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 | 遠北地帶
制圖 | 李馨宇
這江山我起筆,民族血脈又幾萬里……歷史從這衰落又崛起,這龍鱗卻曾經鏗鏘落地猶如碎冰,一片鱗一寸心,故事飄搖我不忍聽。
2021年11月27日,紀錄片《紫禁城》主題曲《天地龍鱗》上線,這首由王力宏作曲,方文山填詞的歌曲,大氣鏗鏘,蘊含強烈的民族榮耀感。
![]()
北京西山森林公園
圖源:網絡
西山,便是北京城最亮的龍鱗。
2025年5月18日,我曾站在北京西山的牛角嶺向北京城方向憑高遠望,只見太行山和燕山像伸出的兩條臂膀將北京小平原攬入懷中,而身后的太行山重巒疊障,河北平原的遼闊對應著太行山的雄闊,它讓我想起一個詞——屏障畿輔。
而我的腳下則是京西古道上密如麻篩的蹄窩,它是太行山縱橫交錯的古代交通道路系統的一個縮影。
![]()
京西古道上的蹄窩
攝影:李忠東
牛角嶺海拔并不高,僅481米,但足以獲得俯視北京城的高度。
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也曾站在這里向東眺望。當他俯視這座既將成為囊中之物的北京城時,內心一定心潮澎湃。
再回到千年之前,契丹、金、蒙古大軍一路南下,當他們躍馬站在北京的西山,獲得居高臨下的優勢,俯看身下的這片京畿之地時,恐怕都很難按捺住踏馬向南,問鼎中原的欲望和沖動。
![]()
神京右臂
西山,北京以西的山,它實際上是太行山向北的延伸部分。大行山北行至此,已是強弩之末,遠不及河北、山西境內那么雄闊,但山勢仍然破碎而險峻,所謂“強形巨勢,爭奇擁翠”。
西山和燕山一道形成北京屏障,古代的長城也多沿山脊起伏蜿蜒,因此被譽為拱衛北京城人“神京右臂”。突破此屏障,北京再無險可守。
![]()
頤和園八旗兵營圖,西山是拱衛京師的軍事屏障
圖源:網絡
而北京城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借景西山”“借勢西山”“借水西山”。因此,西山又是北京的風水山,是北京城的半闋詩行。
流經西山的河流主要為永定河。永定河古稱治水、?水、桑干河、盧溝、渾河、無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其正源為桑干河,發源于山西省左云縣馬道頭鄉潘家窯村,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黃河”“渾河”之稱。
![]()
北京永定河風景
圖源:光廠
永定河下游河道遷徙不定,故舊稱“無定河”。永定河從西北向東南穿過西山,進入河北平原,將黃土高原和太行山的沙礫搬運到“北京灣”,沉積形成7500平方公里的洪積沖積扇平原,之后河水匯入海河,經天津入渤海。正是永定河的滋養,為北京的聚人成邑提供了適宜的地理環境。
西山南部周口店古人類遺跡,證實了這片區域50萬年以前已有人類活動。上世紀60年代,在今房山區琉璃河的考古證實,這里為西周初年召公封國北燕都邑所在,即《史記》中記載的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后來燕國滅薊國后,遷都城至薊。隋代改幽州為涿郡,唐又改涿郡為幽州,但都以薊城為治所,薊城為北方軍事重鎮和地方中心城市。
![]()
周口店古人類遺址
圖源 :愛給網
北京西山做為一條文化底蘊深厚的山脈,其名最早出現于金朝史籍。金初大臣蔡松年的詩文集《明秀集》中便出現“燕都迫于西山,故云軟紅塵裹西山”的文句。
曾出使金國的南宋詩人范成大也曾在詩中寫道“雪漫西山把菊看”。金朝時,曾在西山修建“西山八院”。元在北京建大都之后,西山更加成為皇室重要的祭祀、禮佛和游樂之地。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大中華京兆地理志》描寫西山“橫擋京兆區域之西,自京師望之,蒼莽郁蔥,虎臥龍蹲,煙開霧合,水泉流衍,物產滋豐”。
![]()
自北京西望西山
圖源 : 網絡
![]()
中國的地質圣山
西山處于陰山-燕山造山帶和太行山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構造變形主要受燕山運動影響,構造格局主要以褶皺構造和斷裂為主。
![]()
北京西山地質略圖
圖源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由于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相對完整,西山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遺跡非常豐富,華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地層在這里都有出露。這里的許多地質現象、地質景觀也都被寫入地學教科書,許多地質名詞也發現或命名于這里。
1926年,翁文灝正式提出“燕山運動”,該運動曾被評為是中國東部歷次構造事件中,最重要和壓倒一切的構造運動,它塑造了中國主要大地構造雛形。之后在西山地區先后有包括青白口系、下馬嶺組、南大嶺組、窯坡組、龍門組、九龍山組、髫髻山組、東嶺臺組、馬蘭組等 9 個標準地層創名于此。
![]()
近代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
圖源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這里在古生代的奧陶紀沉積了純度較高的灰巖,灰峪石灰巖礦開采歷史長達幾百年,從明清開始就為北京城的建設持續輸出。
而在石炭-二疊紀的海陸轉換時期和早侏羅世,這里又埋藏了豐富的煤炭資源。西山煤礦源源不斷通過京西古道向北京輸送,成為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必需。
![]()
中國地質學的圣殿
這里還是外國人最早來中國開展地質研究的地區之一。
1863年美國地質學家龐培萊就對北京西山的煤礦開展調查,德國人李希霍芬、北大教授德國人索爾格博士、瑞典學者安特生等都曾經在這里開展過工作。最重要的是,北京西山還培養了一代地質大師。
1912年,民國政府建立地質研究所,倡導“以中國之人,入中國之學,從中國之師,研究中國之地質”,丁文江、章鴻釗先后擔任所長,專門培養地質人才。首批有30人入學,3年之后有18人最終獲得學成畢業,被地質調查所聘用,這就是地質界有名的“十八羅漢”。
![]()
1916年,地質研究所教員和卒業生合影,前排為翁、章、丁三人
圖源 :網絡
這十八羅漢中,有十三個人的第一個地質調查項目便在北京西山完成,其中便包括后來成為地質大師的葉良輔、謝家榮、譚逸疇、王竹泉、朱庭祜、仝步瀛、李捷等。
他們在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以及瑞典人安特生的指導下在北京西山完成我國第一部基礎地質專著《北京西山地質志》,完成了我國第一幅野外實測中比例尺地質圖。而且這里成果一直到上世紀50年,都是許多高校的范本。北京西山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地質學的搖籃,有地質界的“黃浦”之稱。
![]()
北京西山地質志
圖源 :網絡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的一人山洞中,發現第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從而確立北京猿人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使周口店古人類學的研究領先世界。1936年賈蘭坡又發現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二戰期間,周口店猿人遺址先后出土的5個頭蓋骨神秘失蹤,震驚世界。1930年,李善邦在海淀區鷲峰寺建立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隨后開啟了地震地質學的研究。
![]()
京西古道
人類總是要面對山,當我們面對山的時候,除于發出“危呼高哉”的感嘆之外,我們還會去尋找山的薄弱地方去穿越它,于是我們便有了太行八陘,也有了眼前這條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是縱橫交錯的古代交通道路系統的總稱,是京城連接河北、山西和內蒙的重要通道,它不僅承載著北京千年發展的“活歷史”,更是中國古代交通、商貿、軍事文化的璀璨縮影。
![]()
京西古道
攝影:李忠東
在功能上,京西古道即是商運道,又是軍用道,還是香道。它起源于元代以前的商貿運輸。
西山素以產煤而著稱,而北京城皆以煤為薪,加之這里的石材、燒制的琉璃,皆成為北京的重要物質。于是,成群結隊的駝馬騾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走在拉煤運貨的山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分為北、中、南主干道,連接著縱橫南北的的各條支線道路。烽火狼煙,南北通衢,朝山禮佛,筑城戍邊,無數的故事發生在這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大都人(今北京)馬致遠的悲愴與詩意也流淌在這里。
![]()
牛角玲蹄窩
攝影:李忠東
成群結隊的驢馬騾駝日夜穿行,在條石鋪就或基巖路面上持續負重踩踏,形成許多大小基本一致,形跡有規律可尋的蹄窩。有些路段蹄窩零星保留,有些路段蹄窩三兩成群,而在峰口鞍、牛角嶺和石佛嶺三個基巖路段則成群、成串出現。其中,峰口鞍段蹄窩有120余個,牛角嶺關城兩側密集分布著410余個蹄窩,是京西古道蹄窩最多的路段,石佛嶺段亦有上百個蹄窩。
幾年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流水沖刷形成的壺穴。壺穴常見于山區強急流或瀑布下方,是由渦流或水流攜帶石頭或粗沉積物研磨基巖河床形成的,壺穴一般有大有小,分布上雜亂無章,沒有什么規律。但我們看眼前的蹄窩幾乎大小一樣,而且非常有規律,兩個坑之間也差不多等距,和騾馬的步幅基本一致,有明顯的行跡。所以這個專家的壺穴說法并不能取信大家,絕大多數專家和游客并不認可這個說法。
![]()
牛角嶺關城
攝影:李忠東
古道的功能主要是通行、交流、溝通,但同時它也會給敵人留下可趁之機。所以有“太行八陘”,也有“天下九塞”。同樣,京西古道既是通道,又是要塞、雄關。
作為帝京天然屏障的西山,并非不可逾越的天險,自從春秋戰國時期成為燕國的西部邊界起,各個朝代均在此修筑長城,但西山的長城,并沒有完全連接成線,而是借險峻山體為屏障,在關隘處修筑斷續的長城。
![]()
門頭溝京西古道
圖源:光廠
這樣,京西古道的關口就成了防御的重中之重。僅元明清三朝在西山就設關口22個,這些關口平時為內外通衢,戰時則是軍事要塞。每個關口都建有關城,正中的券門通行貨物、車馬和行人,兩側的小圈洞用來存放兵器。牛角嶺關城,便是“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
北京的“金”山——西山煤礦
上文提到這條古道上密密麻麻,數百個蹄窩,說明這里曾經熙熙攘攘,騾馬成群,非常熱鬧。那么這些騾馬都運輸些什么呢?它們運送的首要物質是煤,其次是西山的石材等物質。
北京西山是著名的煤田,分布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而且開采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對北京城的影響非常深遠。
![]()
1954年,京西礦區大臺礦的輕便車路從
礦口到露天煤礦有3里長,采用汽車頭拖帶
攝影:江定保
西山煤礦是雙紀煤田。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里有兩套不同地質時期所形成的煤礦,一套是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二疊紀煤系,一套是大約2億年形成的侏羅紀煤系。
西山煤炭是一種無煙煤,有4低2高。低灰、低硫、低磷、低氮,炭含量高、發熱量高。但西山煤礦也有劣勢,煤層極不穩定, 厚度變化很大 ,煤層的賦存形態變化多端。
西山煤礦的開采歷史可上溯到遼代。1975年,北京文物管理處在北京門頭溝龍泉務村發現一座遼代瓷窯,從遺址便發現大量煤渣,證明早在遼代就已用煤燒造瓷器了。后來又在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遺址”中發掘出土了一件燒煤火的鐵爐子,其形狀和構造與50-60年代北京的煤球爐大致相同。由此證明元代煤炭已經成大都(北京)人的生活必需品。
![]()
圖源:網絡
據記載,元代還專門設立了“柴炭局”,在西山設置了煤窯場。到了明清,北京為成為帝都,人口劇增,煤炭的需求也日 益增多。
明代《明經世文編》中這樣記載:“今京城軍民百萬之家, 皆以石煤代薪。”當時西山煤窯星羅棋布,京西古道熙來攘往。乾隆年間京西煤礦一年的最高產煤量達到32萬噸,到了清末京西煤窯的數量更是達到了 273 座。煤炭業的興盛,還形成獨特的文化,如窯神崇拜以及出現專門供奉窯神的窯神廟。而北京的阜成門,就曾經叫“煤門”。
![]()
上世紀90年代的北京
西京煤場工人正在給各家各戶送蜂窩煤
圖源:網絡
北京西山和燕山,曾經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線,中原諸侯及歷代王朝大多將北京作為軍事邊防重鎮,憑借西山、燕山的險峻地勢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成書于乾隆四十七年的《欽定日下舊聞考》中便這樣描述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而太行之山自平陽至絳西而來,北為居庸,東入于海。龍飛鳳舞,綿亙千里。重關峻口,以一敵萬。獨開南面,以朝萬國。非天造此形勝也哉!”而北京西山更是“據天下之脊,控華夏之防”。
![]()
請橫屏觀看
![]()
從門頭溝西山高空俯瞰北京市全景
圖源:光廠
游天地尋龍鱗,龍的血脈蔚然成林。
站在北京城向西眺望,黛青色的山脊如宣紙上暈染的墨痕,它是千年古都最好堅實的背景,它既是地理的屏障,更是時間的長廊,那些在歲月中精釀的故事,在歷史與現實中被反復翻閱和吟唱。
參考資料
1、呂金波,北京地區基礎地質研究史,《理論探討》,2014年第3期
2、蘇德辰,是蹄窩,不是壺穴———北京西山古道蹄窩成因考,《地質評論》,2016年5月
3、呂瑋莎,京西煤業古跡考,《北京史地》
![]()
出品
俠客地理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李忠東
編輯 | 李馨宇
攝影 | 李忠東
封面設計 | 俠客君
部分圖源 | 愛給網 光廠
![]()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