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艦一舉實現三型艦載機電磁彈射,瞬間改寫西太平洋力量平衡。美日韓連夜修改聯合聲明,臺當局急忙“抱大腿”,中方反擊卻讓三國措手不及——這場交鋒,暴露了美國怎樣的戰略焦慮?
央視新聞等多家官媒消息顯示,近日,中國官方發布的一段視頻引爆國際輿論:福建艦甲板上,殲-35隱身戰機、殲-15T艦載機、空警-600預警機接連從電磁彈射器上呼嘯升空,順利完成起降訓練。
這一畫面不僅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五代隱身艦載機電磁彈射的國家,更意味著美國航母技術領先的神話被打破。
專家指出,福建艦的突破性進展遠超外界預期——美軍“福特號”航母服役8年仍未能整合F-35C,而中國都已經實現了三型艦載機協同彈射,技術反超已成定局。
![]()
而就在福建艦消息公布不到24小時,正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的美日韓三國外長緊急調整議程,將原定聚焦朝鮮半島的會談主題,強行扭轉為所謂的“海洋權益問題”。
環球網消息顯示,在最新發布的聯合聲明中,三國公然宣稱“對臺灣周邊破壞穩定活動表示擔憂”,并指責中國在南海的“非法海洋主張”。
盡管未直接點名,但聲明中涉臺、涉南海的指向性措辭,立刻被臺當局抓住機會“貼靠”,聲稱要“與美日韓合作維護印太和平”。
這種倉促的政治操弄,暴露了美日韓的三重焦慮:
其一,福建艦的實戰化進度遠超西方預期,美軍在西太的軍事優勢出現結構性松動;
其二,中國通過艦載機彈射測試展示了整合高端戰力的效率,而美軍“福特號”至今仍受技術故障困擾,形成鮮明對比;
其三,美國試圖通過島鏈體系壓縮中國海洋活動空間的戰略,正隨著福建艦的遠洋能力提升而失效。
![]()
美軍前軍官舒加特分析稱,福建艦的電磁彈射能力意味著中國海軍可在第一島鏈外部署隱身戰機,美軍太平洋制海權遭遇根本性挑戰。而美日韓聲明刻意淡化技術差距,轉而炒作地緣議題,實則是試圖用政治手段彌補軍事劣勢。
然而,美日韓的聯合聲明也反映出戰略短視。日本和韓國在地區局勢緊張之際被推向前線,但美軍近年已顯露出戰略收縮傾向。
日韓若盲目跟隨美國對抗中國,反而可能成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
一方面,日韓依賴美軍安全承諾,不得不配合美國的外交表態;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兩國最大貿易伙伴,激化矛盾無異于經濟自殘。
而面對三國的聯合施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直指美日韓“說三道四、干涉內政”,并強調“有關國家應停止縱容‘臺獨’”,還稱南海爭議需由地區國家協商解決,要求相關國家停止渲染緊張、挑動對抗。
![]()
這一表態延續了中國近年“底線清晰、手段靈活”的外交風格:既在原則問題上毫不退讓,又為對話留有余地。可以說是“棋高一著”了。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中方的外交表態背后是實打實的軍事支撐。
德國媒體坦言,中國在高超音速導彈、反艦彈道導彈等領域已取得不對稱優勢,福建艦的突破更讓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針對性作戰”計劃瀕臨破產。
當美國空軍部長急忙宣布“加速研發第六代戰機”時,中國已用行動證明:技術追趕的窗口期正在關閉。
福建艦的突破將加速西太力量重組。
短期看,美國可能通過強化日韓軍事合作、加大軍售等方式維持影響力,但其軍事優勢的衰減已難以逆轉。
長期而言,中國有望憑借技術迭代與地緣經濟優勢,逐步掌握地區規則制定權。例如,在南海資源開發、海上通道安全等議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模式可能成為新的范本。
![]()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戰略目標并非簡單取代美國霸權,而是構建“多元共治”的海洋秩序。
正如中國軍方人士近期所言,“福建艦的意義不在于挑戰誰,而在于保障自身發展權益”。這種著眼于和平發展的定位,或許才是打破零和博弈的關鍵。
與此同時,中國展示出更靈活的戰略姿態。在福建艦視頻發布同期,美國議員團正在華訪問,中方既亮肌肉又留對話空間,暗示區域秩序主導權之爭已進入新階段。
正如港媒所評,中國航母技術的跨越不僅是軍事進步,更是“深海戰略”的宣言——突破第二島鏈后,中國將有能力在更廣域的海域展現實力。
![]()
事實上,福建艦的電磁彈射成果,絕非偶然。
從殲-20隱身戰機到055型萬噸驅逐艦,中國軍工的“井噴式”發展始終圍繞“區域拒止”與“遠洋投送”雙線推進。
而美日韓聲明中的色厲內荏,恰恰印證了美國霸權邏輯的失效:當軍事威懾失去威力,政治圍堵又難撼中國經濟韌性,西方主導的舊秩序正加速瓦解。當中國航母走向深藍,太平洋的故事正翻開新的一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