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篇文章:
從體制內辭職7年后,我后悔了嗎?
文/晏凌羊
01
這是之前直播時,網友問我的問題。
到今年,我確實辭職七年了。
七年剛好十個坎兒,我感慨還挺多的。
后悔當然是有的,但我后悔的不是辭職,而是后悔沒早點辭職。
這種心態,跟離婚真是一模一樣(不后悔離婚,但有點后悔沒早點離婚)。
為什么會后悔沒早點辭職呢?因為我到了將近三十四五歲的年紀,才真正認清了自己,認清了自己的性格、氣質、三觀跟體制格格不入。
體制內那份工作,能給我相對還可以的物質回報以及一個若隱若現、聽起來很高大上的職業前景,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在里頭浪費了太多年的時間。
那時候,作為甲方代表,我幾乎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實不相瞞,即使現在我辭職出來了,但在我從事過的專業領域,我依然可以算是“小半個專家”。
那時,我也提出過無數個創意、設想,但很多想法都“胎死腹中”。
我適合從事創意類的工作,但在體制內談創意,確實是一件比較荒謬的事情。
100個點子提出來,就像是男人的精子沖向卵子,半路上能死一大半。
等這個“種子想法”終于可以落地,可能已是三個月甚至半年后,而民營企業要把這個點子落實下來,因為決策鏈條短,可能只需要一個月。
騰訊當年搞微信,技術上其實并不新鮮,廣東一家國企當時也想搞來著,但項目報上去以后,幾個月都批不下來……怎么搞?沒法搞。創新這種事情,還是民營公司更擅長。
穩、安全和創新、效率,天然存在矛盾,像是坐標軸的兩端,你只能在坐標軸上找一個契合點。
求穩、求安全占上風的時候,必定要犧牲創新和效率。
這不是哪家單位的問題,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
我不是說求穩、求安全不好,而是我發現:我并不適合這套體制,那種想做點事又放不開手腳的整個過程,會給我帶來極大的心理內耗。
到了后期,我完全是為了穩定的薪酬、福利在做事情,可工作時間畢竟占到了人生中的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時間我過得不快樂又沒辦法麻木度日,真的非常難受。
而今,我覺得有點后悔,就是后悔自己那時過慣了“溫水煮青蛙”的生活,懼怕風險和挑戰,就自我放逐了那么多年。
我本可以用那些時光去多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的,但我沒有盡力。
當年,我也有過不服輸的勁頭,不相信邪,總覺得別人能搞得定的人和事,為啥就我不行。
為了適應體制,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壓抑自己的本性、壓制自己的愛好。
我像是一個固執的盆栽工人一樣,一定要把一盆梅花,硬扭成金主喜歡的樣子。
可是,這個樣子,是我裝出來的樣子,它跟我的本性還是違和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我也有種“東施效顰”的羞恥感。
如今,我辭職創業七年了。
再沒有人定時給我發工資(我還得給別人發工資),也沒有人監督我的出勤率,而我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般不自律。
這兩年,我的工作時長是在體制內的兩倍之多,睡覺時間嚴重被壓縮,每天不做點有效益的事情就滿心不安,每年都在學習,都在反省,都在整改。
也是出來之后,我才發現民營企業生存的艱難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我們很少浪費錢、浪費資源,很少在無意義的事情上積累內耗,每天都在學著整合資源、處理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淬煉。
辭職七年后,我并沒有過上別人認為的“舒適生活”,沒有賺得盆滿缽滿,相反比過去更苦逼了,至少體力上是。
倒是工作的價值感、成就感增強了一些,而我,甘之如飴。
某天我冒雨出門,看到地鐵口賣煎餅的大叔也不出勤了,一想到我還得要去上班,不免也心生感慨:“所謂自由,跟擁有多少沒關系,跟舍得放棄多少有關系。”
哪有什么容易的人生?哪有好賺的錢?哪有好干的工作?
人生中任何一件事,說到底都需要取舍。
試問:如果我沒辭職,我能去澳洲、新西蘭旅居一個月嗎?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哪怕用自己的年假、用自己的薪資出去半個月,請假、等審批過程都能讓你產生很大的內耗,休假也沒法休安心的。
02
那么,為啥會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呢?
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希望我回答“不后悔”,給他們一點勇氣。
第二、希望我回答“后悔”,用于證明他們留在體制內的選擇才是對的。
但是,這種問題本就因人而異。
如果你離職后過得更不好了,你就會后悔;如果過得更好更自由了,就不會后悔。
關鍵不是看你是否離職,而是看你是誰。
我也知道,一個人的職業倦怠,往往不會因為長期從事重復性勞動而產生,而是來自不公平感。
當你發現,財富、機會、前景并不是按照能力、業績分配的,你就會產生“不管我怎么努力也不會有更好結果了”的預期。
是這種負面預期,讓你對職業產生了倦怠。
每個人都會遇到“職業天花板”。
體制內單位,止步于“沒關系和背景又豁不出去”。小民營公司,止步于老板的能力上限。
能力差、身體差的,止步于自身短板和局限。
絕大多數人都是很平庸的,基本上就能混口飯吃。
少數人有點能力,但要把自己放對位置。
族旺留原籍,家貧走四方。
總體來說,有點能力的“農二代”有官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體制也好,小地方也罷(體制經濟濃厚),有一套非常嚴密的權力運轉體系,資源只在不同利益群體中間流轉,很少人能撿漏。
但在體制外、大城市,這套運轉體系百密一疏,“農二代”們盡力去尋找這種縫隙并像野草一樣扎根、生長,方能尋得活路。
小中產育兒,也是一樣的。
子女能力平庸,給Ta鋪路、教Ta做高級牛馬。
子女能力出眾,教Ta尋找夾縫。
以上。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國作協會員,2001年云南省麗江市高考文科狀元。著有暢銷書《離婚七年》《所有的逆襲,都是有備而來》《公文寫作》等暢銷書十幾部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十幾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為廣州某文化信息咨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于云南麗江,現居廣州。樂以文字為窗,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有血有肉,有淚有笑,有錯有對,期待與您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