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可欣 棗莊報道
9月25日,棗莊市薛城區政府新聞辦舉行基本公共服務成效“住有宜居”第一場新聞發布會。會上圍繞“住有宜居”,聚焦居住環境領域相關工作情況進行了介紹。
![]()
棗莊市生態環境局薛城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鋒,薛城區城鄉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君,薛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呂海濤,薛城區自然資源局房產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田紅勇,臨城街道黨工委委員石義寬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會上,張鋒介紹,良好的居住環境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年以來,全區上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小投入”改善“大民生”,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鄉環境,讓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成色更足、品質更高。
一是聚焦大氣管控,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積極構建“全區一體、部門聯動、屬地負責”的大氣治理格局,強化與各鎮街、區直部門的協同聯動,在揚塵治理、道路保潔、散煤清零、臭氧協同防控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聯合行動,針對四季春市場、礦建路等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組織開展多部門專項巡查,共同推動問題解決。充分發揮智慧環保平臺的科技支撐作用,建立“數智”驅動、精準溯源的新型治理模式。實行專人專職24小時值班盯控機制,對全區9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數據實施動態監測與實時解析,精準識別污染高值區域與時段,實施“一點一策”精細化管控,有效降低區域污染濃度。今年1-8月,全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5天。
二是聚焦生態治理,打造人水和諧幸福家園。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推進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不斷拓展城鄉宜居水環境。圍繞現代水網,全面推進河湖庫水系連通、引湖入薛等一批水網骨干工程。今年抗旱夏種期間,通過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持續向周營鎮侯許莊塘壩及沿途河道、坑塘補水約3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薛城南部50個村莊8萬畝農田旱情。實施蟠龍河綜合整治、兩庫四河、引湖入薛等工程項目,實現防洪保安、水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配置、供水排水等功能的有機融合與協同增效,形成“一站四軸、三縱五橫、水美薛城”的總體格局。圍繞岸上管控,推動“河湖長+檢察長”工作協作機制,將河湖長巡河、防汛檢查、水政執法有機結合、一體推進,常態化開展“河湖四亂動態清零”整治行動,推進水環境持續向好。
![]()
三是聚焦基礎提升,統籌改善城鄉居住條件。堅持把城鄉基礎建設作為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重要內容,大力開展供水管網提升改造、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群眾居住水平,提升群眾獲得感。全面推進農村供水“戶戶通”和縣域統管工作,推行“2+7+N”的縣域集中統管模式,對全區11個農村供水“戶戶通”管網老化村進行提升改造,對全區7個鎮(街)啟動縣域統管,更換智能水表,預計10月底全面移交至晟潤水務集團統管,實現縣域統管到戶率100%。聚焦落實“雙十百千”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廁所整改、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等工作,推動基礎設施有加強、村莊環境有檔次、管護機制有效能。打好村莊清潔行“四季戰役”,今年以來實地核查266個自然村,發現25000余個問題并形成整改臺賬,實行邊查邊改,持續提升村容村貌。
四是聚焦民生需求,全力保障群眾安居宜居。深入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緊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居住問題,多點發力、多措并舉,讓民生溫度持續升高。扎實推進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堅持“一案一策”分類處置,立足于自然資源部、省、市已出臺存量政策,積極拓展化解范圍,全力化解商業、辦公和工業等歷史遺留問題。全面落實便民利企措施,推行“一窗辦結”“稅費同繳”“立等領證”新模式。開展交房(地)即辦證、驗收即辦證服務,讓群眾第一時間拿到不動產證書,節省百姓辦證時間。開展不動產“帶押過戶”業務,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今年以來,共受理各類不動產登記35000余件,發放不動產證書25000余本、證明9000余本,檔案查詢開具證明3600余份,協稅0.99億元。在全省率先實現“法拍房”不動產登記零手續辦理,進一步提高司法執行和不動產登記效率,典型經驗獲全省、全國推廣。
新聞伴讀
發布會現場問答實錄
記者:請問薛城區的智慧環保平臺具體如何運用,怎樣支撐生態環境精準管控?
棗莊市生態環境局薛城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鋒:今年以來,我們秉持保障生態環境、惠及民生福祉與助力企業發展的宗旨,充分利用智慧環保平臺,構建了“數智驅動、精準溯源、高效處置”的智慧監管模式,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是構建智慧感知體系。高標準打造薛城生態智慧大腦,整合了全區9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2個國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42家企業在線監測、44家企業視頻在線監控的實時數據,配備無人機巡查,采取激光雷達掃描、走航監測、VOCs氣體檢測等手段,將大氣關鍵指標、污染源排放數據、高值情況等實時匯聚至智慧環保平臺,實現了環境質量與污染源狀況的“一屏統覽”。
二是實現精準識別響應。運用平臺大數據智能研判模型,可有效研判污染形勢、精準識別環境問題和風險隱患,快速鎖定污染高值區域與時段,精準識別異常排放源頭,環境問題發現效率提升到95%以上,改變了以往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滯后反應的被動局面。
三是推動長效聯動管理。不斷強化智慧平臺的調度功能,實現污染溯源、預警推送和處置評估的一體化運作,逐步形成“監測-分析-巡查-治理”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警”轉變,持續提升污染防治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記者:今年以來,薛城區在河湖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薛城區城鄉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君: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今年以來,薛城區一以貫之強化河湖長制,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夯實幸福河湖工程基礎,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逐步構建安全韌性的現代水網。推動河湖水岸同治,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面提升河湖生態系統穩定性。
一是聚焦保護水生態,加快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加強對5座污水處理廠的常態化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開展城市雨污管網周期性排查,新建污水管網120米,從源頭防治入河污染。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累計清理河道內水面漂浮物、岸坡垃圾等約4.5噸,完成阻水片林問題排查19處,集中清理整治1處,實現存量問題動態清零。依托數字河湖建設,實時采集河道水量、水位、水質等數據,動態預警水情變化,同時使用無人機巡河、無人船清理水面漂浮物,進一步提升智慧監管力度。
二是聚焦改善水民生,加快織密水系聯通網絡。以縣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為核心,統籌推進薛城區大沙河下游段引調水、薛城區十字河分洪道引調水等5項省級重點工程,系統構建引得進、蓄得住、排得暢、可調控的水網體系。將水土保持與小流域治理作為鞏固水網根基的關鍵舉措,完成黃峰山、長峪山等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任務,將河湖治理與民生改善深度結合,有效改善鄉村水生態環境,實現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是聚焦發展水經濟,加快壯大綠色發展動能。積極申報政府專項債項目4個,同時規劃儲備流域治理、水系連通等后續項目,為河湖治理提供持續動力。以“萬村千河”行動為抓手,深入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有序推進蟠龍河、曲陽河省級幸福河湖建設及省級效益河湖創建,打造以河湖水系為依托的綠色產業鏈、生態農業帶、優質服務體系。講好河湖故事,深入挖掘蟠龍河、小沙河、周營沙河等河湖文化內涵,促進河湖文化與文旅資源深度融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中央提出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今年是收官之年,請問薛城區當前工作進展情況有哪些新要求?
薛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呂海濤:村莊清潔五年提升行動主要有三方面工作。第一,在總體目標上,從推動村莊環境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著眼于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堅持為農民而建,著力打造農民群眾宜居宜業的和美家園。今年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收官之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第二,在重點任務上,從全面推開向整體提升邁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為引領,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為重點,鞏固拓展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從基本達標邁向提質升級。第三,在保障措施上,從探索建立機制向促進長治長效深化。更加突出機制建設,強調完善以質量實效為導向、以農民滿意為標準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政策制度,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更加突出農民主體作用,強調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尊重農民意愿,激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內生動力。
記者:請介紹一下抵押登記“全流程無紙化”“不見面”辦理的內容?
薛城區自然資源局房產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田紅勇:按照上級部門《關于開展不動產抵押登記“全流程無紙化”辦理模式的通知》要求,區不動產中心全面推行“全流程無紙化”辦理模式,將原來辦理抵押登記銀行需要上傳的不動產登記申請表、主債權合同、抵押(擔保)合同、問詢筆錄等材料進行簡化合并,只需上傳《不動產抵押登記申報表》即可。同時利用銀行網點多、覆蓋面廣的優勢,企業和群眾在申請辦理抵押貸款業務時,不用再到不動產前臺窗口提供相關材料,可直接通過銀行網點申請并上傳電子材料。不動產登記工作人員只在內網依據電子材料和數據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登簿,完成不動產抵押登記業務,銀行可直接在線上下載對應的電子抵押證明并完成貸款發放業務。2023年5月,隨著不動產登記系統全時在線“智能辦”功能上線,我們實現了抵押審批業務再提速,目前已實現預告抵押注銷、預抵押首次、抵押首次、預抵押轉正式抵押首次登記的智能審核。對銀行提交的上述業務,由不動產登記系統自動核驗相關業務信息,自動完成業務審核,秒批秒辦,即時完成登簿,由傳統的“人審”變“機審”,進一步縮減了審核時間,提升了登記效能。通過以上措施,真正實現了抵押登記“只跑一次銀行,只交一次材料、全流程網上審批”的不動產登記“全流程無紙化”辦理模式。謝謝各位。
記者:請問如何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散煤清零,促進轄區空氣質量持續提升?
臨城街道黨工委委員石義寬:今年以來,臨城街道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散煤治理工作部署要求,創新構建“排查鏈、替代鏈、監管鏈”三鏈協同的治理體系:
一是織密排查鏈。建立“街道+網格+群眾”三維排查機制,對街道下轄的20個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的社區餐飲商鋪進行地毯式排查,逐戶送達《致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經營業戶的一封信》,并就燃料使用情況等信息建立常態化巡查臺賬,落實動態監管。同時,安排臨城執法分局、市監所、環保辦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對轄區內可能存在散煤銷售點的區域進行排查,對違規向禁燃區內商戶運送散煤的行為及時查處整治。二是優化替代鏈。通過社區公告欄、微信公眾號、入戶宣講等多種宣傳手段,向居民講解散煤燃燒對環境和健康的危害;按照分類替代策略,對沿街商戶推行“改電補氣”政策;同時,突出問題導向,聚焦集中供暖區外居民群體靶向發力,根據居民需求購置清潔煤,有序推動清潔煤替換工作,從根源上杜絕了私下燃燒散煤行為。三是強化監管鏈。堅持構建“技防+人防”雙防體系,依托雪亮工程,推動網格化管理服務與散煤排查整治有機融合,識別并快速處置露天焚燒、流動售煤等行為;同時,建立常態化的巡查機制,依托全街道271名網格員按照每周2次的檢查頻率進行日常監管,對違規商戶開展勸阻、教育,使散煤燃用形勢得到有效遏制。通過多措并舉、綜合施治,轄區散煤使用量逐年下降、逐步清零,居民生活環境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