涉及土建、鋼結構、設備安裝等多個領域,管理難度很大。” 項目管理部部長坦言,為了確保安全和進度,項目建立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監理工程師,負責專業監督;第二道是單體負責人,每個廠房都有專人管安全、管進度;第三道是公司層面的概算管控,確保不超預算。“比如榨油廠A1區,我們安排了4名同事盯著,從鋼筋綁扎到混凝土澆筑,每道工序都要驗收,現在西側已經封頂,東側到6層了,下個月肯定能按時封頂。”
政府的“暖心服務”,則為項目按下“加速鍵”。“去年 5 月,寬城區政府就完成了‘六通一平’,土地平整得整整齊齊”牛華感慨,最讓他感動的是鐵路專線的“提前落地”,原本鐵路專線是二期項目,但根據項目需求,省、市、區相關部門立刻協調,目前可研報告已在編制,預計明年二季度就能動工。
針對玉米油生產,項目將從榆樹、公主嶺的中糧生化基地采購副產品玉米油,進行精煉包裝,既降低了成本,又延伸了產業鏈,“北緯45°黃金玉米帶的玉米油,植物甾醇含量高,對人體有益,未來,會成為我們的特色產品。”牛華信心滿滿。
夕陽西下,施工現場的燈光漸次亮起,塔吊的影子在地面拉長。站在廠區的北圍墻旁,望著墻外鐵路專線的劃歸地,牛華充滿期待:“明年這個時候,這里會有列車卸大豆,榨油廠會有機器轟鳴,小包裝廠會有成品下線。”
相信到那時,這場“奇妙旅程”將正式惠及百姓,這里也將助力東北糧油產業升級、為保障地區糧油供應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