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中
既給予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
又能巧妙化解成長中的各類難題
從對孩子學習態度的正確引導
到成長關鍵期的把握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要注意哪些問題
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和小編一起來看
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
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親子關系比管教更重要
在教育孩子時會設定預期嗎?
首先我不會給孩子設定任何預期,他的未來由他自己選擇,包括想讀的專業等。以前,很多人說我應該鼓勵孩子和我一樣,也學心理學,但我沒有,由他自己選擇。讓我意外的是,他讀研時居然選了心理學方向,因為他發現我的工作很有意思。
同時,對待孩子要注意平等,平等不是不管教,而是尊重他的選擇、隱私、未來追求等。比如,我不會翻看他的日記、手機,不會到他房間里去尋找“蛛絲馬跡”。
此外,要多陪伴孩子,一起讀書、玩耍、旅游,這種一對一的陪伴非常重要。在我看來,關系比管教更重要,維護親子關系以及美好幸福的感受,比管教孩子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如何引導?
很多人都希望馬上得到結果,但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學習習慣是需要終身培養的。
家長可以選擇多跟孩子溝通交流,不要總是以指責、批評或權威的口氣說教,少說“你怎么怎么樣”,多講自己的感受,如“我覺得你好像有點不開心”,以情動人勝過以理服人,更勝過以權力傷人。
同時,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簽,要了解孩子這樣做背后的前因后果,用感情替代指責和認知。
此外,創造孩子可見的變化,比如,帶他打球、看電影、聊天等。不要總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多聊孩子的精神生活。家長不要做老師的助手,父母不是助教,父母要做的是多提供愛、支持和欣賞。
![]()
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多進行非言語溝通
孩子成長是不是真的存在關鍵年份?
心理學上確實存在關鍵期,是指某種特殊的心理能力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是人生發展的窗口期,比如:
>>第一個關鍵期在2歲半至5歲左右,培養同理心,關注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
>>第二個關鍵期在5歲至9歲左右,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學習生活習慣,如疊被子、做作業、讀書等。
>>第三個關鍵期是9歲至12歲左右,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和陽光的心態。
>>第四個關鍵期是13歲左右的青春期,孩子開始追求獨立,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要處理好孩子和同學、父母的關系。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如何處理情感碰撞?
父母一定要理解青春期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每個人都要經歷,不要把這個時期孩子的反應歸結成他個人的問題。父母可以多跟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的一些經歷,甚至是戀愛經歷等。不要過多地炫耀自己的優秀,要知道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的是人生的脆弱,不是父母的成就。
另外,要多進行肢體接觸,如抱抱孩子、拍拍他的肩膀。其實人類55%的感情是靠非言語溝通,美好的心靈能量也都來自非言語的溝通,所以要多進行肢體接觸。
![]()
人生的天花板
不是智慧而是感情
情緒為什么這么重要?
人生很多美好體驗,如幸福、感恩,本質都是情緒。
曾有學者提出,人類70%的成就、幸福來自情緒,30%來自理智。學歷、智慧讓人有經驗,但人生的天花板絕不是智慧,而是感情、情緒,它讓我們有動力、有方向。
我們現在經常討論的“情緒價值”,就是把情緒定量化、計算化,在我看來,談“情緒感受”更有意義。
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積極的人也會吸引積極的人和事,積極是有一種召喚作用。
另外,積極的人也會創造機遇,因為這個機遇是他自己選擇的。“相由心選”,選擇積極的,遠離不積極的。
本文來源 |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封面圖來源 | AI制作
編輯:劉劍鋒
初審:羅國釗
終審:蘇家金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版權歸屬原作者,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