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一期工程投資高達2557.8億元,根源在于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只能通過人為調控。
![]()
但近幾年中國氣候頻頻發生“怪事”,例如:
2025年7月18號~8月18號,原本不怎么下雨的華北,很多地方降雨量超過250毫米,特別是北京密云上甸子,累計降雨量高達839.2毫米,是1991~2020年平均降雨量的1.5倍。
也就是說,該地區2025一個月的降雨量,已經遠超北京一整年的降雨量,這著實讓北京網友感到不可思議。
此外,大量青甘寧網友也表示,這幾年降雨量確實明顯增多,之前的荒地紛紛披上了蔥綠的“外衣”。
![]()
中國降水線確認北移
中國400毫米降水線:大興安嶺西麓—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南端延伸。
東南側是半濕潤區,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森林茂密,良田千里。
西北側是半干旱區,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植被低矮稀松,農業不發達,大多以草原畜牧業為主。
據國家氣候中心等權威機構的數據和專家分析,和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的降水線對比,近幾年,在降水量北側邊緣的北京、石家莊、太原等城市,年降水量明顯大增,已經被納入“東南半濕潤區”大家庭。
![]()
南水北調工程白弄了?
我國斥巨資修建南水北調工程,就是因為自然因素受限,只能靠人力解決“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困局,現在倒好了,降水線北移,對缺水的北方而言,簡直就是天降甘露,工業農業的發展會明顯加速。
那么話又說回來,投入超過2500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不是就成了擺設?
![]()
答案恰恰相反。
1.北方自然降水量遠低于需求量
北方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的1/3,其中,北方核心缺水區域人均用水量,僅有南方豐水區的1/20,甚至還更低。
雖然近10年,中國降水線北移,但有明顯的"豐枯交替"的波動特征,降雨呈集中性。
大家都知道,暴雨來的快,去的也快,猶如天河傾瀉而下的暴雨,很難形成被利用的水資源,有人研究過,2021年北京年降水量924毫米,但60%通過地表徑流快速流失,僅有15%轉化為地下水。
![]()
這雨水留不住,就算留住的那些,也遠遠無法支撐北方龐大的經濟發展需求,那咋辦?
截至2025年7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經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數量高達1.85億。
也就是說,不管下不下雨,南水北調工程每年都能向北方補給大量水資源。
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調工程沿途有很多大型蓄水庫,自然降水有“"豐枯交替",而暴雨又很難留住,我們反而能通過工程的這些大型蓄水庫,來留住那些“原本只能溜走”的雨水。
![]()
2.降水線北移≠長期現象
中國降水線北移是全球氣候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結果,但同時也存在不確定性。
雖然全球氣候變暖,也在推動降水線北移,但也不能跟“長期”、“永久”、“固定”直接畫等號,因為按這個邏輯討論,也存在明顯的漏洞。
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大量火山物質進入平流層,導致北半球年平均氣溫下降約5℃。
又或者說,地球自身也會調控溫度,所以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專家也不敢肯定中國400毫米降水線會長期北移,沒準過幾年又南移了。
唯一可控的是,我們修建了南水北調工程,它的價值足以應對氣候的彈性變化,是守護北方水安全的"生命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