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高規格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讓占據中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第一大省”,再次聚焦全國目光。
“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這一權威定調,不僅標志著新疆的戰略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更揭示出一個深刻變化:
深處亞歐大陸腹地的新疆,正經歷從內陸邊疆向開放前沿的歷史性轉變。
這一轉變,不僅關乎一省一域的發展,更是在重塑中國與歐亞大陸的經濟與安全格局。
01
70年風雨兼程,新疆的到底發生了什么?
公開報道列出了一系列關鍵數據:
地區生產總值從1955年的12.31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0534.08億元,增長203倍;
公路通車里程從1955年的8820公里增長至2024年的23.19萬公里;
鐵路從無到有、2025年總里程達到9234公里;
客貨運航線從1955年的2條增長至2025年的611條;
人口從1953年的478.36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2585.23萬人;
人均預期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0歲提升至2024年末的77歲
宏觀數據,標注的是新疆的跨越式發展,也更是對全國發展的“硬核支撐”。
在很多人印象中,深處亞歐大陸內部、作為中國離海洋最遠的省份,新疆是一個很有心理距離的存在。
但是,新疆對內對外的聯系,都遠比外界想象中的更緊密。
對內,新疆的太陽能可開發量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風能占約五分之一,石油預測資源量占全國陸上五分之一,天然氣約占四分之一,煤炭預測資源量更占全國四成。
目前,新疆油氣生產當量已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
2024年,新疆原煤產量達5.41億噸,同比增長17.5%,增速連續四年領跑全國主要產煤省區。
關于新疆之于全國的能源貢獻,可能很多人最直觀的感受是來自電能。
就在6月10日,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產送電。新疆“風光”轉化成的電能,7毫秒就傳輸到重慶。
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5條“疆電外送”通道,疆電足跡已遍布全國22個省區市,累計外送電量突破9500億千瓦時。
這是什么概念呢?——足夠支撐全國14億人日常用電280天。
更讓人意外的是,接近一半的土地都為沙漠或者戈壁的新疆,近年來還躍升為“產糧大省”。
![]()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里,新疆的糧食種植面積累計增加了882.5萬畝,占全國增量的34.8%;糧食產量累計增加量更是超百億斤,占全國增量的25.1%,成為全國糧食產能增量最多的省區。
![]()
一個標志性節點是,2024年,新疆糧食產量連續兩年猛增,一舉超過糧食主產區江西。
同期,新疆水產品產量18.39萬噸,穩居西北五省區第一,“新疆三文魚”已成為全國消費市場的新寵。
很顯然,上述種種讓人意外的“細節”,都是新疆“驚天巨變”的生動注腳。
但新疆帶來的“驚喜”,還遠不止如此。
02
如果說新疆對內的“存在感”,主要靠的是從煤炭、天然氣到電能乃至到糧食的“壓艙石”地位,那么對外,則主要體現在加速從“內陸末梢”到“開放前沿”的戰略性轉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新的內外部環境下,新疆是過去幾年,中國外貿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過去三年,新疆進出口總值從2022年突破2000億元,到2023年跨越3000億元,再到2024年躍至4351.1億元,連續三年邁過三個“千億臺階”,增速持續保持兩位數,堪稱是“井噴式”增長。
此外,截至7月28日,今年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超過1萬列,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過貨量分別完成977.8萬噸和796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
種種跡象表明,一條經由新疆,與沿海相呼應的向西開放的大通道,已然在遼闊邊疆成形成勢。
這背后是源自地緣政治變化和開放格局變遷下,新疆“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區位優勢的全面“變現”。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往來持續深化,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已由2013年的3120.4億元擴大至2024年的6741.5億元,增長116%,遠高出同期整體進出口增速。
![]()
可以說,處于向西開放最前沿的新疆,正是這一開放格局的核心貢獻者與最直接受益者。
著眼未來,這種開放勢能還將持續強化。
一個重要標志是,今年7月,連接新疆、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吉烏鐵路正式開工建設。
這條自新疆喀什出發,途經吉爾吉斯斯坦,最終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的鐵路,有一個極具象征意味著的稱謂:全球最短的歐亞大陸橋。
![]()
公開信息顯示,中吉烏鐵路一旦建成,將與外高加索走廊相連,成為第三條亞歐大陸橋。
這意味著,以后從新疆喀什出發,把貨物運往歐洲,將比之前縮短900公里,節省七到八天的時間。
再加上已開通的118條雙邊國際道路運輸線路,新疆的“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地位,無疑將顯著提升。
開放通道不斷織密之外,新疆的開放平臺建設也在持續加速。
近年來,國家已先后在新疆設立14類56個國家級重點開放平臺、產業發展平臺。
至此,新疆的“亞歐黃金通道”框架可以說已全面成型。
03
當然,新疆的價值,遠不止于“資源輸出”和“通道中轉”。
近年來,新疆的“內生造血”能力,也在明顯提升。
如在最為關鍵的產業層面,近年來新疆著力打造油氣生產加工、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糧油、棉花和紡織服裝、綠色有機果蔬、優質畜產品、新能源新材料“八大產業集群”。
2022年,該集群增加值達8940億元,占全區GDP超50%。
其中,能源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尤為亮眼:
“十大風區、五大光區”可產出10個三峽級電量,新能源裝機規模達1億千瓦,成為第一大電源,全球最大光伏項目、全國最大2萬噸級綠氫示范項目相繼落地,已構建起“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應用”的完整新能源產業鏈。
近年來,新疆GDP連續超過天津、黑龍江、吉林等省市,2024突破2萬億大關,位居全國第23位,較2015年提升了3個位次。
![]()
更顯含金量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
2024年,新疆三次產業結構為12.5∶39.6∶47.9,第三產業占比接近“半壁江山”,實現了從“一二三”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關于新疆工作的權威指示中,關于產業發展,同樣有非常關鍵的定調:
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探索符合新疆特點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堅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預示著,新疆將不只是作為一種具有突出區位優勢的“戰略重地”,更要成為經濟高地。
而評估一個地方的發展趨勢,人口變化可能是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之一。
近年來,在全國總人口連續負增長,多數省份常住人口都減少的背景下,新疆卻“逆向”走出了拋物線。
2024年末,全疆常住人口2622.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8萬人,在全國僅次于廣東、浙江。
![]()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否是因為出生率高?
其實,并不完全是。
![]()
2024年,新疆出生人口為24.6萬,死亡人口為15.8萬,也即自然增加僅有8.8萬。這意味著,還有接近16萬人屬于機械增長。
這個增量,僅次于浙江、廣東、四川和江蘇,位居全國第五。
資金流向,同樣印證新疆的發展預期。
2024年,新疆共落實執行招商引資項目4391個,引進區外到位資金9355.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目標,完成率102.81%。
同期,民間投資增長24.3%。
今年上半年,新疆各項存款同比增長12.1%,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各項貸款同比增長9.6%,增速與山東并列全國第三位。
6月末,新疆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5.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是全國的1.4倍。
可以說,從“人”到“錢”,都在給新疆的發展潛力“投票”。
這樣的變化,出現在一個邊疆省份身上,意味深長。
不過,在陸權與海權進入微妙平衡的新階段,屬于新疆的時代,或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