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浙江省的南部有這樣一座小城,名字便蘊含著秀麗山水之美,被評為“江南最后的秘境”,它便是浙江麗水。
你可能沒留意過它,卻一定多次與它擦肩而過。它是中國十大名劍之一龍泉劍的鑄劍地,是《甄嬛傳》里安陵容的老家,更是《黑神話·悟空》、《仙劍奇俠傳》、《與鳳行》等多部游戲與影視劇的取景地。
麗水,正是這樣的一座城市,蕩滌著千年不朽的仙風俠骨,氤氳著人間秘境般的自然風光,更在這樣的山水與民風之中,創造出縉云仙都的浪漫、松陽古村的淳樸、畬鄉的異族風情以及青瓷的優雅不朽,就讓我們跟隨劍氣瓷韻,走進麗水。
![]()
“經走上半山里的一帶堤岸,下面是冷艷的翠藍的溪水,銀光點點,在太陽底下流著。那種藍真藍得異樣,只有在風景畫片上看得到,我想像只有瑞士的雪山底下有這種藍色的湖。湖是一大片的,而這是一條宛若游龍的河流,叫麗水,這名字取得真對。”
張愛玲在《異鄉記》中這樣描述麗水,在她的眼里,麗水和它的名字一樣秀美,水碧山青,是堪比瑞士的小城。
![]()
▌水碧山青,麗水和它的名字一樣秀美。
同張愛玲一樣,很多人對麗水的第一印象便是“人在畫中游”。這座小城雖不出名,卻是浙江省地域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級市。不僅如此,更是坐擁長三角最高的山、最清的水和最好的空氣,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81.7%,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4年全省第一,有“浙江綠谷”的美譽。
麗水市古稱“處州”,現在的名字來源于麗水河,而麗水河也不是這條河的本名。據《元和志》卷26記載,“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里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在李白筆下,這條惡溪“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什么,讓惡溪變成了麗水呢?
![]()
▌麗水坐擁長三角最高的山、最清的水和最好的空氣,有“浙江綠谷”的美譽。
根據方志記載,唐朝年間,著名文學家段成式主政于此,見洪水頻發,于是著手修建水利工程。終于使得水患消失,惡溪變成好溪,滋養了麗水的百姓和風景。在好水的惠澤下,麗水逐漸擁有了豐富的旅游資源,縉云仙都、云和梯田是其中的代表。
縉云仙都位于麗水市縉云縣內,不負仙都之名,山水環抱,云霧繚繞,處處彰顯著中式美學。乘坐擺渡車到達朱潭山,上有巖山,下臨深潭,青山綠水之間的板堰矴步橋早已斑駁,彰顯著自清道光年間以來的風雨如晦。老農牽牛緩行在石橋上,正是《仙俠奇俠傳》中的經典場景,置身其中,時間恍若倒流,讓人得以窺見傳說中的江湖。
![]()
▌麗水得天獨厚的山水,仙風道骨的意境使其成為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
站在石橋上遠望,聳立的高峰正是鼎湖峰。相傳軒轅黃帝曾在峰頂用鼎煉丹得以飛升。此鼎重達千斤,將山壓出了一個凹形,在此后的歲月中山中積雨成了湖,名叫鼎湖,此峰便是鼎湖峰,或許縉云仙都的仙氣俠骨早在此時便埋藏在山水與傳說中。白居易在此寫下“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的不朽詩句。
除了朱潭山和鼎湖峰,小赤壁也是縉云仙都一處著名的自然景觀。一走近這里,便可看到紅白相間的巖石臨溪而立,美麗的丹霞地貌和周圍蒼翠的山林既矛盾又和諧,宛如一塊紅玉鑲嵌在青山綠水間。溪水常年沖刷著巖壁,形成絕崖之景,而明代邑令龔庭賓在崖壁上題刻的"小赤壁"三個大字,卻始終清晰,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
![]()
▌站在石橋上遠望,聳立的高峰正是鼎湖峰。
縉云仙都的美不獨來自于山靈水秀的自然造化,還來自于無數行至此處的文人名士,他們的詩心鐫刻在石頭上,打造出倪翁洞摩崖石刻的千載風流。
倪翁洞的名字來自于春秋時期的名士計倪,他晚年隱居于此,洞內可見倪翁臥讀的塑像。洞中石刻無數,以李陽冰的篆書石刻最為著名。天寶年間,李陽冰曾在縉云縣擔任縣令,留下了多處珍貴石刻遺跡,由此看來,縉云無疑是被歷史厚待的。除了李陽冰的石刻,還有從唐朝到民國的石刻63幅,“山亦萍蹤”、“漱石枕流”……石刻成為了觸摸歷史的媒介,讓我們的心和千年前的人們共振。
![]()
▌縉云仙都山水環抱,云霧繚繞,處處彰顯著中式美學。
如果說縉云仙都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意趣,云和梯田則是觸目可及的壯觀。位于麗水市云和縣內的云和梯田,早在唐朝便已開始開發,歷經千年形成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個地質景觀帶的壯闊景觀,是國內唯一的梯田類5A級景區。
千年歷史、千米落差、千層梯田,這絕非虛言。站在云和梯田頂端的觀景臺往下望,層層疊疊的梯田鋪展而開,漫無邊際,如鏡子一樣映照著天光。若恰逢日出或日落,霞光便從天上燒到水里,整片天地都泛著璀璨的光華。
![]()
▌若恰逢日出或日落,霞光便從天上燒到水里,整片天地都泛著璀璨的光華。
云和梯田的壯觀,是畬漢兩族因地制宜的農耕智慧。勤勞的畬漢兩族數十代人民的壯舉,日日筑埂引泉的開墾,正如雕塑師的斧鑿,在云和縣的土地上,完成了這一偉大的大地雕塑。古老的梯田技術將貧瘠的山地化作肥沃的千層良田,荒山成為希望之地,讓云和文明繁衍。
![]()
麗水得天獨厚的山水,仙風道骨的意境使其成為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是名副其實的仙俠影視小城。
陳凱歌在拍攝《道士下山》的時候,稱贊此地“這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完全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
▌臨山傍湖,木質的房屋和水墨畫般的風景相得益彰。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有500余部影視劇在此拍攝。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與鳳行》中趙麗穎和林更新居住過的行云小院。行云小院搭建在縉云仙都景區的仰峰州,臨山傍湖,木質的房屋和水墨畫般的風景相得益彰,在電視劇中,這里是男女主角初遇的場所,他們在小院中垂釣、療傷,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光。
仰峰洲地處好溪河道轉彎處,經長期水流沖刷形成了一片平坦的沙洲,四周被奇峰環抱。它似乎格外受到自然的偏愛,清晨時刻,常有薄霧籠罩洲渚,與遠山的云霧相連,宛如米芾筆下的云山墨戲。
![]()
▌清晨時刻,常有薄霧籠罩洲渚,與遠山的云霧相連,宛如米芾筆下的云山墨戲。
仙都內的小赤壁不僅有難得的丹霞地貌還有陡峭的懸崖,最令人稱奇的是峭壁上那條長約數百米的天然石廊——"龍耕路"。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軍追殺至此,危急關頭,一條金龍躍出好溪,在陡壁上耕出這條石廊,助其脫險。
如今行走在這條高出水面數十米的石廊上,故事里的刺激和眼前的美景一同涌入,也不難理解,為何這里會成為諸多影視劇的取景地。《墨雨云間》中肅國公和姜二娘子走過的礦道,右相李仲南斥責兒子的三角石洞以及《慶余年2》中范閑與宮典搬運菊花到懸空廟走過的懸崖長廊都取景于此。
![]()
▌青山綠水之間的板堰矴步橋早已斑駁,老農牽牛緩行在石橋上,正是《仙俠奇俠傳》中的經典場景。
縉云縣鄭弄村的石窟巖宕,一個鮮有游人到達的地方,卻成為了《長相思》中相柳和玱玹打架的戰場。
這些石窟巖宕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古代采石留下的遺跡,縉云素有“石城”之稱,開采凝灰巖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代,甚至更早,這些留下來的采石場經過數百年自然風化,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窟,如果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看到石窟內壁留下的斧鑿的痕跡,這些痕跡記錄著人工開采的歷史,又在歲月的風化中形成新的景色。
![]()
▌除仙俠劇外,麗水的建筑和人文也吸引了一眾現實題材的影視劇。
麗水不僅有仙山秀水讓仙俠劇慕名而來,還有建筑和人文吸引了一眾現實題材的影視劇。
陳家鋪的先鋒書店開設在陳家鋪文化禮堂的舊址,是陳家鋪村的地標性建筑,也是這里的一個精神圖騰。《流金歲月》中,陳道明飾演的葉謹言來到這里考察圖書館,倪妮飾演的朱鎖鎖也隨之而來,二人在此完成了《流金歲月》殺青前的最后一幕。
![]()
![]()
▌什么是詩意棲居,麗水松陽會給你答案。
麗水市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造就了它影視基地的地位,舊的傳說和新的敘事在這里發生了奇妙的碰撞,麗水的仙俠基因在一部部影視中長出了枝丫。
![]()
龍泉的山水間藏著兩種靈魂:一為冷冽如霜的劍氣,一為溫潤如玉的瓷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卻在麗水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譜寫了千年的人文傳奇。
相傳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跋涉千里,尋訪天下名山,最終駐足于龍泉秦溪山下。此地蘊藏鐵英,山泉冷冽如冰,更有七星井排列如北斗,正是鑄劍的絕佳之地。歐冶子鑿茨山取鐵,伐千年古木為炭,引寒泉淬火,歷經兩年終于鑄成了龍淵劍。據《越絕書》記載,龍淵劍“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具有入水化龍的神異。到了唐朝時期,為了避高祖李淵諱,將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
![]()
▌《越絕書》記載,龍淵劍“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具有入水化龍的神異。
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龍泉的鑄劍匠人仍恪守歐冶子傳下的古法。在熊熊的爐火和一聲聲捶打中,匠人們揮汗如雨,將鐵英置于1200℃的高溫中反復折疊鍛打。這一過程被稱為百煉鋼,正是千錘百煉,才能使劍身結構致密,形成如流水般的天然花紋。
捶打完便要進行淬火,相傳歐冶子當年取七星井寒泉淬劍,劍身遇冷瞬間收縮,硬度倍增。如今,龍泉鑄劍師仍沿襲這一傳統,取劍池湖水淬劍,使劍刃剛柔并濟,既能削鐵如泥,又可彎折90度而不折斷。
![]()
![]()
▌鑄劍第二步淬火,第三步磨劍。磨劍需要用到龍泉特產的亮石,一直磨到寒光乍現,劍氣逼人,紋路清晰才能停止。
最后一步便是研磨劍身,這一步需要用到龍泉特產的亮石,一直磨到寒光乍現,劍氣逼人,紋路清晰才能停止,這一工序耗時極長,正如沈廣隆劍鋪第四代傳人沈新培所言:“磨劍似磨心,唯有耐心方能成就一把真正的龍泉寶劍。”
這“十年磨一劍”的執念,是麗水人刻入骨血的剛毅。龍泉寶劍已經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如1972年,沈新培鍛造的寶劍被贈予美國總統尼克松,2006年,陳阿金大師的百壽百福劍成為了贈予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國禮。
![]()
▌龍泉青瓷的釉色,仿佛將麗水的碧空山色凝進了瓷里,如水如玉。
從麗水火光里誕生的另一門技藝卻有著龍泉劍不同的柔美。龍泉青瓷,這一承載著風雅的藝術,自三國兩晉發軔,至南宋登峰造極再到如今,其釉色仿佛將麗水的碧空山色凝進了瓷里,如水如玉,化作一抹溫潤的碧影。
龍泉青瓷有哥窯和弟窯兩個體系。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一,具有“紫口鐵足,胎薄如紙,釉厚如玉”的特質,被譽為“瓷器中的文人畫”。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贊其“古雅渾厚,迥異常品”,而今日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哥窯葵口盤,仍然向世人展示著麗水的窯火中誕生的開片藝術。弟窯則以粉青、梅子青冠絕天下,釉色如“雨過天青云破處”,也有人形容它為青梅初熟,青翠欲滴時的情態。
![]()
▌如果感興趣,可以前往龍泉青瓷的體驗工坊,從揉泥、拉胚開始,體驗青瓷是如何從指尖旋轉成形。
南宋時期,龍泉的匠人創造出多次施釉的技藝,先把胎泥捏的毫無氣孔,再放到陶車上飛轉拉胚,捏出青瓷的雛形,等到陰干后低溫素燒,而后素燒一層、施釉一層,循環十次以上,才能得到弟窯瓷瓶潤如凝脂的樣子。現存于大英博物館的龍泉青瓷鳳耳瓶,釉色如深海靜波,光影流轉間,仿佛能觸摸到八百年前甌江畔的煙雨。
現在的麗水有很多龍泉青瓷的體驗工坊,如果感興趣,可以前往青瓷窯廠,從揉泥、拉胚開始,體驗青瓷是如何從指尖旋轉成形。
![]()
▌杭州國家版本館的青瓷屏扇,釉色如深海靜波。
在麗水當地,匠人們有這樣一句話“一窯生,一窯死,全憑造化。”聰明的麗水人創造出龍泉劍、龍泉青瓷這樣第一流的工藝,也深知每把劍、每窯瓷都是天工造物,他們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規律,正是這種深刻認知,讓麗水的匠人們既能創造出龍泉寶劍的鋒芒畢露,又能燒制出青瓷的溫潤如玉,在剛柔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
▌聰明的麗水人創造出龍泉劍、龍泉青瓷,也深知每把劍、每窯瓷都是天工造物,他們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規律,在剛柔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穿過山水的清音、影視的鏡頭和淬煉的火光,我又回頭看了一眼麗水,這座被《國家地理》譽為江南最后秘境的小城,震撼于它的矛盾與傳奇,既有孕育了仙俠劇天然攝影棚的絕美風光,更有剛毅與柔美、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龍泉劍的寒光與青瓷的溫潤,恰如麗水人文精神的兩面: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堅韌執著,又有一窯生一窯死的豁達從容。這種剛柔并濟的氣質,讓麗水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文化定力。
編輯/cici
文/夏攸
圖/視覺中國
設計/April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